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什么?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由于肝脏血管畸形扩张所导致的一种良性病变,是肝血管瘤的一种,多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大的血管瘤可能疼痛、腹胀、厌油腻的症状。
有些海绵状血管瘤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肝脏 B 超、CT 即可,需要治疗的情况,一般通过介入等方法进行治疗。
症状
肝海绵状血管瘤有什么表现?
大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症状,往往在体检时被发现。
少数血管瘤增大后压迫相应脏器,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压迫胃会导致上腹部饱胀、隐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另外,当血管瘤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肝被膜有炎症时,会出现剧烈腹痛,有时会伴发热。
肝海绵状血管瘤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吗?
肝海绵状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极小:
-
剧烈运动或外伤导致破裂的情况较为罕见;
-
妊娠时虽子宫上移导致腹腔空间逐渐减小,但一般不会引起破裂,计划妊娠前发现血管瘤一般不需要切除;
-
只有少数体积较大(直径 > 5 cm),位于肝表面或右肝下方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有因剧烈运动或外伤导致破裂的风险。
肝海绵状血管瘤有哪些特点?
-
肝海绵状血管瘤 60% 以上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肝左右叶发生几率相等;
-
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 < 5 cm,若直径 > 5 cm 者称为巨大血管瘤,体积庞大的血管瘤比较少见。
肝海绵状血管瘤会发展为肝癌吗?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与肝癌的形成原理不同,不会发展成为肝癌。
但有时候在肝脏 B 超上很难区分是肝血管瘤还是肝癌。所以对于肝癌高危的人群(如慢性乙肝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当 B 超发现肝脏内有肿物时,一定要检查肿瘤标志物(AFP、CA199 等)及腹部增强 CT 或 MRI 加以鉴别,以免贻误病情。
肝海绵状血管瘤会导致肝硬化吗?
不会。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发现肝硬化,往往是合并其他因素引起,如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长期饮酒等等。
肝海绵状血管瘤会导致腹水吗?
腹水的产生往往与肝硬化有关,如上所述,肝海绵状血管瘤本身不会引起肝硬化,因此肝海绵状血管瘤也不会引起腹水。
-
病因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什么会发生?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
先天性肝脏血管发育异常,多数有家庭遗传倾向;
-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
肝组织局部坏死后,周围血管充血扩张;
-
肝内持久性局限性静脉淤滞,引起静脉血管膨大,形成海绵状扩张;
-
肝内出血、血肿机化(又称为纤维愈合,即受伤后 6~8 小时,血肿开始凝结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
-
长期情绪不良,如愤怒、紧张、忧郁等;
-
生活方式不佳,如长期吸烟、饮酒。
肝海绵状血管瘤容易发生在哪些人中?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被发现,以 30~70 岁发现者最为常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肝海绵状血管瘤会遗传吗?
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一定的遗传现象,家族成员中上一代直系亲属中患有肝海绵状血管瘤病,其子女一代的患病几率高于正常人 2~3 倍。
肝海绵状血管瘤怎样会变大?
肝海绵状血管瘤生长速度因人而异,目前暂未发现具体因素可使瘤体长大。
-
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见检查项目有:
-
肝功能等抽血检查:大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肝功能均正常,少数巨大血管瘤形成瘤体内血栓时会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
B 超:肝脏 B 超可检查出直径 > 2 cm 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但有时和肝癌的 B 超表现类似,需要进一步检查来区别。
-
增强 CT:肝脏增强 CT 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较小的病变有时仍难以和血供丰富的转移性肝癌相鉴别。
-
MRI:肝脏 MRI 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连较小的病变都不易遗漏,增强 MRI 可检测出直径 < 1.5 cm 的瘤体。
-
核素扫描:同位素标记红细胞肝扫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极高的准确率。但对于直径 < 2 cm 的瘤体易出现假阳性,假阳性多见于血供丰富的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
因此,检查肝海绵状血管瘤首选 B 超,其次选择 MRI、增强 CT、核素扫描。以上检查两种以上支持肝海绵状血管瘤,即可确诊。
肝海绵状血管瘤难诊断时,可以穿刺活检吗?
对可疑肝海绵状血管瘤能否进行穿刺活检尚有争论。
有人认为在 B 超或 CT 引导下经皮直接穿刺瘤体或经过正常肝组织穿刺瘤体,获取瘤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安全的,但也有因此导致大出血致死的报道,尤其是肝表面的瘤体出血风险更高。
因此,对于可疑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瘤体禁行经皮穿刺活检。
实在诊断困难者,可在腹腔镜直视下行穿刺活检,穿刺后可观察是否有出血,同时可对活动性出血者可及时止血处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分开来?
肝海绵状血管瘤常常需要和肝脏其他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包虫病、肝脏良性肿瘤等)相鉴别。
-
一般体积较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通过腹部增强 CT 或 MRI 很容易确诊并鉴别;
-
体积较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肝脏其他病变难以鉴别,如肝硬化患者是患肝癌的高危人群,此时单靠影像学表现难以判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综合判断;
-
还有胃肠道、胆胰系统的恶性肿瘤合并肝脏多发小血管瘤时,需要和这些肝转移癌相区别。
-
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都需要治疗吗?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的良性病变,不会进展为恶性肿瘤,破裂出血罕见,较少引起不适症状。因此绝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不需要治疗,仅需定期复查。
不需要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该怎样复查?
-
对于没有肝硬化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只需要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肝脏 B 超,若连续 2~3 次没有发现明显增大,可改为 1~2 年体检时复查一次 B 超即可。
-
对于有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硬化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则需每 3~6 月复查一次肝脏 B 超,并同时查肝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如果彩超诊断不明确,还需要加做腹部增强 CT 或 MRI,以免将肝癌误诊为肝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什么时候需要治疗?
-
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以进行对症治疗。
-
年龄小于 50 岁,瘤体有明确增大趋势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与其他肝脏肿物(特别是肝癌)难以鉴别,不能确诊为肝血管瘤者,尤其是合并有肝炎病毒指标阳性或慢性肝病病史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
发生在肝脏表面尤其是右肝下方、甚或带蒂生长的、直径 > 4 cm 的巨大血管瘤,因受轻微外力作用可能招致破裂出血者,应考虑手术切除。
-
对需要进行剧烈运动者(如拳击、足球运动员等),如有可能招致肝外伤的巨大肝血管瘤,可考虑手术切除。
-
已经发生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治疗。
治疗必须以安全、有效为前提,应充分考虑治疗后的获益和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果治疗上没有把握,除非是非治疗不可的情况,否则宁愿观察也不要随意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肝海绵状血管瘤有哪些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
-
切除性手术:可通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对于肝脏剩余体积较小或包绕重要血管等不能手术切除的、有症状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
非切除性手术:有肝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扎结术、血管瘤微波固化术、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射频热毁损法及磁化剂注射法等。
-
非手术治疗:
包括局部放疗(可使少数病人瘤体缩小,症状缓解)、口服类固醇药物、肌注干扰素 α2a 等。
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症状都能改善吗?
并非都能改善。
有些症状并非是肝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在考虑手术前应检查胃镜、腹部超声等,排除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会引起不适症状的疾病。
在肝血管瘤出现症状后,应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尝试改善症状。若药物治疗不能改善,又高度怀疑是肝血管瘤引起的症状,才考虑手术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后会复发吗?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一旦治愈,不会复发。
但有人发现肝血管瘤治疗后,在肝脏的其他部位出现新的瘤体,以为是复发,其实这种情况是之前未发现的微小血管瘤继续生长,以至于后来能检查出来。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后怎样复查?
治疗后每 3 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腹部 B 超、血常规、肝功能。如果连续 2~3 次检查无明显异常,之后可每 1~2 年体检 1 次即可。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损伤小,为什么医生不推荐?
介入治疗肝血管瘤仍饱受争议:
-
介入术后体积缩小明显的大多为小血管瘤,但小血管瘤往往并不需要治疗。大血管瘤很难通过介入治疗达到瘤体缩小的目的。
-
介入治疗有导致肝脏坏死、肝脓肿、胆道缺血性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往往高于肝海绵状血管瘤自然进程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因此,目前公认的做法是,除肝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采用介入止血以外,以其他目的的介入治疗均应慎重实施。
-
生活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良性疾病,不会恶变,破裂几率极低,很少出现并发症,所以患者应当首先消除心理顾虑。
-
生活中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不适要及时和医生沟通,以排查是否和血管瘤有关。
-
对于伴有肝癌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将肝癌误以为是血管瘤而延误病情。
-
酒精能够加重肝脏损害,因此要避免或减少饮酒。
-
规律饮食,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体格。
-
预防
肝海绵状血管瘤如何预防?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手段。
参考资料·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第3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 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 外科学[M]. 第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吴孟超, 等. 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吴肇汉, 秦新裕, 丁强. 实用外科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2月2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 大于5cm,有明显症状时考虑手术。
‧ 无有效预防手段,建议戒酒,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