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子宫内膜癌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子宫内膜癌
    就诊科室:妇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潘战和

    潘战和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7日

    · 属恶性肿瘤,建议尽早就医。
    · 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类药物等。
    · 避免食用富含雌激素的食物或药物。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子宫内膜癌是什么?

    子宫内膜癌,是指子宫内膜层发生的癌,又称子宫体癌[1],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的阴道出血。主要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的方式治疗。

    子宫内膜癌常见吗?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国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 10.28/10 万,死亡率为 1.9/10 万,即 10 万人中约有 10 人患病,1 人死亡,这项研究是来自 2019 年国家癌症中心的分析和统计[2]。

    子宫内膜癌有哪几种类型?

    根据病理和临床特征不同,可分为:

    • 雌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癌(Ⅰ 型):其发生与雌激素相关,患者通常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及绝经延迟[1]。
    • 非雌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癌(Ⅱ 型):多见于老年体瘦女性,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预后不良[1]。

    子宫内膜癌如何分期?分别代表着什么?

    子宫内膜癌多需进行手术病理学分期[2],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分为四期:

    • Ⅰ 期:肿瘤局限于子宫体;
    • Ⅱ 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
    • Ⅲ 期: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
    • Ⅳ 期: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和(或)有远处转移。

    Ⅰ 期一般就是常说的癌症早期,中期是指 Ⅱ 期、Ⅲ 期,癌症晚期是指 Ⅳ 期。

  • 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或伴有水样或血性阴道流液增加,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尚未绝经者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其他:包括下腹部或腰骶疼痛,多由肿瘤增大或扩散,侵犯子宫颈内口,引起子宫腔积脓或积血[2]。

    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一定是子宫内膜癌吗?

    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但并不是所有绝经后阴道流血都是子宫内膜癌。很多老年性阴道炎也可表现为绝经后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可通过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加以鉴别。

    子宫内膜癌会转移吗?

    子宫内膜癌大多生长缓慢,主要是指 Ⅰ 型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或子宫腔内时间较长。其主要转移途径为直接蔓延、淋巴转移和血路播散,早期临近脏器如输卵管及卵巢的转移多见,晚期可出现血行转移,如肺、肝、骨骼等部位的转移[1]。

  • 病因

    子宫内膜癌是怎么发生的?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Ⅰ 型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有关,可能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或复杂型,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1]。
    • Ⅱ 型子宫内膜癌: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研究发现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3]。

    子宫内膜癌还与哪些高危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母亲患有子宫内膜癌,其女儿患病风险增加;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再发生基因突变,并发子宫内膜癌的机率增加[4]。
    • 月经因素:初潮早(<12 岁)、绝经晚(≥52 岁)都会增加雌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的时间,因而易发生子宫内膜癌[4]。
    • 孕育因素:主要是不孕的女性,体内无孕激素的保护,在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的作用下,易发生子宫内膜癌[4]。
    • 糖尿病:糖尿病导致胰岛素出现代偿性增加,促使雄激素水平升高,间接转化成雌激素,从而易引起子宫内膜癌变[4]。
    • 肥胖:肥胖患者体内有大量脂肪存在,使得雌激素储存增加,易引起子宫内膜发生癌变[4]。
    • 高血压:与肥胖、糖尿病常形成恶性循环,间接导致雌激素水平增加,从而易引起子宫内膜发生癌变[4]。
    • 卵巢因素:如颗粒细胞瘤等功能性卵巢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使得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单一的刺激,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癌[4]。
    • 药物因素:如长期雌激素替代疗法、长期使用他莫昔芬等,可能诱发子宫内膜癌[1]。

    子宫内膜癌易发生在哪些人身上?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是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人群、没生过孩子的女性、年轻的无排卵的女性,还有卵巢有分泌雌激素功能肿瘤的女性等,凡是长期接触较高雌激素含量的食物或药物等,有这些相关因素的女性都应该是密切监测、筛查的对象。

    子宫内膜癌会由更年期女性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诱发吗?

    雌激素替代治疗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一直有争议,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如果用尽可能小的剂量,同时合用孕激素且使用的时间应足够长(10 天左右),一般来说是安全的[4]。

    子宫内膜癌会遗传吗?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 5% 左右[2],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并不是说母亲有子宫内膜癌,女儿就一定会得,只不过女儿得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需加强监测并积极预防。

    子宫内膜癌减少的因素有哪些?

    不孕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反,生育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另外,哺乳通过抑制排卵也同样能够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

  • 诊断

    子宫内膜癌需要做什么检查?

    • 影像学检查:包括盆腔超声、阴道 B 型超声、盆腔核磁共振(MRI) ,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为下一步处理,比如要不要进行分段诊刮提供依据。
    • 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2],即在宫内膜上刮取一定的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辨别组织异形情况,可明确诊断。
    • 宫腔镜检查:用于观察病变位置、病变是否蔓延等情况,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
    • 肿瘤标志物检测:可通过 CEA、CA125、HE4 等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预测的进行[2]。

    子宫内膜癌如何确诊?

    根据阴道流血、排液增加、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结合长期服用雌激素或他莫昔芬等药物史、是否有生育史、卵巢肿瘤等疾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检查等辅助检查,多可确诊。

    子宫内膜癌怎样和其他相似的疾病区别诊断?

    相似疾病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殖症等,都有阴道出血、月经紊乱等症状,但子宫内膜癌还可能出现下腹部或腰骶疼痛,晚期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分段诊刮的优点是能取得组织物,并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宫腔镜直视下子宫内膜取材能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 治疗

    子宫内膜癌应该前往哪个科室就诊?

    妇科、妇产科。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好不好?子宫内膜癌能治愈吗?

    子宫内膜癌有很多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治疗效果不同。

    最常见的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治疗效果较好。

    但也有一些少见的特殊病理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腺癌等。这些特殊病理类型恶性度高,往往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一般如何治疗?

    以系统治疗为主,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化学药物及激素)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术后可按手术病理分期的结果选择辅助治疗方法,手术需遵循无瘤原则,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开腹、经阴道等手术方式切除子宫[2]。
    • 放疗:主要是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可适用于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放疗[1,2]。
    • 化疗:适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及具有高危因素导致术后易复发的患者。
    • 激素治疗:主要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等)、孕激素(甲地孕酮、醋酸甲羟孕酮等),适用于晚期和复发患者[2],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博丽珠单抗等,均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2]。

    子宫内膜癌术后是否都需要化疗?

    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因子宫内膜癌对化疗不十分敏感,故化学药物治疗对子宫内膜癌来说,并非首选,多用于晚期或复发病例的辅助治疗。晚期联合化疗方案,更多倾向与孕激素类药物同时应用。

    子宫内膜癌化疗常用方案有哪些?

    • AP 方案(阿霉素+顺铂);
    • CAP 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
    • TC 方案(紫杉醇+卡铂);
    • TAP 方案(紫杉醇+阿霉素+顺铂)[1]。

    TC 方案被认为是疗效相对较好且毒副反应低的方案。

    子宫内膜癌化疗常见毒副反应有哪些?

    •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的普遍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
    • 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止吐剂能有效地预防。
    • 泌尿道反应:环磷酰胺可致出血性膀胱炎,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和尿痛、可在给药后几小时或几周内出现,通常在停药后几天内消失。
    •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多见于环磷酰胺,与剂量有关,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神情慌乱、幻觉和乏力等。少见晕厥、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积极预防及治疗。
    • 肝脏毒性:化疗药物的普遍毒副反应。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及时发现,及时护肝治疗。
    • 耳毒性:多见于卡铂。无临床症状的高频率的听觉丧失首先发生,一般都有相应的药物对症处理,如预防抗吐、升白细胞治疗、护肝治疗等,大多数人治疗效果良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子宫内膜癌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孕激素治疗?

    孕激素可作用于癌细胞并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癌细胞的 DNA 和 RNA 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

    孕激素以高效、大剂量、长期应用为宜,至少应用 12 周以上方可评定疗效。

    对晚期或复发癌可用孕激素治疗;也用于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试用于极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治疗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可有水钠潴留、浮肿或药物性肝炎等副作用,停药后可恢复。
    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肝功能损害,服药期间须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护肝治疗。

    • 血栓栓塞症:血栓性静脉炎及肺栓塞,罕见。
    • 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失眠、嗜睡、疲倦、抑郁、眩晕和头痛。
    • 过敏和类过敏性反应: 表现为荨麻疹、瘙痒、红疹。

    子宫内膜癌患者年轻且有生育要求,可否不切除子宫?

    并非所有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需切除子宫。对病理类型为腺癌,年轻,有强烈的生育要求,可以耐受风险,经充分评估后无子宫肌层浸润,可考虑保守治疗。

    子宫内膜癌什么情况能保留子宫保留生育功能?

    • 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G1 级);
    • MRI 检查(首选)或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病灶局限于子宫内膜;
    • 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可疑的转移病灶;
    • 无药物治疗禁忌证;
    • 经充分咨询了解保留生育功能并非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建议合适患者在治疗前咨询生殖医学专家[2]。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是怎样的?

    可选择甲地孕酮、醋酸甲羟孕酮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期间每 3~6 个月分段诊刮或取子宫内膜活检。

    若子宫内膜癌持续存在 ≥ 6 个月,则行手术治疗。

    若 6 个月后病变完全缓解,鼓励患者受孕,孕前持续每 3~6 月进行内膜取样检查;若患者暂无生育计划,予孕激素维持治疗及定期监测[2]。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完成生育后怎样后续治疗?

    对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完成生育后,建议行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癌患者完成治疗后应怎么随访?

    前两年每 3~6 月随访一次,以后每 6~12 月随访一次[2]。

    随访内容包括:关于症状、生活方式、肥胖、运动及营养咨询的健康宣教;必要时查肿瘤标志物 CA125;有临床指征行盆腔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概率高吗?

    Ⅰ期和Ⅱ期患者术后复发率约 15%,其中 50%~70% 的复发有症状。大多数复发发生在治疗后 3 年内[2]。

    局限于阴道或盆腔的复发经过治疗后仍有较好的效果。孤立的阴道复发经放疗后 5 年生存率达 50%~70%。超出阴道或盆腔淋巴结复发则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复发、转移或高危患者怎样治疗?

    仍以系统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可给予姑息放疗,需在医生综合考虑复发部位、病灶范围数量、是否接受过放疗等情况后选择治疗方案[2]。

    image

  • 生活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饮食和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因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长期高浓度的雌激素接触相关,所以避免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蜜、大豆等)或药物(如己烯雌酚片、雌二醇等)。

    此外,注意补充营养,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提高免疫力并增加对化疗的耐受性。

  • 预防

    子宫内膜癌如何预防?

    绝经期前后女性不要自行使用雌激素。当有必要使用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间断、小剂量使用,并同时加用孕激素。

    提倡每年定期体检,进行经阴道妇科超声检查。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人群,联合检测 CA125、CA199、CEA 等肿瘤标记物,更容易诊断出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可通过口服避孕药预防么?

    能。

    对于小于40岁的或者无避孕药禁忌证女性来说,口服避孕药对子宫内膜有保护作用,即使已经停用口服避孕药,对于内膜的保护作用仍将持续存在多年[5]。

    子宫内膜癌通过长期吃口服避孕药预防,会有什么副作用吗?

    主要是口服避孕药的一些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月经过少或闭经、类早孕反应、阴道出血、面部色素沉着等,严重的可能还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等,但发生率很低。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M]. 第三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 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06):501-512.
    [3]姚广,雷敏,吕晓,等.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01):235-237.
    [4]杨曦,马珂,吴成.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07):485-488.
    [5]避孕药对子宫内膜癌有长期预防效果[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04):702.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