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抽动障碍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抽动障碍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 患者会不自觉发出各种声音、出现肢体抽动。
    · 建议就医,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 在孩子发作时应装做看不见,不要打骂孩子。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抽动障碍是什么?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也称面部肌肉抽搐和声带抽搐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 T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罹患这种病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往往会发出和做出他们自己不想却不能控制的声音和举动。这种举动在医学上称之为抽动。

    本病大多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时期(平均起病年龄为 7 岁) [1],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突发、重复性、无节律且快速的不自主肌肉抽动,有的人发作时还会不自觉地发出单调怪声等。

    患有抽动障碍的人群会因为来自外界的压力,出现「羞愧」、「自责」等感受。此时更需要来自周围人的支持与鼓励。请不带偏见地和他们相处,也请尊重他们,不散播他们的隐私。

    是否需要采取治疗手段,取决于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的逐渐改善,症状可减轻或缓解,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2]。

    抽动障碍常见吗?

    抽动障碍在 4~12 岁人群中极为常见 [3]。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患病率约为 0.52%,也就是说每 10000 人中约有 52 人患有抽动障碍 [4]。

    抽动和抽筋一样吗?

    不一样。

    医学上抽动指抽动障碍,而我们常说的抽筋则是指肌肉突然收缩,一时无法放松的现象。

    抽动障碍有哪些类型?

    抽动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 一过性抽动障碍:

      • 常在 3 岁后起病,是最常见的较轻的一种类型。
      • 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首发部位为面部五官、颈、肩的交替抽动,如挤眼、皱眉、撅嘴、龇牙、伸颈、耸肩等。
      • 抽动多随情绪紧张或有躯体疾病(如感染、发热、外伤等)时加重,放松后则会减轻,入睡后消失 [1]。
    2. 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

      • 症状已经累及四肢、躯干,症状发生频繁,病程持续往往超过 1 年。
      • 此类型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3.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 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孩子常由面部轻微抽动开始渐渐波及颈、肩、四肢、躯干,可形成多部位复杂的抽动,部分出现抽动与突然冲动性动作、发声抽动与运动抽动同时存在。
      • 病程缓慢,症状反复,发作频繁,对患儿身心影响很大。
  • 症状

    抽动障碍的症状有哪些?

    通常头面部是最早出现抽动的部位,如皱眉、眨眼、耸鼻、撅嘴、点头等。后续情况加重后,症状可逐步向上肢、躯干或者下肢发展,出现甩手、跺脚、踢腿、耸肩、腹肌收缩等表现 [5],甚至出现一侧投掷样运动、转圈等。抽动频繁者一日可达十几次至数百次。

    由于发声器官和膈肌的抽动,患者还会发出清嗓子声和各种怪声,如猴叫声、鸡叫声、打嗝声等,甚至是骂人、说下流话等异常情况。

    此外,还可能伴随有轻至中度的行为异常,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能力差、出现强迫行为、焦躁不安,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但智商一般不受影响。

    image

    抽动障碍患者自己能控制抽动吗?

    能。

    患者可以用意志控制可在短时间内使抽动不发作。

    抽动障碍患者入睡时还会抽动吗?

    不会。

    患者入睡时抽动消失 [1]。

  • 病因

    抽动的病因是什么?

    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与遗传因素 [5]、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综合征 [6]。

    容易诱发抽动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在抽动障碍患儿中,第一次发作往往由严重的心理因素诱发。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遇到管教过严,要求过于苛刻,超过了实际能力,或者经常受到家长及老师的惊吓或打骂等均可造成孩子的紧张与焦虑,进而导致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会遗传吗?

    会遗传。

    基因遗传是发生抽动障碍的原因之一 [5],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基因或哪些基因会引发抽动障碍。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所处境遇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最适当的看法是基因和环境两者都是诱发抽动障碍的重要因素 [1]。

    抽动障碍可能由感染诱发吗?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抽动障碍的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抽动障碍发病及复发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一定关系 [7]。在非常罕见的案例中,某些链状球菌感染(A 组,β - 溶血性链球菌所导致的感染)后会有抽动突然发作。

  • 诊断

    抽动障碍如何确诊?

    医生很难通过一些特异性指标进行判断,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抽动发作的具体表现或者通过患者家长或 患者描述症状,来确认是否患这种病。目前没有任何检验能够确认本病的诊断。有些医生要求做一些检查(如血液微量元素测定、脑电图、脑部核磁共振或 CT 等)以便排除其他疾病或药物所致 [3]。

    抽动障碍一般需要做哪些检查?

    首次去医院,医生会通过一些量表进行心理测定,还会进行血液微量元素测定,如血铁、锌、钙、镁、铅等。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儿童脑电图、神经影像学(如磁共振和 CT)等检查。

    1. 心理测定:抽动障碍常常会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也会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破坏性行为、攻击行为、易怒等。通过量表进行心理测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心理状态 [6]。

    2. 血液微量元素:目前,我们尚缺乏有效证据来确定抽动障碍与血微量元素的具体关系。但有相关研究显示,相比正常健康人群,患有抽动障碍的人群血清铅偏高、血清锌、铁偏低,这也许与不良饮食习惯以及有害生活环境有关 [8]。

    3. 脑电图:可以了解脑电活动是否正常。一般来说,患有抽动障碍不会引起脑电图检查结果异常,仅有少数可见脑电图轻度异常,但无特征性,这有助于和癫痫发作相鉴别 [3]。

    4. 神经影像学检查:检查大脑内有没有肿瘤、创伤、血管畸形等。常做项目包括磁共振和 CT,磁共振要优于 CT。

  • 治疗

    抽动障碍要治疗吗?

    需要。

    1. 症状轻微不影响学习生活的患儿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积极的干预,如要调整环境因素,消除对孩子不利的心理因素,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关爱,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障碍患者则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3]。

    抽动障碍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主要药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氟哌啶醇 [3],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当患儿症状得到控制后,应逐渐减量,并维持一段时间(3 个月或更长),可使许多患儿恢复正常。

    其他药物如托吡酯及丙戊酸钠等也具有抗抽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

    抽动障碍是否需要心理治疗?

    需要。

    心理治疗用于抽动障碍已有几十年历史,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教会存在抽动障碍的人们如何有意识地改变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管理抽动症状。心理治疗存在着独特的优势,甚至一些学者认为,心理治疗是儿童青少年轻中度抽动障碍的一线疗法 [6]。

    抽动障碍需要手术治疗么?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患有抽动障碍的儿童随着逐渐步入青少年后期,症状都有明显改善。但对于存在严重抽动症状的成年患者,在心理及药物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外科手术干预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手术治疗的探索,其中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射频毁损与 DBS 治疗(脑起搏器)已取得良好效果 [9]。

    抽动障碍可能治愈吗?

    目前尚无治愈的病例。
    但是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抽动的严重程度和其他相关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对了解如何治疗抽动已经取得很多进展 [3]。

    抽动障碍会自行缓解吗?

    大多数会。

    大多数患者在青少年后期或 18 岁青春期过后,病状会显著改善,有些患者甚至病状完全缓解。只有很小比例的病人在进入成年后仍然有很严重和持续性的痉挛 [3]。

    image

  • 生活

    抽动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平时要注意什么?

    对于抽动障碍患儿的家长来说,作为主要照顾者无疑需要付出更多。在日常家庭护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呵护,不要打骂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耐心。
    2. 可以陪同孩子以游戏的方式,如「一、二、三木头人」等游戏来锻炼自控力和注意力 [10]。
    3. 不要强化症状,尤其在孩子抽动时要做到「视而不见」。
    4.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
    5. 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坚持清淡饮食,多进食高营养和易消化类的食物,如蛋、奶、新鲜的瓜果蔬菜等 [11]。适当增加室外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羽毛球等。
    6.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疏导。我们可以以朋友交谈的方式聊一聊生活及学校中的趣事。同时,也要与班主任老师保持密切沟通,避免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合理的对待。
    7. 用药方面,需要严格遵照医嘱督促孩子服用药物。

    抽动障碍的学生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吗?

    有些需要。

    抽动症患者的智力与正常人的智力一样,但是有很多病人需要特殊的教育。抽动、多动症、学习困难、扰乱性行为、焦虑和情绪障碍都可能影响学习。减轻这些症状或通过适当的调节把这些症状的影响减到最小可以改善患者的教育效果。

    对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可以根据患病儿童的学习特点,制定特殊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接受教育。

    抽动障碍患者应该去哪个科就诊?

    怀疑孩子有抽动障碍应去小儿神经内科、行为发育专科、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 预防

    抽动障碍可以预防吗?

    不能。

    由于本病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因此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似乎更重要。

    1. 育龄期妇女应注重围产期保健。孕前期接受婚前咨询和医学检查;孕期定期接受产检等。
    2. 儿童需要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一般每天在两小时左右)。
    3. 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家长应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多安慰、鼓励。不要期望值过高,在精神上给孩子施压。避免家庭纷争和家庭暴力,维持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12]。
    4. 不要给孩子看惊险刺激类的节目及书籍,少看电视、电脑。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 刘海玲, 刘小红, 杨永华. 儿童抽动障碍近5年国内外研究论文的可视化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 28(12): 1363-1368.
    [2] 秦炯, 刘智胜.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15): 1137-1140.
    [3] Kim S,Greene DJ, Bihun EC, et al. Provisional Tic Disorder is not so transient[J]. Sci Rep, 2019, 9(01): 3951.
    [4] 小玲, 刘秀梅. Tourette综合征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04): 409-412.
    [5] 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M]. 第 8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6] 石秋霞, 王慧梅. 儿童抽动障碍的心理治疗[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 25(03): 261-263.
    [7] 赵荣香, 罗尧竞, 任丹.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 13(02): 177-181.
    [8] 李维峰, 王子杨, 徐梦君,等. 抽动障碍儿童血清锌、铁、铅、铜、镁、钙、含量的 Meta 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04): 422-426.
    [9] 周连银, 汪鲁刚, 唐运林,等. 多靶点射频损毁术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7, 10(17): 1078-1080.
    [10] 关俊英, 刘玉秀, 刘园佳. 小儿抽动障碍病因季护理干预分析[J]. 临床研究, 2021, 29(05): 190-193.
    [11] 张会英, 杨红梅. 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J]. 系统医学, 2019, 04(01): 183-185.
    [12] 陈颖萍, 陈燕蕙. 系统化行为干预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疗效[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 25(05): 448-451.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