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睡行症是什么?
睡行症是一种在睡眠中出现的以行走或其他异常行为活动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常表现为入睡后突然起身,离床行走,表情迷茫、意识模糊,难以唤醒,患者第二天醒来后对睡行症无任何记忆。
睡行症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经过积极治疗后可缓解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睡行症发作时患者屋内自行活动,很容易导致外伤。睡行症频繁发作,还会引起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睡行症常见吗?
睡行症是儿童异态睡眠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小儿期 5~12 岁之间,发生时间多为入睡后的前两三个小时,可持续多年,在小儿期偶有发生的比率约为 1.3% (就是 1000 个儿童里面可能有 13 个儿童发生过睡行症),且发生率男多于女[2]。
睡行症能自愈吗?
睡行症一般发生在青春期前,进入青春期后大多数小儿患者的睡行症可以自行消失,应该及早发现早治疗。
症状
睡行症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 突然起身:表现为入睡后不久突然起身,四处走动,甚至迅速离床奔跑。
- 意识模糊:表现为表情迷茫,双目向前凝视,对他人的言语无反应,或反应很慢,语速缓慢。
- 其他行为:患者无意识的会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如大小便、倒水、吃饭、打扫卫生、开车等,但动作比较笨拙,行为缺乏目的性,偶有攻击行为。
- 无睡行症记忆:患者发作时可自己回到床上也可以在其他人的带领下回到床上,但第二天醒后对睡行症完全没有任何记忆。
睡行症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
- 外伤:身体或物体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或化学物质的侵蚀等造成的外部损伤。睡行症发作时,患者虽然可以避开障碍物,但反应较为迟钝,还是可能会导致外伤,另外患者如果走到户外、池塘边、推开窗门等,也会引起外伤。
- 心理疾病:睡行症长期、频繁发作,会让患者产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从而导致精神心理疾病。
病因
睡行症有哪些常见病因?
- 遗传:睡行症具有遗传性,可能与 DQB1 基因有关[3]。
-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情绪不稳定、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保持继续工作的状态,从而增加睡行症的发生概率。
- 睡眠不足、睡眠紊乱:长期睡眠不足、睡眠剥夺或睡眠环境较差(如过于嘈杂、灯光较强等),会增加睡行症的发生概率。
- 药物作用:神经递质在睡眠和觉醒周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会作用于睡眠觉醒周期,从而导致睡行症的发生[1]。
- 疾病:如偏头痛、颅脑损伤、帕金森、脑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风、癫痫等疾病,可能与睡行症有关。
- 大脑发育不完全:儿童年纪较小,大脑皮质发育尚不完全,会影响儿童的睡眠,从而导致睡行症的发生。
睡行症常见于哪些人群?
- 儿童:儿童大脑发育尚不完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排解压力,从而易患睡行症。
- 抑郁症患者:该类人群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且精神长期紧张、焦虑,从而易患睡行症。
- 过度疲劳者:过多疲劳者休息时间较短,睡眠不足,比一般睡眠充足的人更易患睡行症。
- 家族中有睡行症患病史者:睡行症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睡行症患病史者,比正常人更易得睡行症。
- 压力过大者:该类人群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保持持续工作的状态,从而易得睡行症。
- 服用某些药物者:长期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更易得睡行症[1]。
- 患有某些疾病者:如帕金森、癫痫、脑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等疾病患者,更易患睡行症。
睡行症会遗传吗?
睡行症可能会遗传,可能与DQB1基因有关[3]。
诊断
医生怎么诊断睡行症?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患病史(如有无帕金森、脑炎、癫痫等病、新生儿病史等)、用药史、家族史(家族中有无睡行症患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夜晚睡眠后突然起床,做一些复杂的动作,表情迷茫,双目向前凝视,反应迟钝等)、多导睡眠监测检查后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怎么判断自己或其他人是否得了睡行症?
自己是无法知道自己有没有睡行症的,因为患者在睡行症发作时没有任何记忆,所以需要让家属或一起居住的人观察夜间是否有突然起身,做一些复杂的动作,且有无表情迷茫、反应迟钝等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睡行症。
诊断睡行症需要做什么检查?
诊断睡行症需要做以下检查:
-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情绪状态、认知能力等,以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 多导睡眠监测:了解患者夜间的睡眠情况,可以将患者夜间睡眠情况录制下来,观察患者有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狭窄影响呼吸气流通畅度和阻力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睡眠障碍)。
- 脑电图检查:排除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的可能性。结合持续动态24小时脑电图,了解患者的脑部情况,辅助诊断。
- 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有无脑部病变,辅助诊断。
-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观察患者有无致病基因,对本病进行诊断。
睡行症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 睡惊症:是一种在睡眠中突然惊恐、尖叫,并伴有出汗的一种病症。两者都难以叫醒,且清醒后对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记忆。睡惊症是突发的惊恐、尖叫、出汗症状,而睡行症是睡眠中突然离床行走的症状,两者可以通过是否有惊恐、尖叫症状进行区分。
-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两者都会发生夜间行走症状,但癫痫常伴有尖叫,而睡行症无尖叫症状,且睡行症患者清醒后不会发生意识模糊(如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等)症状。可通过有无尖叫症状,清醒后会不会发生意识模糊区分。
治疗
睡行症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就诊?
睡行症若频繁发生,且对家人或自身带来伤害,影响学习和生活时,需及时就医。
睡行症一般先挂什么科?
睡行症一般先挂精神心理科,儿童可以优先挂儿科。也可以挂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
睡行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 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适用于睡行症患者。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4]。
- 盐酸丙咪嗪:可以改善睡眠,控制睡行症的发作,适用于睡行症患者。可能会引起震颤,头晕,失眠,口干、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5]。
- 帕罗西汀:可以调整情绪,缓解压力和紧张,适用于睡行症患者,可能会引起食欲减退、体重增加、嗜睡、失眠和兴奋、眩晕、震颤等不良反应[4]。
- 丙咪嗪:一种抗抑郁药,有兴奋和消除忧郁的作用,适用于睡行症患者。可能会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出汗、视力模糊、眩晕等不良反应[3]。
- 赖氨肌醇维 B12 口服溶液:可以改善患者食欲不振的症状,适用于儿童睡行症患者。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 心理治疗:
- 催眠治疗:适用于焦虑型和抑郁型睡行症患者,在催眠暗示下,帮助患者放松,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改变患者对应激因素的认知,从而缓解睡行症症状[3]。
- 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鼓励、保证和支持,减轻患者对出现在不同情境下的预期焦虑,鼓励患者勇敢面对恐惧的情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帮助患者缓解恐怖焦虑症状,从而缓解睡行症症状[3]。
睡行症的治疗周期一般多久?
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体质等不同,睡行症的治疗周期也会不同。一般需要几年(大概 2~3 年)的治疗时间,个别患者治疗时间可能会更长。
睡行症能治愈吗?
睡行症很难治愈,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
睡行症若不及时治疗会怎么样?
若不及时治疗,睡行症频繁发作会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影响生活和学习,还可能会引起精神心理疾病。
儿童睡行症需要治疗吗?
儿童出现睡行症时,家长首先要了解其有无思想负担、有无压力过大,跟孩子进行交流、谈心,改善其思想情况,缓解精神压力。如果睡行症发生的非常频繁或者造成危险时,需进行治疗。
身边人有睡行症如何处理?
- 家属一定要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避免患者跌倒或出现更严重的创伤。
- 家属在患者梦游期间不要轻易将其唤醒,可以用轻柔的语言引导患者去床上继续睡觉,唤醒患者很可能会对其造成惊吓。
生活
睡行症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猕猴桃、橙子、苹果、菠菜、芹菜、白菜等,这些果蔬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 多吃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小米、百合、小麦、鸡蛋、牛奶等,这些食物可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尤其是小米中含有较多的酪氨酸,可改善睡眠。
睡行症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压力,使人心情愉悦。
- 患者应居住在较低的楼层,睡前应关闭好门窗。
- 将尖锐或易碎的物品放在碰触不到的地方。
- 地面上不要放置排插线等易使人绊倒的危险物品。
睡行症如何避免复发?
- 患者在入睡之前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或洗一个热水澡,有助于睡眠。
- 睡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观看较为刺激的电视剧、动画片、书籍等。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睡行症需要复查吗?如何复查?
需要复查,需按医嘱进行复诊。
儿童睡行症患者家长应注意什么?
- 家长需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白天过度兴奋。
-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陪伴,能够缓解幼儿紧张的情绪,帮助解除幼儿的压力。
- 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睡行症,消除幼儿对睡行症的误解与恐惧。
- 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睡行症发作时的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睡行症患者为什么不容易被叫醒?
在梦游的时候一般都是发生在深睡眠期,这个时期本来就不容易被叫醒,梦游中也一样不容易被叫醒。
睡行症患者能否叫醒?为什么?
不建议强行唤醒,尤其禁止大喊大叫去惊吓患者。
将一个人被从深度睡眠强制唤醒会使他们陷入一种认知缺损的状态(想象早上被闹钟吵醒,有时会觉得很困,不得不起来后会呆滞一段时间才逐渐清醒),并导致梦游者出现惊慌、迷惑、焦躁等症状。由于认知缺损状态,他们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理清思路,而不能立刻识别出你的身份,因而,他们可能会对你做出推搡、攻击等行为。所以若有人出现睡行症症状,不要粗暴唤醒他,可以进行温柔的交流,引导其回到安全处。
睡行症是心理疾病吗?
睡行症不是心理疾病。睡行症属于睡眠障碍,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病人睡觉时,自身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的,也有部分是由疾病引起的。
预防
睡行症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
睡行症可以预防,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与他人交流,释放压力和焦虑情绪。
-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等)、听听舒缓的音乐等,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 父母要多关心儿童,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环境,帮助儿童缓解压力。
- 定期体检。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肖展翅,邱斌,倪小红,等. 氯硝西泮致睡行症1例[J]. 医药导报,2014,33(08):1109-1110.
[2]甘仁权. 小儿梦游症治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223.
[3]唐玲荣,莫文斌,李珺. 梦游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220.
[4]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M]. 第九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471-475.
[5]侯芬莲, 陈蓓蓓, 张文娟, 等. 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 癫痫杂志, 2017, 3(06): 509-514.- 就诊
· 可能与遗传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 尚无有效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