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睡眠障碍是什么?
睡眠障碍是指在正常的睡眠环境和状态下,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也就是身体某部分功能出现异常)或明显不适感。
简单来说就是「没睡好」,而且这种「没睡好」通常不是由已知原因(睡前喝了咖啡、浓茶等)而引起的,也不是偶然发生的个例。
此外,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其产生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睡眠障碍常见吗?
十分常见。
有调查显示全球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成人都出现过睡眠障碍,其中,老年人更多见。
我国约有 45.5% 的人口患有睡眠障碍,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 56.7% [1],这就意味着我国每 100 个人里,约有 46 个人患有睡眠障碍;而在 60 岁以上的人群里,这个数字上升到了约 57 个人。睡眠障碍有哪几种类型?
根据目前最常使用的 2014 年发布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 3 版(ICSD-3)睡眠障碍可分为八大类:
- 失眠;
-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也就是与睡眠相关的呼吸异常情况,如打鼾、呼吸暂停等;
- 中枢性嗜睡障碍,就是白天嗜睡且不存在其他睡眠障碍的状态;
-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即睡眠-觉醒的周期失调;
- 异态睡眠,即整个睡眠过程中(从入睡到睡醒)出现异常行为(如梦游)或体验(梦境、情绪等);
-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指的是睡觉过程中不自觉出现的动作引起的睡眠障碍(如磨牙、不自觉的踢腿等);
- 独立症候群,正常变异及尚未明确的问题;
- 其他睡眠障碍(无法归在以上几类睡眠障碍中的类型) [2]。
睡眠障碍应前往哪个科室进行治疗?
可以去专门的睡眠障碍门诊。也可根据不同的睡眠障碍类型前往不同的科室,例如:
- 如睡眠过程中出现打鼾、甚至呼吸暂停,可以至呼吸内科或耳鼻喉科就诊;
- 入睡困难、醒来再难睡着、第二天总是感觉困倦嗜睡,可至神经内科就诊;
- 自觉最近精神压力大、有心烦焦虑等情绪而睡不着,可至精神心理科就诊。
症状
睡眠障碍的不同类型,分别有哪些表现?
-
失眠:病人会觉得在自己家里以前睡得挺好的地方睡不着觉了,出现入睡困难,即使睡着了也睡不踏实、频繁醒来或总是过早醒来,或夜间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等,导致第二天感到疲倦、乏力、精神无法集中等,极大地影响了白天的工作与生活。
-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又可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相关低通气和睡眠相关低氧血症。病人身边人往往发现患者在睡眠中呼吸不顺畅,通常还有打鼾,甚至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鼾声突然停止,像是「死过去了」一样,但几秒至几十秒后又会自行恢复) [3]。
-
中枢性嗜睡障碍:又包括发作性睡病 1 型、发作性睡病 2 型、特发性睡眠增多、Kleine-Levin 综合征、疾病相关过度嗜睡、药物或物质滥用所致过度嗜睡、精神障碍相关过度嗜睡和睡眠不足综合征。 病人会在白天感到过度思睡、毫无征兆地突然睡着,甚至发生猝倒,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时间显著延长 [4]。
-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又分为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睡眠觉醒时提前延迟障碍、非 24 小时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时差变化睡眠障碍。此类睡眠障碍的病人即与它们的名字一样,睡眠障碍主要与节律有关,比如昼夜颠倒或相较于常规、社会接受的作息时间明显延迟或提早 [4]。
-
异态睡眠:病人可于睡眠期间出现各种无意识的行为,且之后对此不会有任何记忆。比如,一些人在入睡或醒来时会出现睡眠麻痹(试图移动但移动不能,俗称「鬼压床」)或短暂的幻觉,可能还会有牙关紧闭、磨牙以及大喊大叫、梦魇等情况,儿童经常会出现梦游、睡中摇头、夜惊等,并且他们常常对这些发作情况没有任何记忆。
-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包括不安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相关性腿痉挛、睡眠相关性磨牙、睡眠相关性节律运动障碍、婴儿良性睡眠肌阵挛、入睡期脊髓固有肌阵挛。病人的四肢等部分会不受控制地运动,而这种运动在睡眠时也不会停止,甚至可能在睡眠之中会被诱发或是加重,极大影响了病人的睡眠状况。
-
病因
睡眠障碍常由哪些原因引起?
睡眠障碍的具体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其原因也不完全相同。但目前已知睡眠障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年龄因素: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褪黑素的分泌下降(一般 35 岁左右开始下降),进而造成睡眠节律紊乱、睡眠浅短、睡眠质量质量下降等 [5]。
-
精神心理因素:心理与精神健康状况对机体正常的睡眠-觉醒规律有很大影响,如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早醒。大部分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常处于孤独、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中,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引发心理和精神类疾病 [5]。
-
疾病因素:健康状况是睡眠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机体发生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时,都更有可能发生睡眠障碍。
此外,疼痛引起的痛感也会对睡眠产生明显影响,造成入睡困难并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而随着睡眠量的减少,人体对疼痛感的敏感性又会升高,如此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5]。
缺血性贫血患者易出现不安腿综合征。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有致兴奋作用,比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
-
环境因素:影响睡眠的环境因素如:光照、室内温度、噪音、不规律的生活作息、时差、睡眠环境改变,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临睡前摄入浓茶、咖啡、奶茶等有兴奋神经功能的物质)等,这些都可增加睡眠障碍发生的几率 [5]。
睡眠障碍常见于哪些人?
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常有失眠、睡眠 - 觉醒时相提前障碍等表现。
此外,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其易感人群也有所差别,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更容易发生在肥胖颈围粗大的患者身上;异态睡眠多见于小儿;作息长期不规律的人容易发生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睡眠障碍为什么更容易出现于老年人?
-
老年人对睡眠习惯改变的耐受性往往变得较差。也就是说,老年人通常不容易适应睡眠时间以及环境的改变,例如倒时差困难、认床等。
-
褪黑素可调节昼夜节律和促进睡眠。随着年龄的增长褪黑素会出现分泌水平降低,老年人尤为显著,进而导致睡眠障碍。
-
老年人往往基础病较多,且机体恢复能力较弱,因此有更大可能患有干扰睡眠的疾病和情绪障碍,例如关节疼痛、前列腺增生(可以导致夜尿增多)、心肺疾病(可导致呼吸困难)以及抑郁(可导致失眠)等。
-
老年人往往需要服药治疗疾病,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影响睡眠。
-
诊断
睡眠障碍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
-
一般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基础的身体检查并询问病史,以探寻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同时也可检查发现可能由于睡眠障碍而导致的身体损伤,例如长期磨牙而造成的牙齿磨损。
此外,医生会询问一些问题,了解患者的认知情况、精神状态等,从而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做出初步判断。例如医生可能会问患者「最近是否压力较大、有烦心事」以判断是否因患者精神压力过大所致;又或者可能会观察患者是否有「频频打瞌睡、几乎随时要睡着」以判断患者是否属于中枢性嗜睡障碍。 -
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过程,医生会在患者身上放置一些电极,类似于做心电图检查,不同的是,患者需要带着这些电极在医院的睡眠监测室睡一晚。多导睡眠图能够记录患者夜间睡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帮助医生搞清楚患者夜间发生的情况,尤其是当病史不典型或是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时。
虽然许多患者只需要根据病史,医生就可诊断和治疗,但整夜视频多导睡眠图能够帮助医生更加清楚和明确地进行诊断,也可在相关诊断下对疾病进行进一步的分型,所以它也是很多睡眠障碍诊断的金标准。
PSG 通常包括呼吸监测、视频监控、肌电图记录、脑电图记录等。
-
睡眠日志:由患者自行记录。记录患者睡眠相关情况,如记录上床时间、入眠时间、觉醒时间、起床时间,睡眠过程有无觉醒以及觉醒次数和总的觉醒时间。除此之外,还需记录患者白天的精神状况、服药史和生活习惯,如运动情况、是否食用兴奋神经功能的物质。
-
量表:主要目的是评估或筛查患者的睡眠情况,可由医生直接在医院诊室发放,或指导患者上网下载自测。
常用的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Epworth 嗜睡量表(ESS)、药物依赖诊断量表、不安腿综合征量表及柏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问卷等,必要时还要附加一些情绪量表(如焦虑、抑郁相关自评或他评量表、特质焦虑人格量表)、疲劳量表、生命质量量表及日间功能状况评估量表等 [6]。
-
头部影像学检查:如脑部 CT 或核磁共振(MRI)可用于明确是否存在脑部器质性病变。
以上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地开展,此外还可能进行一些其他检查,比如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甲状腺功能、肺功能检查等,有助于寻找睡眠障碍的可能病因。
-
治疗
睡眠障碍有哪些治疗手段?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式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睡前放松训练等。
-
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艾司唑仑、地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唑吡坦、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䓬类药;雷美替胺等褪黑素受体激动药;阿米替林、多赛平等镇静催眠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莫达非尼等中枢兴奋药觉醒促进剂。医生会根据患者睡眠障碍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另外,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还可以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家用呼吸机)、口腔矫正器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等。
睡眠障碍不吃药能治吗?
大多数情况下,对慢性失眠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孕产妇和老年失眠患者)均应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
-
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与环境的创造:患者应该在医生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
- 睡前避免饮用兴奋性饮料如咖啡、浓茶、奶茶等,避免饮酒、过度饮食以及剧烈运动;
- 睡前避免进行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及影视节目;
- 睡前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因电子屏幕的蓝光可影响夜间褪黑素分泌;
- 卧室环境安静、舒适, 光线、温度适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
放松训练:能够增加卧床时的放松性,减轻躯体和心理的紧张感。常用方法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自我暗示训练、指导下想象(如冥想)、腹式呼吸训练等。
-
刺激控制:目的是建立并加强床、卧室、快速入睡、持续睡眠之间的关联性。要点包括:
- 床只用来睡觉,避免在床上看书、玩手机等,并且每天均在固定的时间入睡和起床;
- 避免白天小睡,如果白天过度疲劳,午睡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
- 卧床后超过一定时间(一般 20 分钟左右,且凭感觉估计而非看表计时 [4])无法入睡时,需离开卧室去其他房间进行其他事务,困倦后返。
-
睡眠限制:通过限制躺在床上的清醒时间,尽可能使卧床时间实际睡眠时间接近,也就是说上床就睡,睡醒就起,不在床上干其他事情,提高睡眠效率。
-
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障碍不准确的认识,比如并非绝对应睡眠八小时以上、不能把所有问题咎于失眠等,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焦虑,以改善睡眠。
此外,对睡眠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应刻意控制,有困意了即可去睡,未感到疲倦时就不睡。 -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运动。对于睡眠障碍患儿,因为儿童患者不宜采用药物治疗,在培养良好睡眠习惯、规律运动的基础上,还可在白天适当增加日晒,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睡眠。
-
心理干预:如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求助于专业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自己纾解心结,以获得平和的心理状态。
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包括以下几种治疗药物:
- 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可缓解睡眠障碍的程度,效果明显。代表药物包括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对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有缓解作用,且不良反应较苯二氮卓类药物更轻,代表药物有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
- 褪黑素受体激动药:有助于调节昼夜节律、改善失眠症状,代表药物为雷美替胺、他司美琼和阿戈美拉汀。
- 镇静催眠类抗抑郁药:可缓解因焦虑、抑郁等所致的失眠,代表药物有阿米替林、多赛平。
- 觉醒促进剂: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主要用于中枢性嗜睡障碍的患者,代表药物有苯丙胺(安非他命)、哌甲酯(利他林)、莫达非尼 [4]。
此类药品大多数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药或私自增减药量。
睡眠障碍用药物治疗时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由于睡眠障碍中的失眠最为常见,故其用药也最多,其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 头晕、头痛、口干、记忆力减退;
- 宿醉效应(指睡前服用药物,第二天醒来感觉昏昏沉沉,如同前一晚醉酒一般)、停药反应、跌倒、共济失调(运动协调性降低)、认知功能减退;
- 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4]。
建议遵从医嘱服药,切勿自行随意加减量。
-
生活
睡眠障碍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患者应做到健康饮食、营养均衡、三餐规律,同时应避免饮酒。
另外,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在饮食方面可能有所区别,具体应以医师要求为主,例如失眠时,睡前一段时间内避免暴饮暴食及饮用兴奋性的饮料,如浓茶、咖啡等。
睡眠障碍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项目和强度定期进行锻炼。例如青年人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项目,而老年人的锻炼强度则不宜过大,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项目。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超重和肥胖。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不熬夜,早睡早起,填写睡眠日志,以便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睡眠日志由患者自行记录,内容包括:上床时间、入眠时间、觉醒时间、起床时间,睡眠过程有无觉醒、以及觉醒次数和总的觉醒时间等。除此之外,还需记录患者白天的精神状况、服药史和生活习惯,如运动情况、是否食用兴奋神经功能的物质等。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甚至自己用药,否则可能引起意识混乱、抽搐、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呼吸抑制或死亡。除此之外,患者还应遵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 [4]。
预防
睡眠障碍可以预防吗?睡眠障碍怎么预防?
睡眠障碍无法完全预防,但以下措施有助于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 多了解一些跟睡眠障碍有关的科学知识,多参加社区或者医院组织的科普讲座,或者通过网络来正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 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适宜温度、卧室避光等。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不熬夜、早睡早起,积极锻炼身体。
- 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有疾病。
- 老年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褪黑素等有助于睡眠的物质。
- 维持一定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遇到压力时及时纾解,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以保持开朗、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孙毅红, 刘心朗, 周丽丽, 等. 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及对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7): 1763-1766.
[2] Sateia MJ.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third edition: highlights and modifications[J]. Chest, 2014, 146(5): 1387-1394.
[3] 郭静静, 高和, 叶京英. 成人睡眠相关呼吸障碍诊断与疾病分类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5, 3: 139-141.
[4] 郝伟, 陆林. 精神病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95-204.
[5] 孙毅红, 刘心朗, 周丽丽, 等. 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及对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7): 1763-1766.
[6] 贾福军, 李雪丽. 睡眠与睡眠障碍[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7): 497-500.
[7] 李娟, 刘凌, 李梦秋, et al. 睡眠障碍的循证治疗[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5): 398-404.
[8]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9] Siebern A T, Manber R. New development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insomnia[J]. Psychology Research & Behavior Management, 2011, 2011(default): 21-28.
[10] Thorpy 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J]. Chest, 2014, 146(5): 1387-1394.- 就诊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 多导睡眠图有助于明确不同类型。
· 首选非药物治疗,严重时需配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