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什么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非正常但又非缺血的状态,现在多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个概念。
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1],包含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内听动脉,幕下脑组织及大脑 1/3 的血液供应都依赖后循环。
后循环缺血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起一组相应临床症状[2],主要表现为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等,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血供、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同时,给予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如果有急性血栓或栓塞,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后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吗?
常见。
2019 年我国卒中患病率为 1700/10 万[3],80%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4],急性缺血性卒中 20% 为后循环缺血[5],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分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分为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要去看哪个科?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血管介入科。
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常见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没有特异性表现,最常见表现为眩晕,伴有颅鸣、恶心、呕吐或肢体不协调等症状。人体的平衡调控主要靠前庭神经,前庭神经的供血系统又是以椎-基底动脉系统为主,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如果发生狭窄、闭塞,就会引起后循环系统缺血,引发眩晕等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四肢感觉减退、嗜睡、视野缺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总之,不同的损害部位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 眩晕: 多数患者因身体动作发生变化,如转头、站立等,就会出现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 肢体不协调:多为单侧肢体无力或肢体协调性差。
- 恶心呕吐。
- 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常见病因?
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栓塞、穿支小动脉病变等,还有些较为少见的病因,如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颅内动脉夹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大动脉炎、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等[5]。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以下仅介绍较为常见的几种原因。
- 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及中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质沉积,从而形成散片斑块堵塞血管,造成缺血。
- 动脉栓塞:这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第二大原因,主要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和破坏,引起血液凝固,导致管腔栓塞。
- 穿支小动脉病变:多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相比于前面两种病因,临床更少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哪些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高龄、男性、有吸烟及饮酒史、既往卒中史、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大血管病变等人群[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遗传吗?
可能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遗传背景[7],即家族中若有人患后循环缺血,则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病。
诊断
怎么确定得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需要做哪些检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确诊,需要依靠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这是诊断是否患病的基础。医生会详细询问过往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接着会请患者回忆有哪些不适症状、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可能的诱发因素等。
在了解到具体病史后,还需要做相关检查才能确诊,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比如眩晕,导致的眩晕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排查清楚才能做后续治疗。
- Dix-Hallpike检查[8]:这是眩晕患者必做的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医生会让患者坐着,头向一边转 45°,快速躺下后,头下垂低于水平面大约 30°,观察眩晕发作情况。
- MRI 检查:若患者是急性发病,头部 MRI 平扫+弥散成像(DWI)+MRA 诊断价值大。
- CT检查:如果患者无法做 MRI 检查,可以考虑做 CT 检查,不过头颅 CT 检查容易受骨质影响,诊断价值不大,但也可排除出血。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发现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这是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可检测出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目前诊断椎-基底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展示血管走行和血流状态,但属于有创检查。
此外,完善心脏相关检查也可以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但具体需要做什么检查,与个人的疾病情况息息相关。
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怎么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血供、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再给予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如果有急性血栓或栓塞,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若血管狭窄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可介入血管扩张或支架治疗。
-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凝集药:主要是用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使用,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扩大。
- 扩张血管药: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使用广泛,如尼麦角林,通过诱导血管舒张,增加动脉血流,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供血。
-
溶栓治疗
治疗关键是开通闭塞血管,开通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10]。- 静脉溶栓:通常采用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 动脉溶栓[11]:可以延长患者溶栓治疗的窗口期,常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再通率和安全性都较好。
- 机械取栓[12]:全麻下经股动脉插入动脉导管,先造影做全脑 CTA,找到闭塞血管,放入取栓支架,取栓后撤出支架,然后再次造影,查看取栓情况。
-
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全身麻醉后从股动脉穿刺,在最狭窄位置放置球囊引导管,扩张球囊,然后撤出微导管,球囊,之后把支架引入狭窄处,贴壁效果满意后结束操作[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彻底治愈吗?
不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复发可能,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等方式,以降低复发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需要住院吗?
视具体情况。
若采用药物治疗,通常无需住院治疗,采用介入治疗则需要住院。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如果既往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务必提前告知医生。如使用过程中出现胸痛、气短、无力等情况,需要立刻就医。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过敏等反应。
尼麦角林可能会引起血压降低,血压敏感的患者应多关注血压变化情况。使用期间也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
生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饮食方面主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是避免基础疾病的进展,注意低盐、低脂,少吃油炸食品及甜食,避免肥胖。平常应多吃水果、蔬菜,戒烟戒酒,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风险。
若患有糖尿病,饮食上需要更为注意,少吃多餐,少吃含糖量高或升血糖高的食物,如西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保持健康的身体,适当运动,避免熬夜,注意饮食。
- 适当运动: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如每日半小时散步。运动配合饮食,也有助于降低体重,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 避免熬夜。
- 注意饮食: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具体可以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需要复查吗?怎么复查?
需要。
治疗期间都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服用药物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定期评估血管情况,明确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复查的时间间隔。
预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发生,对于预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积极作用。
- 控制基础疾病:若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用药,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每日散步半小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炸和甜食,戒烟戒酒,避免熬夜。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田军茹. 血管源性眩晕[J].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79-383.
[2] 李雪, 黄石娇, 岳文华,等.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机制研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24(3):4.
[3]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编写组, 王陇德.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 19(2):9.
[4] 中国卒中学会.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7):706-729.
[5] 刘雪云, 胡小伟, 蔡秀英, 等. 后循环缺血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8, 31(2):4.
[6] 龙燮.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18):3.
[7]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9):786-787.
[8] 赵菲, 庄建华, 谢雪微,等. 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治[J]. 中华内科杂志, 2014(10):4.
[9] 舒忻, 秦绍林, 张允岭.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 2021,43(6):546.
[10] 雷毅, 管文婷, 冷硕,等. 急性后循环缺血机械取栓研究现状与进展[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 29(2):5.
[11] 何俊伟, 薛丽虹, 张一攀. 高压氧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21, 28(6):5.
[12] 李青松, 陈珑, 刘一之,等. 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16(6):333.
[13] 韩辉, 李志广, 张岚,等. 天麻素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效果[J]. 广西医学, 2021, 43(24):5.- 就诊
· 多见不良生活习惯、中老年伴有基础疾病者。
· 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