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排卵期出血是什么病?
排卵期出血是两次月经中间,由于雌激素水平出现波动,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流血,又称经间期出血[1]。
排卵日指的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第 14 天,排卵期包括排卵日及其前 5 天和后 4 天,共 10 天。在此期间雌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后,随着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暂时下降,部分女性雌激素分泌不足,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子宫内膜局部表面因缺少雌激素的支持发生破溃、坏死、脱落。一般在此月经周期内,随着黄体形成、发育成熟,雌、孕激素水平得到上升,子宫内膜得以修复,出血的情况从而停止[2]。
排卵期出现出血症状大多为生理性出血,但也有病理性出血,需要特别注意并加以鉴别。
病因
排卵期出血有哪些诱发因素?
发生排卵期出血,可能是因为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等,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干扰了内分泌环境,使生殖系统的分泌功能出现异常,造成排卵期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出现排卵期出血的症状[1]。
排卵期出血好发于什么人群?
青春期及育龄女性:此时期的女性正处于月经来潮旺盛、排卵活跃的阶段,在过量运动、劳累、精神压力大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或可发生排卵期出血[2]。
诊断
排卵期出血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排卵期出血是女性常见症状之一,生理性出血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自愈,但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应考虑是否为病理性出血,需尽快就医:
- 出血时间不规则;
- 出血量较多(多于正常月经量);
- 出血持续时间长,大于 7 天;
- 连续数月发生;
- 除了出血以外,伴发其他症状,比如分泌物增多、出现外因瘙痒、腹胀腹痛、呕吐、发热等。
医生一般怎么诊断排卵期出血?
医生一般通过询问患者月经情况、有无腹痛、腰酸、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及妇科相关检查来诊断排卵期出血。
怀疑是排卵期出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 血常规检查:用于检查血小板是否减少,确定出血程度及有无贫血。
- 血清性激素测定:通过抽血测定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的含量。
- 基础双向体温监测:育龄期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排卵期前半个周期逐渐降低,排卵日后半个周期逐渐升高,排卵日体温达到最低,通过监测患者体温,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处于排卵期。
- B 超检查:B 超检查可明确患者的具体排卵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处于排卵期。
排卵期出血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排卵期出血是生理性的,由生殖系统分泌功能紊乱造成,应与其他可能引起生殖器出血器质性病变进行鉴别,如生殖器官肿瘤、生殖道感染以及妊娠相关出血等。
- 生殖器官肿瘤:如子宫内膜癌、黏膜下肌瘤等,除出血外多,伴有月经紊乱、接触性出血等症状,可通过 B 超、宫腔镜检查确定有无子宫内占位病变,通过诊断性刮宫获取组织标本行病理诊断。
- 生殖道感染:如宫颈炎症、阴道炎等,可出现少量流血,多伴有阴道流出乳白或灰黄的异常分泌物、恶臭气味等症状,可通过宫颈或阴道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排除。
- 妊娠相关出血:多为先兆流产的症状,除出血外还伴有恶心呕吐、嗜睡、乏力等症状,可通过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 B 超检测排除。
生活
排卵期出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 记住自己的生理周期,并对排卵期出血有一定的了解。
- 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作息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
- 避免过量运动、过度劳累。
-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穿着柔软、舒适的内裤,禁止在出血时发生性生活。
排卵期出血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患者应保持规律、健康的饮食,避免过度节食;
- 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肉、冰淇淋、辣椒等,避免饮用酒类、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出现腹痛加重、出血增多等不良反应[3]。
预防
排卵期出血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排卵期出血可以预防,主要通过以下措施预防:
-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不要熬夜,维持规律作息;
- 保持情绪稳定,拥有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 平时应多喝温水,注意保暖,减少寒凉的刺激;
- 积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张炜.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与诊治[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12):887-890.
[2] 谢幸,孔北华,段涛. 妇产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申净美,郑燕红,宋丹丹,等. 青春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07):1514-1517.- 就诊
排卵期出血
就诊科室:妇科
· 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的生理性出血。
· 出血量小于月经量,不超过 7 天。
· 若血量增加或伴腹痛,应及时就诊。
· 出血量小于月经量,不超过 7 天。
· 若血量增加或伴腹痛,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