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脑震荡是什么?
也称为轻度外伤性脑损伤,是指在头部受到轻度暴力的打击或撞击后产生的短暂意识丧失,随即清醒,可有近事遗忘,无器质性损害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脑震荡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
脑震荡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类型,而且是最轻的一种,临床上只表现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
脑震荡病人一般于半小时内恢复清醒,以后有些头痛、恶心、呕吐,数日后便恢复正常,并无永久性的脑损害。因此,脑震荡一般是不会影响孩子智力的。
症状
脑震荡分为几种情况?
- 一级脑震荡的患者仅有轻微的思维混乱,看上去有些迷糊,患者可在 5~15 分钟完全清醒,没有昏迷、后遗症或后遗综合征;
- 二级脑震荡的患者轻微的混乱和明显的创伤后遗忘,并会感动轻微的耳鸣、眩晕和轻微的头痛;
- 三级脑震荡患者和二级脑震荡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但三级脑震荡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逆行性遗忘;
- 四级脑震荡的患者意识丧失小于或等于 5 分钟,患者可有昏迷、昏睡、嗜睡、意识模糊和反应迟钝等表现,他们的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都很明显;
- 五级脑震荡的患者意识丧失等于或大于 5 分钟,他们的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的时间明显延长,有明显的耳鸣、眩晕、头痛。
脑震荡有什么症状表现?
- 意识障碍:程度较轻且时间短暂,可以短至数秒钟或数分钟,但不超过半小时;
- 近事遗忘:清醒后对受伤时情况及受伤经过不能回忆,但对受伤前的事情能清楚的回忆;
- 其他症状: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
脑震荡可能引起哪些其它疾病?
颅骨骨折、开放性脑损伤、脑水肿、脑出血、焦虑及躯体障碍、轻度认知功能下降等。
脑震荡导致的头痛有什么特点?
脑震荡造成的头痛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是由于受伤时脑在颅腔内的运动较为剧烈,脑膜和血管受到牵拉伸张所致。
脑震荡患者清醒后,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可出现头痛的症状,头痛的部位和性质多种多样,临床以额部的隐痛、压榨样疼痛为多见,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常伴有头昏、头晕、耳鸣、恶心、呕吐、乏力、视物模糊以及心悸、失眠、烦躁、怕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力低下等症状。
头痛一般可持续数日到数周,以后可逐渐消失,有的病人头痛症状消失较慢,要持续到数月至数年。
脑震荡的后遗症有哪些表现?
脑震荡后遗症的出现可能是脑损伤的病理因素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可成为脑震荡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脑震荡的恢复期,患者应适当地参加娱乐活动或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分散对脑震荡的注意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脑震荡后认知功能损害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短期认知功能损害:出现意识损害和逆行性遗忘是急性脑震荡的神经行为标志之一, 逆行性遗忘的患者出现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每日觉醒下降、焦虑不安和情绪不稳定以及对周围感知力下降。
短期认知功能损害的恢复:在运动相关并且没有合并症的年轻人,认知功能在几天后逐渐得到恢复,但是在车祸导致的脑震荡患者恢复期更长外伤前的危险因素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或者年纪>50 岁认知功能恢复显著延长。
一般来说,脑震荡患者认知功能下降 80%~85% 患者在 3~6 个月内得到完全恢复。
长期认知功能损害:脑震荡患者超过 6 个月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大约占 15%~20%。经调查发现,这部分患者认知功能没有恶化,主要是合并有睡眠障碍、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引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况,经过对症治疗后都能获得完全恢复,另外拳击运动员认知功能障碍逐渐下降考虑为慢性脑损伤引起。
小儿脑震荡表现有什么特点?
小儿发生碰撞受伤后,会立即出现暂时的意识障碍,如哭不出、意识迷糊等情况,历时约半小时。
受伤轻者仅有意识恍惚(神志迷糊),重者可发生意识丧失 (昏迷不醒)、烦躁不安、轻度休克、面色苍白或恶心呕吐。
有的嗜睡,在数小时或过夜以后清醒,在意识恢复后仍可伴有头痛(小儿用手敲头部)、烦躁不安、呕吐或眩晕等现象,有的甚至可长时间失去知觉。
如出现这类现象,则可能是一开始就发生了颅骨骨折、头部血肿、脑出血等初期症状类似于脑震荡,或发生迟发性出血,尤其应该警惕。
病因
脑震荡是怎么发生的?
脑震荡的病因与职业有关,普通人群主要为跌倒伤(儿童及老人更常见)、暴力殴打伤害、交通事故中撞击头部,运动员比如足球运动员在头球时容易出现,拳击或搏击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时打击头部出现,军人多在打仗炮弹震伤等。
脑外伤后影像学未见异常病灶,出现脑震荡的主要机理为:
- 可能与暴力所引起的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液循环调节障碍,中间神经元受损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因素有关;
- 可能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影响上行性活化系统的功能才是引起意识障碍的重要因素;
但是,这些病因还不能满意地解释脑震荡的所有现象,比如有因脑震荡而致死的病例,职业拳师发生慢性脑萎缩损害甚至痴呆,以及业余拳击者亦有脑功能轻度障碍的报道。
踢足球时使用「头球」会增加患脑震荡的几率吗?
踢足球时使用「头球」肯定会增加患脑震荡几率,主要原因是「头球」会增加与其他运动员碰撞的风险。
脑震荡所致的慢性头痛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与病人的恐惧心理有关。一部分病人对脑震荡认识不清,认为脑震荡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医治起来较困难,后遗症多,过度的思虑可能会造成慢性头痛。
轻微脑震荡有的为什么仍有后遗症?
轻微脑震荡一般休息 2 周左右症状可消失,但部分患者症状持续 3-6 个月,引起患者症状迁延不愈主要是患者脑震荡后没有充分得到休息,一些患者自以为拍片没有问题就听不进去医生建议休息。
另外一部分患者听到脑震荡之后出现恐惧心理,又怕口服镇静药物容易上瘾而不愿意口服药物配合治疗从而产生精神性头晕、头痛症状。
脑震荡为什么更容易发生在小儿?
小儿的头部很容易受到外力损伤,并因此引起脑震荡,父母应格外引起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头部受伤的原因各不相同。
3~4 个月的婴儿刚会翻身,家人稍不注意,就会从床上跌落。6~7 个月的怀抱婴儿,由于好动,不当心,可以从成人手里后翻坠地。学走路和刚会行走时,在接近楼梯口那一步台阶时,常会缺乏自控能力,发生滚落等现象。
诊断
脑震荡如何诊断?
脑震荡的诊断主要以受伤史或长期慢性头部撞击史及职业性质,伤后意识短暂昏迷,近事遗忘,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作为依据,并且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如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CT 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应为阴性。
最新研究发现,在脑震荡后 2 周甚至 3 个月内行特殊磁共振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或功能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脑细胞代谢的异常改变,这可以为脑震荡提供更加客观的诊断依据。
另外一些实验室检查,如患者的尿、血清等检测神经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和泛素酸 C 末端水解酶 L1(UCH-L1)是目前临床上用来判断脑震荡的实验室依据之一。通过这些最新的检查可以更好区分脑震荡与主观故意。
脑震荡诊断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过去,脑震荡的检查主要是用来排除中重度脑外伤,很难得到脑震荡的客观检查依据,最近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可以诊断脑震荡。
- 腰椎穿刺颅内压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颅内压降低,脑脊液无色透明,不含血,白细胞数正常,生化检查亦多在正常范围;
- 颅骨 X 线检查:无骨折发现;
- 颅脑 CT 扫描: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 脑电图检查:伤后数月脑电图多属正常;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或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可以发现脑细胞代谢的异常改变。
- 如患者的尿、血清等检测神经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和泛素酸 C 末端水解酶 L1(UCH-L1):显著高于正常人或非脑震荡患者,虽然中重度脑外伤也升高,但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排除脑震荡。
隐性脑震荡是什么?隐性脑震荡如何识别?
有的脑震荡因为刚开始没有明显症状,很难被发现,可称为「隐性」脑震荡。「隐性」脑震荡通常都会被孩子身边的人最早发现,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老师。
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身体上的症状,也不会让孩子感觉痛苦,而是「思维」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睡眠状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潜在的变化。
虽然这些改变非常微妙,但是了解孩子的人会知道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你的孩子在头部受到撞击后出现了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 睡眠:孩子入睡困难;睡觉容易惊醒;睡眠比平时少;睡眠比平时多;比往常更容易累。
- 情绪:孩子个性发生了改变;比平常更急躁;比平常更容易伤心或沮丧;变得更容易焦虑或紧张;比平时更不耐烦;容易情绪激动。
- 学习和思考: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发生了变化;记忆力变好或变差;变得更能集中注意力或更难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时反应慢。
治疗
脑震荡如何治疗?
- 病情观察
- 脑震荡病人伤后应短期留院观察 2~3 天,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并发的颅内血肿。
- 适当卧床休息,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
- 对症支持治疗。
- 精神鼓励,消除顾虑。
- 对症治疗
- 头痛较重时,嘱其卧床休息,减少外界刺激,可给予罗通定或其他止痛药。对于烦躁、忧虑、失眠者给予地西泮等;另可给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等。
- 从伤后即应向病人作好病情解释,说明本病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解除病人的顾虑。
脑震荡急救措施有哪些?
凡遇头部着地受到损伤时,都应加以足够的重视。情况较轻者,可卧床休息 1~2 天,如无特殊表现才可以下床活动,并应持续观察一周。
如发现头部伴有血肿,应去医院拍片检查,判明有无颅骨骨折。凡有明显意识障碍,伴有休克的,应立即平卧、固定头部,急送三级医院抢救。
脑震荡恢复期病人有哪些不适?
常有头昏,头疼,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多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但亦有部分病人存在长期头昏,头疼,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脑震荡可能对身体带来什么其它影响?
- 脑震荡预后良好,多数病人在 2 周内恢复正常,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
- 部分患者长期遗留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 短期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损坏;
- 极少数患者脑外伤后半年仍有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由于合并焦虑后继发的轻度认知功能下降,经过抗焦虑治疗后这些症状都可以控制并恢复正常。
脑震荡恢复期病人需注意什么?
患者的头痛、耳鸣等症状超过 3~6 月仍无明显好转时,除考虑是否有精神因素之外,还应详加检查,分析,有无迟发性损害存在,切勿用「脑震荡后遗症」一言以蔽之,反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脑震荡合并开放性脑损伤时需注意什么?
要彻底清创,包扎伤口,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摔倒后脑勺后,几秒钟没意识,过后清醒,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种情况就考虑是脑震荡,在伤后应短期留院观察 2~3 天,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并发的颅内血肿。适当卧床休息,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
脑震荡所致的慢性头痛如何治疗?
头痛的症状仅仅是脑震荡患者的一个临床表现,所以脑震荡所引起的头痛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脑震荡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伤后在一定时间内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确诊为脑震荡的病人,要求住院治疗观察 1~2 周,以免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时来不及救治,延误治疗时机。观察内容包括病人意识状态的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症状,瞳孔的变化,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等等。
- 急性期要安静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7~14 天,避免喧哗吵闹。应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的休息场所,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以防颅内压波动较大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 止痛治疗。一般头痛可选择阿斯匹林、颅痛定等止痛剂。对混有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头痛可选用调节血管运动功能的药物,如尼莫地平、麦角胺、咖啡因、地巴唑等药物。对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应用谷维素、胞二磷胆碱等协助治疗。
- 心理治疗。使病人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有助于头痛的治愈。在对脑震荡患者做了详细检查,必要时进行 CT 扫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在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后,就需要向病人做耐心的解释工作,说明脑震荡引起的头痛的恢复时间可有长短之分,但最终是可以治愈的,不会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患者需要减轻心理负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脑震荡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脑震荡后认知功能障碍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包括脑震荡的分级、合并症、伴随其他器官损伤和损伤后恢复时间快慢有关,同时患者的年龄、脑外伤前精神状态,另外,脑震荡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与急性外伤后康复环境亦有关。
生活
脑震荡在饮食方面需注意哪些?
颅脑损伤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脑出血、脑血栓时,建议低盐、低脂饮食;伴有脑水肿时可多供给含磷和卵磷脂的食物,如鱼、蛋类等食物。
脑震荡病人如何护理?
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
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
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
监护病人在伤后的 3 个月内不要过度用脑,以便及早消除头痛、头晕等伴发症状。遵医嘱适量服用药物。
脑震荡严重患者在搬运时需要注意什么?
- 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
- 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
- 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 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
- 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 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 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设施。
预防
脑震荡怎么预防?
脑震荡的预防主要根据年龄、职业等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 小儿及老年人的脑震荡主要由于摔伤引起,小儿脑震荡见 16,老年人脑震荡主要避免跌倒,同时治疗预防跌倒的疾病,加强对老年人的监护,起床、行走及上厕所等动作过快,必要时应有家人陪护及协助;
- 中青年脑震荡主要是被人攻击伤,应避免斗殴,尽可能保护头部,车祸伤时尽量避免头部受到撞击;
- 运动员及拳击手等主要学会对头部的防护。
小儿脑震荡如何避免?
小儿的头骨比较脆弱,除了尽量避免小儿头部碰撞,有很多是由于人们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在无意中造成的。
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就用力摇晃摇篮、推拉婴儿车;为了让孩子高兴,把孩子抛得高高的;或者带婴儿外出,让孩子躺在过于颠簸的车里等,家长要避免这些动作。
参考资料· 周东. 神经病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第 8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张淑琴. 神经病学(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 卧床休息,对症治疗。
‧ 避免再次磕碰,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