症状表现
出血点是什么?
出血点是指红细胞自血管内向皮肤、结缔组织或黏膜渗出,引起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数情况下,为散在性的针头大小的紫红色或棕红色瘀点或瘀斑,情况严重时,也可能发生出血不止的情况,有生命危险。出血点不隆起,可随时间逐渐褪色 [1]。
出血点常见于哪些人群?
-
长期服药者:如长期使用布洛芬、奎尼丁、利福平等,这些药物会抑制血小板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点 [2]。
-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和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这类人群由于免疫防御功能较差,更容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使血小板受到损伤,从而体内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点。
-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由于该人群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容易引起自身的抗体攻击凝血系统,诱发出血,继而诱发皮肤出血点。
-
结核病患者:由于该人群需要长期服用肺结核药物,如利福平、海舒必、乙胺丁醇等,而易引起皮肤出血点 [3]。
-
易过敏的人群:该类人群的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某些食品、空气微粒,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发过敏,就容易引起毛细血管的扩张和充血,甚至可能出现血管破裂的情况,就会引起皮肤出血点。
-
缓解方式
出血点症状如何缓解或减轻?
-
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主要作用是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破坏。用药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药物过敏者和癫痫等人群禁用 [4]。
-
抗生素:对于有出血点症状的患者,具体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根据感染类型,或者细菌培养来选择,常用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控制感染,杀灭病原菌。适用于感染引起的出血点症状。过敏者禁用,用药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药疹、出汗等不良反应 [5]。
-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点症状,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未见好转的患者。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缓解出血症状 [6]。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晕等不良反应。禁用于近期发生血栓的患者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
抗组胺药:常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以抑制人体内的过敏反应,具有止痒抗炎作用。适用于有明确过敏情况引起出血点的患者。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有嗜睡、乏力、头痛、口干等。孕妇、司机、高空作业者等人群应避免或谨慎使用 [7]。
-
就诊判断
出血点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 突发高热、寒战、呕吐;
- 剧烈头痛;
- 血尿、呕血;
- 外伤后不易止血 [1];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
- 乏力;
- 发热(腋下温度 > 37.2 ℃)[1]。
出血点患者去医院一般先挂什么科?
- 如果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瘀斑等情况时,建议到血液科或者皮肤科就诊;
- 如果出现外伤后不易止血、血尿、呕血、便血等情况时,建议到急诊科就诊;
- 若伴有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到感染科就诊。
出血点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
- 血液检查:需多次及定期抽血进行血液检查看血小板,可用于判断血小板是否减少以及减少的程度,检查凝血功能,至少 2 次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可以提示有血液相关疾病 [1]。
- 血涂片:可用于观察是否有细胞破裂,有助于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仪器误差)、部分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 骨髓检查:可用于判断巨核细胞、骨髓是否有异常,可帮助判断是否由于血液相关疾病引起的出血点症状。
潜在疾病
出血点是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体内的血小板生成不足,可能会引起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外伤后难以止血等症状 [8]。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或血小板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皮肤黏膜出血点的症状 [9]。
- 湿疹:由于炎症性损伤、抓痕,可以在皮肤上看到出血点、红斑、丘疹等表现 [1]。
- 银屑病:由于皮肤表层脱落皮屑,可能会使皮肤上出现小的出血点、红色丘疹等症状 [1]。
- 过敏性紫癜:由于毛细血管管壁产生炎症,可能引起皮肤出血点、胃肠道出血、紫红色斑丘疹,按压以后颜色不恢复 [1]。
出血点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 平时应尽量远离尖锐物体,注意避免引起创伤、出血风险;
- 平时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提高自身体质,尽量避免拳击、摔跤、排球、篮球等剧烈的对抗性运动,以免引起皮下出血点的发生;
- 注意用药安全,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具有显著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增加机体出血点的风险。所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随意使用药物。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崔清彦,颉迎新,王文欣,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2020,60(04):102-105.
[3] 刘艳. 22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文献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6):46-49.
[4] 张晓琳,侯明.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进展[J]. 临床内科杂志,2020,37(01):5-7.
[5] 罗永刚,韩冰,段晓光,等. 急性感染性暴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3):367-369.
[6] 李昆,杨玉先,曹斌,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36(2):104-109.
[7] 温禾,姚煦. 抗组胺药物的抗炎特性[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7,11(01):69-73.
[8] 梁晓平. 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对比[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189-190.
[9] 张文武. 急诊内科学第4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437-8467.
· 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散在性瘀点或瘀斑。
· 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