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面神经瘫痪是什么病?
面神经瘫痪简称面瘫,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损害,包括炎症、外伤、肿瘤、先天发育异常等 [1]。
得了面瘫,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面部僵硬、眼睑不能完全闭合、不自主流口水、语言不便、吞咽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
应尽早发现、早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面神经瘫痪有哪些类型?
根据神经损伤部位不同,本病可分为:
-
中枢性面瘫:损伤部位位于面神经核以上,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或功能障碍;
-
周围性面瘫:损伤部位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运动纤维处,可伴有味觉障碍、眼泪和口水分泌障碍、听觉改变 [1]。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面瘫表现、病因、治疗等都有些不同,如果发现有异常一定要尽早就医,请医生帮助诊断。
面神经瘫痪常见吗?
常见,具体发病率尚无最新权威数据。但其中,成人周围性面瘫发病率约为每年 (17~35)/10 万 [2],也就是说,每年每十万人中,就会新增 17~35 位周围性面瘫患者。
-
症状
面神经瘫痪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
中枢性面瘫:患者张口、鼓腮不对称,口角下垂或歪斜,不能吹口哨,进食时可能有一侧嘴里会存留食物残渣,伴有不同程度的说话不清、流口水或吞咽障碍 。但通常患者的双侧抬头纹对称,双侧眉毛高度、睑裂大小相等,让患者做闭眼、皱额、皱眉等动作时都正常 [1]。
-
周围性面瘫:典型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有时会不自主流泪或遇风流泪,听觉过敏(可能对于声音过于敏感,听任何声音都不舒服)、味觉减退、面部僵硬、口角下垂并被牵向一侧,咀嚼时相对的另一侧没力气,进食时卡塞、漏水 [1]。
面神经瘫痪会对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面神经瘫痪不仅会严重损害基本的面部功能,而且可能进一步导致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3]。
-
病因
面神经瘫痪有哪些常见原因?
一般来说,面神经瘫痪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不同类型的面神经瘫痪病因也不同,具体如下:
-
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血管病导致,其中以脑桥梗死最为常见。常与肢体瘫痪等症状共存 [3],如一侧肢体无力,走路或持物不稳。
-
周围性面瘫:
- 先天发育异常:主要由胚胎发育早期,位于脑桥的面神经核及外展神经核发育不全所致 [3]。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是急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3]。
- 耳部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或恶性外耳炎均可导致面瘫 [3]。
- 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肿瘤:腮腺良性肿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可导致面瘫的发生;还有来自面部皮肤、腮腺及周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直接浸润或压迫面神经,导致面瘫;转移性乳腺癌、肺癌和肾癌也可导致面瘫 [3]。
- 外伤:约 10%~23% 的面瘫为创伤所致,其中某些头面部的手术导致的面神经损伤更常见,例如颞下颌关节置换术及腮腺、咬肌或其他软组织切除术、桥小脑角手术、耳部手术等均有可能会导致面神经损伤 [3]。
- 除以上原因之外,还有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虫媒传染病,一般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给人类)、艾滋病、血管畸形、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等均有可能会导致面瘫的发生 [3]。
周围性面瘫中最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什么?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多有受凉、感冒病史,常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高峰年龄是 40 岁以后,且无性别差异 [3]。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3]。因此,需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还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到病毒感染。
-
诊断
面神经瘫痪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面部僵硬、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听力变化、说话不清、流口水或吞咽障碍、进食时卡塞或漏水等情况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面神经瘫痪怎么诊断?
一般情况下,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脑血管疾病史、病毒感染史、面部或头部外伤史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再做一些体格检查、血液检查、CT 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肌电图等结果,即可诊断本病。
诊断面神经瘫痪需要做哪些检查?
- 体格检查:用于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面部僵硬、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味觉障碍等情况。
- 血液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肝肾功能、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 核磁共振检查:能清晰显示面神经及面神经与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如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占位等,是面神经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 肌电图检查:用于测量肌肉活性,评估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的萎缩程度 [1]。
治疗
面神经瘫痪一般就诊于什么科?
神经内科。
面神经瘫痪该怎么治疗?
治疗面神经瘫痪的方案一般会由医生根据病因确定,这里仅列举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和作用,作为简单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遵从医生的建议。
其中,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具有自限性,未经治疗通常可在数月内缓解,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4]。
-
药物治疗
- 中枢性面瘫:以脑血管治疗为主。例如,颅内压增高者,可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如果是脑梗死者,可以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
- 周围性面瘫:
-
激素治疗: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局部注射等,常用药物有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可减轻面神经损伤之后导致的面神经水肿,适用于急性发作的周围性面瘫。常见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下肢浮肿、肌无力、恶心、呕吐等,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
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可抑制病毒生长,缓解症状,适用于存在病毒感染的患者,但可能引起皮疹、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此外,对于重度面瘫的患者,可选择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轻到中度面瘫患者不推荐联合用药 [4]。
-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病原学结果及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莱姆病性面瘫患者,可选择多西环素 [5],但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
营养神经治疗:如甲钴胺等,可促进受损面神经髓鞘的恢复,本病患者普遍适用 [4],偶见皮疹、头痛、出汗等不良反应。
-
康复治疗:患者自己对着镜子用手按摩瘫痪面肌,每日数次,每次 3~5 分钟。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患者可对着镜子练习瘫痪侧各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4]。
-
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手术对部分病人有效。对长期不愈合者,可酌情考虑面 - 舌下神经、面 - 副神经吻合术,但不一定对每位患者都有疗效。
面神经瘫痪的孕妇可以使用激素治疗吗?
对怀孕的面瘫患者是否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存在争议。大量数据表明,孕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会增加出生缺陷,但治疗期间应进行严密监测 [5]。
-
生活
面神经瘫痪患者治疗后要注意什么?
-
注意观察治疗后面部僵硬、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味觉障碍等症状是否缓解,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
严格遵从医嘱治疗及复诊,不得随意减药、停药、换药。
-
药物治疗者需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面神经瘫痪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面瘫恢复。当患侧面部表情肌可以运动后,可进行表情肌自我康复锻炼,具体动作有抬眉、闭眼、耸鼻、努嘴、鼓腮等。每个动作持续 5~10 min,每天 2~3 次 [4]。
- 眼睑闭合不全者可通过滴眼药水、涂眼膏及佩带眼罩等措施保护角膜,预防暴露性角膜炎。同时患者应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合适的环境湿度 [4,5]。
- 对于不自主流口水及口腔存留食物残渣的情况,患者可使用吸管吸食液体或柔软的食物 [4],餐后及时漱口,无法漱口者可用牙刷或棉棒清理口腔。
- 部分患者由于口角歪斜、说话不清等情况,可能产生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家属应鼓励患者说出自身感受,表达自身想法,及时疏导内心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健康心态。患者自身应保持愉悦的心情,拥有自己的社交活动、娱乐生活,不要过分把注意力放在疾病本身。
面神经瘫痪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本病饮食尚无特殊要求,健康饮食即可。
但需注意在咀嚼或吞咽功能恢复前,应进食较为稀软的食物,如瘦肉粥、蛋羹、烂糊面等。
-
预防
面神经瘫痪可以预防吗?
可以预防。
- 按时体检,以便于尽早发现可能会导致面神经瘫痪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面神经肿瘤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跑步、游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病毒或细菌感染。
-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头面部受伤(如骑电动车、摩托车时应佩戴头盔)。
- 女性在怀孕时应尽量避免感染,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药物,以防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6]。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祁左良,李青峰. 外科学. 整形外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Spencer CR, Irving RM. Causes and management of facial nerve palsy[J]. Br J Hosp Med (Lond), 2016, 77(12): 686-691.
[3] 刘朝侠,张庆. 面瘫病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2019, 14(10): 1597-1599.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 49(2): 84-85.
[5] 丁晓宁,张鹏,陈阳美.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和治疗[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 32(4): 316-318.
[6] 马晓利,宋金枝,徐艳珍. 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与外界环境的相关性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5):3517-3519.- 就诊
· 可导致口角歪斜、流口水、讲话不清等情况。
· 以药物治疗为主,预后良好,部分也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