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表现
水样便是什么?
水样便定义主要根据粪便的形态,粪便像稀水或者蛋花汤状,水分含量极高,其中还可能伴有一些黏液、脓液或血性物质。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呕吐等表现。
水样便多由于肠蠕动亢进或肠黏液分泌过多所致。小儿最常有水样便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三岁以内的婴幼儿。
疾病因素也可以导致水样便,如患伪膜性肠炎时,常排出大量稀汁样便,并含有膜状物;艾滋病病人伴发肠道隐孢子虫感染时,可排出稀水样便;霍乱弧菌感染时可排出米泔样便[1,2]。
正常粪便形态是什么样的?
粪便一般形状受食物种类、性质、量的影响较大,也受某些药物的影响。但大多成年人都是每天排便一次,约 100~300 g,为香蕉状的成型的软便,呈黄褐色,有少量黏液,有粪臭味[3]。
就诊判断
水样便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 当患者出现腹痛、多次出现水样便后,需要去消化内科或普通内科就诊。儿童则需要去小儿消化科或儿科就诊;
- 若患者已经出现了急性上吐下泻,严重脱水、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水样便应该看哪个科?
小儿消化科、儿科、消化内科、急诊科、普通内科。
潜在疾病
水样便是怎么发生的?
水样便是腹泻的一种,发生机制与腹泻类似,非常复杂,并且同一个病例可涉及多种原因,有些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简单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 分泌型:肠道分泌液体的能力超过肠黏膜吸收液体的能力,导致大量液体分泌到肠腔引起水样便。具体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反应(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和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结肠炎等),另外某些胃肠道肿瘤也可导致此类腹泻[3,4]。
- 渗出型:由于胃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导致大量液体渗出到肠腔引起水样便,如严重的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等[3]。
- 渗透型:渗透压越高的地方越「吸水」,如果肠腔里的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会导致大量液体聚集在肠腔内不能被有效吸收,如乳糖酶缺乏,服用盐类泻剂等[3]。
- 动力型:胃肠蠕动过快可导致肠道内食物和液体停留时间过短,水分未被充分吸收可导致水样便,如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肠炎[3]。
- 吸收不良型:如果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或者吸收能力减退,可导致大量水分不能被有效吸收,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小儿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等[3]。
水样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水样便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病毒或者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如霍乱、轮状病毒感染、病毒性肠炎等,可简单分为以下几类:
- 肠道疾病:常见的是感染性肠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等)、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等)、药物、放疗等导致的继发性肠炎[3]。
- 急性中毒:包括有毒食物、化学药物、重金属离子等引起[3]。
- 全身性疾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伤寒感染等[3]。
- 其他类:变态反应性肠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危象[3]。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孙玉梅,张立力. 健康评估[M]. 第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张攀. 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治疗的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7):846-847.
[3]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第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第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水样便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建议就医,情况严重时需住院治疗。
在对因治疗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
注意卫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预防。
在对因治疗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
注意卫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