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肠套叠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肠套叠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吴菲菲

    吴菲菲小儿内科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 建议就医,外科疾病,可治愈。
    ‧ 放射学复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生活中避免感染,注意保暖 。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肠套叠是什么?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肠管受压后出现症状,以呕吐、腹痛、便血及腹部包块为特征。

    肠套叠在儿童中常见,通常发生于 6~36 月龄,是除了便秘以外,婴儿及学龄前儿童急性腹痛的第二类常见的病因。

    成人发生肠套叠的情况很少,而且大多数是发生在其它腹部手术以后。

    肠套叠后的肠管结构是怎样的?

    想象一下为了露出脚踝时把长裤在膝盖处稍稍提起,此处折叠为个 N 字,肠壁折叠形成三个圆柱体,内层和中间的圆柱体为内陷的肠管(肠套叠套入部),外层的圆柱体则容纳内陷的肠管(肠套叠鞘部)。折叠处的角度会使原本通畅的肠管、血流逐渐受到压迫。

    肠套叠有哪些类型?

    主要分为:

    • 小肠套入大肠(此类型最常见,治疗相对容易);

    • 小肠套入小肠,然后一起套入大肠(此类型治疗困难,往往引起严重的后果);

    • 小肠套入小肠(此类型症状不典型,很不容易发现);

    另外,部分肠套叠是可以自己解套的,所以会出现之前存在肠套叠症状,但检查却发现正常的情况。

  • 症状

    肠套叠有什么表现?

    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是腹痛、呕吐、血便,以及腹部包块。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宝宝出现突发的、一阵一阵的、严重的腹痛,伴有频繁呕吐或者血便时,就需要警惕肠套叠的发生,及时带宝宝找医生面诊。

    对于小宝宝来说,因不会表达自己的腹痛,通常表现为不能安抚的哭闹不安,并表现出下肢向腹部屈曲的体位。

    肠套叠如何早期识别?

    典型症状是突发的、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可不自觉地抬起腿部缓解疼痛(即使患儿还不会表达,也会因疼痛蜷缩身体)并持续几分钟。腹痛过后,婴儿通常安静、皮肤苍白、出汗,并可暂时恢复正常活动。此时应该及时行腹部 B 超检查。

    肠套叠时为什么会出现腹痛?

    肠套叠时肠腔被肠管或系膜堵塞,肠道蠕动时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肠道每次蠕动时都会引起肠管扩张,肠壁的牵拉反射引起腹痛,肠蠕动间歇期腹痛明显缓解,表现为典型的阵发性腹痛。

    肠套叠时为什么有血便排出?

    • 正常的肠管的血管是比较平直,拐弯很小的。

    • 发生套叠时,就会发生被套折叠的部分血管被扭曲挤压。

    • 如此导致套入部局部严重水肿,这又反过来加重静脉压迫、充血及血液瘀滞。

    • 进而使肿胀的套入部排出粘液和血液,常形成典型的红色果酱样便。

    肠套叠严重时会怎么样?

    如果肠套叠不能及时复位,肠管充血加剧、压力增高,最终肠管发生缺血性改变并导致套入部肠管坏死。严重并发症时发生梗阻(肠道堵塞)、肠管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 病因

    肠套叠好发于哪些人群?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并不十分少见。

    80% 的患儿年龄在 2 岁内,60% 的患儿年龄在 1 岁内,1 岁内以 3~6 个月的婴儿多见。2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 岁以后罕有发病。

    男孩发病多于女孩,健康肥胖的婴幼儿较易发生。

    肠套叠好发于那些季节?

    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病毒感染(呼吸道和或胃肠道病毒)有关,腹泻及感冒容易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可以由哪些疾病诱发?

    75% 的肠套叠是特发性的,就是说找不到明确的疾病作为触发或诱发因素。

    剩下的 25% 的肠套叠可以找到明确的诱发疾病。

    其中,病毒性感染后,刺激小肠淋巴组织增生,诱发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原因。

    此外,Meckel 憩室(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肿瘤、血肿或者血管畸形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肠套叠。

  • 诊断

    肠套叠应该做哪些检查?

    目前超声检查不仅准确率高而且无损伤,为诊断肠套叠的首选检查。

    对于临床表现更复杂或超声表现不典型的肠套叠,还可以有对比灌肠、CT、磁共振成像等多种检查,自动复位的肠套叠,在检查时可发现正常。

  • 治疗

    肠套叠应该去医院哪个科室就诊?

    一旦发现患儿异常,怀疑是肠套叠时,在有专科医院的地区,首选儿童普外科、胃肠外科就诊;如果没有儿童专科医院,则选择综合医院的普外科、胃肠外科。

    肠套叠患者可以进食吗?

    • 确诊为肠套叠后,此时千万不要再进食,包括饮水。这时患儿会表现为反复呕吐,如果强行喂食可能导致误吸、加重患儿呕吐次数。

    •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到相关科室就诊,早期行放射学复位(在 X 线检查中,通过肛门向肠道内注入液体或空气,通过一定的压力将套在一起的肠子冲开);

    • 如果患儿呕吐频繁,脱水严重,应该先行输液补充,等待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放射学复位,此时可以增加复位成功率。

    肠套叠怎么治疗?

    目前肠套叠的治疗放射学复位(在 X 线检查中,通过肛门向肠道内注入液体或空气,通过一定的压力将套在一起的肠子冲开)仍是首选治疗手段。

    早期肠套叠复位成功率在 90% 以上,无法复位成功的患儿,采用手术复位,必要时切除肠管。

    肠套叠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放射学复位?

    病程不超过 48 小时,小孩一般反应较好,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不是很明显及电解质紊乱,并且肚子胀得不是很厉害以及抚摸肚皮时无肌紧张表现者。

    肠套叠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不能用放射学复位,就只能打开肚子通过手法复位,即手术治疗。适用于:

    • 放射学复位失败;

    • 辅助检查提示肠道疾病可疑(特别是较大的儿童);

    • 或是有多次肠套叠复发的患儿;

    • 小肠套叠。

    肠套叠的灌肠检查和放射学复位是如何做的?

    放射学复位(以空气灌肠为例)操作:

    • 首先需要拍摄站立位平片,以确保患儿此时没有发生肠坏死、穿孔;

    • 将特制的带有气囊的管道经肛门插入直肠内,将气囊充气固定于直肠内;

    • 在 X 线显示器的监视下,向肛门内充气,确保充气压力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压力过大导致肠腔破裂;

    • 利用从肛门充进去的气体,结合手法将套叠的肠管冲开。

    肠套叠放射学复位治疗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患儿行放射学复位前,如果反复呕吐,需要上胃管,胃肠减压后,肌注阿托品减少操作过程中误吸的发生。

    肠套叠什么情况下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肠套叠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平时身体状况等有关,但主要与发病至就诊时间密切相关,

    • 如果发现及时(48 小时以内),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复位成功后观察 1~2 天即可恢复正常;

    • 未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引起肠管坏死,严重时导致死亡。

    肠套叠反复发作怎么办?

    有过一次肠套叠复发的患儿,有肠道本身有明显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发生率为 4%,多次复发的则为 14%,需要尽早并经常行超声检查,也可能需要肠道造影或增强 CT 检查来发现问题。

    肠套叠复发了是不是要手术切除肠管?

    不一定。

    • 患儿复发时症状和体征一般与初次发生时几乎相同,上次肠套叠发作后,会更有经验,懂得尽早到医院就诊,对于治疗肠套叠有重要的意义。

    • 再次发生肠套叠放射学复位成功率不会降低,仍可首选放射学复位。

    • 及时治疗,肠管没有严重受压、坏死,一般都不需手术。

    image

  • 生活

    肠套叠会复发吗?

    有可能复发。

    患儿复发时间间隔多在 6 个月以内,多集中在首次发作后 1 个月~1 年,这段时间提高警惕对于早期发现肠套叠至关重要,患儿有阵发性哭闹即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 预防

    肠套叠如何预防复发?

    患儿肠套叠的复发多在五岁以内,目前尚无十分确切有效的办法阻止其复发。需要注意的是:

    • 平时减少呼吸道及胃肠道病毒感染;

    • 在天气骤变时注意保暖十分重要;

    • 一旦怀疑复发及时就诊,是减少危害的关键。

    参考资料
    ·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上、下册)[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 Nghia "Jack" Vo, Thomas T Sato. 儿童肠套叠. UpToDate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intussusception-in-children. (Assessed on Mar 22, 2019).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