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上臂围的定义是什么?分为几类?
上臂围是指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的周长 [1]。
分为「上臂松弛围」和「上臂紧张围」,上臂松弛围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松弛」时的围度,上臂紧张围是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围度。
一般我们说的上臂围多为上臂松弛围。
上臂围的测量位置在哪里?
上臂围一般测量非惯用手的上臂,大多人的惯用手是右手,因此测量上臂围一般都测量左上臂。如果被测者的惯用手是左手,可以测量右上臂。
测量上臂「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的周长,即「胳膊最粗处」。
找到肩峰和鹰嘴的方法很简单。在放松状态下用手抚摸肩关节部位,能摸到的最高点就是肩峰;在屈肘时,抚摸肘关节能摸到的突起部位就是鹰嘴。在二者连线的中点处进行测量,即可测得上臂围。
上臂围的测量方法是什么?
-
上臂紧张围。被测者将上臂斜平举约 45 度,手掌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最大限度收缩肌肉;测量者站在侧方或前方,用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的地方绕一周,进行测量。
注意两点,一是被测者要使劲,让肌肉充分收缩;二是测量的时候,卷尺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可以多测几次,几次的结果差别不超过 0.5 cm 即可。
-
上臂松弛围。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后,皮尺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被测者将上臂缓慢伸直,测量者重新调整皮尺的松紧度,再次测量。
-
营养建议
上臂围如何用来评价营养状况?
目前上臂围可用于评价 1~5 岁儿童和成年人营养状况,辅助诊断老年人肌少症。
上臂围与体重、皮下脂肪和肌肉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研究表明上臂围能反映人体质量指数「BMI」,特别是在消瘦的情况下。
-
评价儿童营养状况。
1~5 岁的学龄前儿童上臂围数值波动较小,同体重一样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营养状况。因此,上臂围是评价 1~5 岁儿童的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且多用于评价营养不足。
我国 1~5 岁儿童上臂围 < 13.5 cm 为营养不良,12.5~13.5 cm 为中度营养状况,> 13.5 cm 为营养良好 [7]。
有研究建议将上臂围用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评价,但目前尚未建立相关共识。
-
评价成年人营养状况。
由于上臂围受人群种族、年龄、脂肪含量等的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上臂围评价成年人营养状况的全球性专家共识,但仍可在我国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上臂围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作为成人营养状态的初步评价指标;同时也可采用「上臂紧张围」和「上臂松弛围」之间的差值反映肌肉的发育情况,结合「皮褶厚度」对肌肉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具体可见下文。
-
辅助诊断老年人肌少症。
「肌少症」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概率逐渐增加的一种肌肉质量减少、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力量下降和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会降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平衡功能、肌肉力量、步行速度等,甚至造成身体残疾,降低生活质量。
肌少症在老年人中很常见,80 岁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高达 67.1% [10]。上臂围与肌肉量、骨骼肌指数「SMI」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作为初步发现老年人肌少症的简易指标 —— 当上臂围 < 26 cm 时,很可能存在肌肉减少或患有肌少症。
上臂围的正常值是多少?
我国成年男性上臂围平均为 27.5 cm,成年女性上臂围平均为 25.8 cm;美国上臂围平均值略大于我国,其成年男性平均为 29.3 cm,成年女性平均为 28.5 cm [8]。
实际测量值>平均值 90% 为营养正常,测量值是平均值的 90%~80% 为轻度营养不良,80%~60% 为中度营养不良,< 60% 为重度营养不良。
需注意的是,在评价营养状态时,还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不能只看上臂围这一单一指标。
上臂围如何评价肌肉发展状况?
-
上臂紧张围和上臂松弛围之差
利用上臂紧张围与上臂松弛围二者之差,可反映肌肉的发育状况。一般此差值越大说明肌肉发育状况越好。
-
上臂肌围
测得上臂围后可计算得到上臂肌围,上臂肌围是放映肌肉量的指标,上臂肌围越大说明肌肉发育越好。
上臂肌围是反映人体「肌蛋白」变化的良好指标,同时也反映体内蛋白存储的情况。我国男性上臂肌围平均值为 25.3 cm,女性平均为 23.2 cm [8]。
测量值 > 90% 平均值为营养正常,测量值是平均值的 90%~80% 为轻度肌蛋白消耗,80%~60% 为中度肌蛋白消耗,< 60% 为重度肌蛋白消耗。
上臂围测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
测量时要注意测量位置需准确。
-
测量工具要注意选用无弹性的皮尺,测量时松紧度要合适,不要过度挤压。
-
测量上臂紧张围时要注意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用力,使肌肉充分收缩。
-
一般先测量上臂紧张围再测量上臂松弛围,同时上臂由紧张变换到松弛时,要注意不要让卷尺移位。
-
尽量不要在出现水肿或者剧烈运动后进行测量,避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上臂围和上臂肌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区别
首先,上臂围是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的周长,反映肌肉和皮下脂肪二者的情况;而上臂肌围则可反映上臂肌肉量。
其次,二者测量方式不同,上臂围可直接测量,上臂肌围由于无法直接测量肌肉的围度,因而由上臂围和皮褶厚度计算而来。
-
联系
上臂肌围 = 上臂围 - 3.15 ×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成年人正常参考值为男 25.3 cm,女 23.2 cm [7]。
-
误区
上臂围低于正常一定是消瘦吗?
不一定,需进一步确定。
有研究发现上臂围与体重、BMI 具有相关性,特别是在 BMI<18.5 kg/m2 时,这种相关性更强,因此当上臂围低于正常时,提示可能出现了消瘦的情况,若要明确是否消瘦,仍需结合其他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一步确定。
参考资料监制:曹梦琪
[1] 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 Madden A M , Smith S . Body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 adults: a review of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J]. 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 Dietetics, 2016:7-25.
[3] He L, Yang N, Wang J, et al. Mid-Arm Muscle and Subcutaneous Fat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dependent of BMI: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21 May 21. doi: 10.1002/oby.23179.
[4] 黎梦丽,刘闵敬,周思美,张庆,王丽.上臂围和小腿围在社区老年肌少症患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1,27(08):982-992.
[5] Sisay BG, Hassen HY, Gebreyesus SH.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 to identif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2021;11(3):e044624. Published 2021 Mar 31. doi:10.1136/bmjopen-2020-044624.
[6] 张钧. 运动营养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多作为学龄前儿童消瘦的评价指标之一。
· 上臂围常结合其他指标评价人体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