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藏毛窦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藏毛窦
    就诊科室:普外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冯晓东

    冯晓东整形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 出现疼痛伴波动感时,建议就医。
    · 易复发,反复复发者可手术根治。
    · 不可预防,建议保持会阴部清洁。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窦(道)是什么?

    窦也称窦道,是机体组织感染、坏死而形成的开口于体表的通道。多与感染密切相关。

    藏毛窦是什么?

    藏毛窦又叫藏毛病、藏毛囊肿,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内含毛发为其特点。

    这类窦道可发生于骶尾部、顶枕部,部分也可累及脐部、指(趾)间等其他部位,其中以骶尾部最为常见。

    该病由 Mayo 于 1930 年首先阐述,Anderson 和 Warren 分别于 1847 及 1854 年相继报道,Hodges 于 1880 年正式称之为骶尾部藏毛窦。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易被误诊为肛瘘,急性加重时,可合并感染(红、肿等),引发脓肿,部分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后一般预后良好。

    本文主要讲述骶尾部藏毛窦。

    藏毛窦在生活中常见吗?

    藏毛窦相对比较少见,发病率约为 26/100 000。

    藏毛窦的发病有男女或种族差异吗?

    骶尾部藏毛窦多于青春期发病,体毛较旺盛的人群多发,以 20 岁左右人群为主,其中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 4:1,在人种方面,白种人多见,黑种和黄种人少见乃至罕见。

  • 症状

    藏毛窦多具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的表现差异很大,既可表现为无症状的藏毛腔或藏毛窦,也可能表现为急性感染或慢性炎症伴排出分泌物的开放性伤口,伤口大小不一。

    • 急性期:由急性感染所致。患者坐位或拉伸臀间裂皮肤时(如弯腰、仰卧起坐时),臀间区域会突发轻至重度疼痛。患者还可能感觉该区域有间歇性肿胀,以及有黏液性、脓性或血性液体溢出。当臀间区域出现疼痛伴波动感的肿块时,提示有脓肿的形成,脓肿未引流的患者常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 慢性期:患者表现为急慢性脓肿反复发作或反复溢出分泌物的窦道,同时伴有与周围皮肤不相连的毛发从窦口中生长。如无感染,常无症状,只是骶尾部凸起,有时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 1 mm~1 cm,周围皮肤红肿,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

  • 病因

    藏毛窦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藏毛窦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两种说法:

    • 先天性:有人认为藏毛疾病是先天性上皮残留或先天性皮肤凹陷所致,或者是骶尾区中央缝畸形发育导致皮肤内涵物形成囊肿所致,说的通俗点就是胎儿期的发育畸形。

    • 后天获得:有人认为藏毛窦是走路时臀部扭动、摩擦,特别是多毛的男性,使臀中裂之间的毛发刺入附近的皮肤,形成短管道所致。发生于脐部、头皮、指(趾)间、双乳间的藏毛窦支持了这一获得学说。

    藏毛窦的发生有哪些危险因素?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容易发生藏毛窦:

    • 超重 / 肥胖;

    • 臀间裂局部受过创伤或反复刺激;

    • 缺乏运动,久坐;

    • 臀间裂较深;

    • 臀间裂区域的毛发旺盛;

    • 有藏毛窦的家族史等。

    藏毛窦可以遗传吗?

    尚无证据表明藏毛窦与遗传相关,但具有藏毛窦家族史者更容易发生。

    藏毛窦可以传染吗?

    由上述病因可知,藏毛窦的发生不涉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因此不具有传染性。

  • 诊断

    藏毛窦应该如何诊断?

    医生一般基于对患者病史的询问及对臀沟的体格检查而做出诊断,一般无需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检,藏毛窦可以分为:

    • 无症状性藏毛窦:臀间裂区域存在特征性的中线毛腔(凹坑)。

    • 急性期藏毛窦:臀间裂处除了带有毛发的小凹坑外,可触及痛性包块。

    • 慢性期藏毛窦:臀间裂处可见 1 个或多个排出黏液性、脓性或血性液体的藏毛窦开口。

    藏毛窦诊断时需要做肛门指诊吗?

    肛门指诊对于藏毛窦的诊断不是十分必要,一般多用于鉴别诊断,用于发现其他瘘管性疾病或肛门直肠疾病。

    藏毛窦在诊断时可以根据臀间裂处有没有发现毛发来确诊吗?

    不一定。内藏毛发是藏毛窦的特点,但不是唯一标准。临床上有许多病例窦道内找不到毛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毛发随脓液自行排出,未及时发现;

    • 有切开引流手术史,毛发可能在以往手术中排出;

    • 毛发过于细小,无法分辨。

    因此不能单靠有无毛发来判断藏毛窦。

    藏毛窦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藏毛窦在临床上很容易与普通的肛瘘或肛周脓肿混淆,部分还会与骶尾部的骶前畸胎瘤、骶前囊肿感染破溃等混淆,需要医生进行鉴别。在整个鉴别过程中,肛门指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鉴别方法如下:

    • 普通肛瘘(肛门直肠瘘):肛瘘外口一般距肛门较近,可扪及通向肛门的条索状瘘管,肛管直肠内有内口。

    • 肛周脓肿:肛周脓肿通常表现为肛门或直肠区域重度疼痛,常伴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 骶前畸胎瘤或骶前囊肿感染破溃:其窦道口较大、较深、走向不规则,其内充满肉芽组织。

  • 治疗

    藏毛窦的治疗应该选择哪个科室?

    藏毛窦是一种肛门部病变,多需去肛肠外科就诊,如果没有肛肠外科,则需去普外科就诊。

    藏毛窦需要住院治疗吗?

    对于无症状者,可以继续观察,无需入院治疗;但对于有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或手术治疗者,则需要住院处理。

    藏毛窦应该如何治疗?什么时候需要抗菌素或者手术治疗?复发的怎么治疗?

    对于藏毛窦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病情进展,是急性还是慢性,是无症状还是反复复发,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见下文。

    无症状藏毛窦应该如何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藏毛窦患者,一般不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因为有研究发现,无症状者经手术治疗后反而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急性期藏毛窦应该如何治疗?

    一旦确诊有急性脓肿形成,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应立即给予切开引流,脓肿腔内的所有炎性碎屑和可见毛发均应彻底清除。

    此外,脓肿去顶和脓腔刮除可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注意:引流前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藏毛窦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仅用于无脓肿的蜂窝织炎患者,或外科引流后有明显蜂窝织炎的患者。

    同时因病原体常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厌氧菌为主,建议应用可抗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

    如果没有蜂窝织炎,不建议使用,因为单独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复发风险。

    对于慢性反复复发或经其他治疗无效的复杂藏毛窦,应该如何治疗?

    慢性藏毛窦包括有间断性复发的脓肿或创口未愈伴有持续性分泌物这两种情况;对于慢性复发藏毛窦及经上述治疗方式无效的复杂藏毛窦,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具体手术方式由囊肿与窦道的数量、范围及有无感染决定。

    常用手术方式有:脓肿切开引流、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窦道切除开放术、窦道切除部分缝合术、皮瓣移位重建术或「Z」形缝合术、袋状缝合术等。

    藏毛窦可以根治吗?

    藏毛窦容易复发,如果手术切除,一般可以根治。

    image

  • 生活

    藏毛窦脓肿在切开引流后需要注意什么?

    藏毛脓肿引流愈合后,患者应定期剃除臀间裂毛发,或者采用激光脱毛、脱毛膏等方式脱毛。此外,还有注意会阴部卫生,定期清洗。

    藏毛窦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以减少急性发作或复发?

    积极减少危险因素,一般可以减少藏毛窦的急性发作或复发,如:

    • 保持健康的低热量饮食,注重体型,勿超重;

    • 勿久坐,最好每坐 40 分钟,就站起来或运动 5 分钟;

    • 选择合适的内裤,避免臀间部的反复摩擦,注意臀间部卫生;

    • 发现臀间裂区有毛发时,可选择激光脱毛或脱毛膏等方式进行脱毛处理。

  • 预防

    藏毛窦可以预防吗?

    目前藏毛窦的发生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因此尚无有效预防方式。

    参考资料
    · Eric K Johnson, MD, FACS, FASCRS. 藏毛病,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pilonidal-disease. (Assessed on Mar 19, 2018).
    · 邵万金. 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特点[J]. 临床外科杂志, 2015,23(4): 255-258.
    · 邓业巍, 王东. 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8, 7(2):172-175.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