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适应障碍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适应障碍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邓兰芳

    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 建议门诊治疗,有自杀倾向时需要住院。
    · 主要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不作为首选。
    · 病程一般不超过 6 个月,可向抑郁症发展。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适应障碍是什么?

    适应障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精神心理障碍,常以情绪问题为主要表现形式,与环境变化程度和个体适应能力关系密切。

    引起适应障碍的处境或应激事件可能包括:离婚、分居、疾病、工作或居所的重大变化(如入职、失业、晋升、退休、升学、转学、搬家、移民等等)。

    但一般不包含灾难性的或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和经历(如经历地震、绑架、凶杀等情况),这些严重事件相关的精神心理障碍归属于另外的类别。

    适应障碍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

    假如你被诊断为适应障碍,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被诊断为适应障碍,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不要对此不屑一顾,更不要责怪他/她为什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适应障碍的患者多吗?

    目前,适应障碍在人群中总的患病率情况尚未明确。据估计,精神科住院和门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 5%,综合医院可达 20%,儿童青少年群体约 70%。

  • 症状

    适应障碍有哪些症状和特点?

    适应障碍的症状常以情绪反应为主,可出现行为异常表现,一般不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症状具体表现形式与年龄相关:

    • 成年人以情绪症状多见,焦虑、抑郁、易发脾气以及相关的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失眠、食欲不振等。
      可以出现适应不良相关的行为(如不愿与人交往),但达不到焦虑症或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青少年可能以品行障碍常见,比如与年龄不符的侵犯行为:逃学、说谎、偷窃、破坏公物等;
    • 儿童则可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行等。
    • 成年人与青少年则可能更易出现酒精滥用。

    起病常与环境变化和生活事件存在时间关联性,一般在经历相关事件后一个月内发病。症状的表现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病前个性心理特征,严重程度可能与相关事件的程度不相一致。

    很多时候,适应障碍患者会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事实上,出现难以克服的情绪问题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求助。

    适应障碍会有什么影响和后果?

    适应障碍常伴有社会功能的损害,比如导致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效率下降,或因情绪和躯体症状导致主观痛苦感。

    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负面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日常生活工作的学习节奏大致能保持正常。

    对于抑郁、焦虑明显的患者来说,若应激事件或环境因素持续存在,情绪问题有可能加重向抑郁症的程度发展,可能出现自杀或冲动行为风险。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现象也不少见。

    适应障碍病程长吗?

    一般而言,病程一般不超过 6 个月。若相关事件和环境持续存在,病程可能延长。

  • 病因

    适应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适应障碍,与应激事件和个体适应能力两方面都密切相关。

    根据定义,适应障碍可能主要是由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所引起。但并不是所有经历了这些类似事件的人们都会出现适应障碍,可见个体适应能力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 诊断

    适应障碍应该去看什么科?

    不少适应障碍的患者,可能因为躯体方面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等,往往首先选择综合医院内科门诊就诊。

    较轻程度的患者可能在经过内科支持性处理以及家庭社会支持基础上,能达到缓解。

    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至精神科就诊或经过内科医生转介至精神心理科继续处理。

    适应障碍怎样诊断?

    •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或环境变化因素作为诱因,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升学、转学、入职、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情绪、行为异常等表现多开始于相关事件后 1 个月内。
      需要注意,引起适应障碍的事件一般不包括灾难性或生死攸关类的严重情况(如地震、绑架等)。

    • 有证据支持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能不强,可参考患者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既往情况等信息。

    • 症状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如烦恼、易怒、焦虑、抑郁等,可以有适应不良相关的行为表现(如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和躯体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等)。
      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标准。

    • 社会功能受损,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受到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 病程在 1 个月以上,一般不超过 6 个月。个别诊断分支(ICD10:长期的抑郁性反应)持续时间可超过 6 个月。

    适应障碍比抑郁症还严重吗?

    适应障碍和抑郁症分属于两类不同的精神障碍。

    适应障碍中若对应的应激源所造成的个体悲痛反应的强度、性质和持续时间超过了正常预期,就可以诊断为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的持续时间是在应激源出现的 3 个月内,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随后 6 个月,抑郁障碍的持续时间是 2 周。

    适应障碍的个体可能伴有抑郁症状,但适应障碍并不比抑郁症严重,如果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症状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则更应首先诊断为后者。

  • 治疗

    适应障碍能治好吗?

    适应障碍的大多数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自知力,能积极寻求医学帮助,尤其是躯体不适明显的患者。经过积极的家庭社会支持和必要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对成年患者而言,虽预后良好,但容易合并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问题。

    当被诊断为适应障碍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遵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适应障碍需要住院吗?

    较轻程度的患者,可在门诊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对于有自杀风险或冲动行为的患者,建议住院治疗(监护人同意),既有利于脱离应激事件和环境,又有利于系统的专科治疗。

    适应障碍具体该怎样治疗呢?

    较轻的适应障碍,可能随着应激事件的逐渐解除,以及家庭社会支持帮助,便能逐渐缓解。

    • 家庭社会支持方面,尤其以实际的帮助对个体实现更好的适应效率最有意义,比如,经济支持、家庭负担方面的支持等。

    • 程度较重的适应障碍,可能除了实际帮助之外,还需要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调整适应状态。心理治疗,可能主要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为主。

    • 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应对应激事件的处置能力,同时情感疏泄和言语倾诉可能对负面情绪体验及相关的不良行为有积极意义。

    • 认知治疗上,联合患者个人心理成长背景,理解应激事件对个体的意义,可能有助于纠正歪曲的认知。

    对适应障碍来说,药物治疗不作为首选。当症状持续而令人痛苦或心理治疗疗效欠佳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安排短期药物治疗:如抗抑郁、抗焦虑或调整睡眠类药物。

    适应障碍要吃多久的药?

    对于适应障碍患者来说,其患病主要源于应激源对其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持续影响,治疗方面更应注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则应根据就诊情况遵从医嘱进行服药。

    image

  • 生活

    适应障碍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

    生活上无特殊注意事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

    • 不要吸烟;
    • 坚持运动,不要久坐,避免超重和肥胖,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
    • 不管早睡还是晚睡,每天保证足量的睡眠;
    • 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

    适应障碍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个体患有适应障碍主要是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应激源所致的情绪或行为上的症状,目前暂无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 预防

    适应障碍怎么预防?

    现实生活中,从社会的角度看,生活事件往往不可避免,但可能有一些措施能从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提高个体适应效率等方面来预防适应障碍。比如(但不限于)下面这些例子:

    从个人成长和家庭的角度来说,从小注重培养孩子适当的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必要时积极寻求帮助的心态和能力,可能有利于成年后顺利适应人生中的各种经历和事件。

    从社会层面,积极推广和普及社工服务或心理支援服务,可能有助于人们在遭遇生活事件时有相应的支持和服务途径。

    比如各地残联和妇联所引导的社工服务对处于残疾、家庭纠纷、离婚等境遇中的朋友可能大有帮助。

    又比如,「员工支持计划」(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AP),通过对员工入职、晋升、调岗、退休等过程的积极协助和支持,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员工适应障碍的发生。

    参考资料
    ·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第 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第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张道龙. (2016).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