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骨质疏松症是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简称 WHO)1996 年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患病后会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的拉丁文由「 osteo」和「 poros」组成,从字面上看就是「多孔的骨头」的意思。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逐步发展变化的代谢性骨病,可引起骨密度降低(即单位骨量减少),损害骨骼的正常结构。本病可导致微小骨折,尤其是在胸椎、腰椎、手腕和髋部(称为脆性骨折,即如弯腰般简单的动作都可能引发骨折)。
本病可以通过双能 X 线骨密度仪(DXA 扫描)或有脆性骨折史进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钙和维生素 D 的补充;体育锻炼以增加骨和肌肉的强度,提升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危险;以及药物治疗保持骨量或刺激新骨生成[1]。
骨质疏松症常见吗?
常见。
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 20. 7%,男性为 14. 4%。 尽管缺乏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常见[1]。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症。
-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甲状旁腺亢进综合征、慢性肾病等疾病或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 8~14 岁的青少年,可伴有家族遗传史,妊娠期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种类型:
- 经后骨质疏松症(I 型):多见于 50 岁左右绝经后的女性。
- 老年骨质疏松症(Ⅱ 型):一般认为 65 岁以上女性和 70 岁以上男性发生的骨质疏松为 Ⅱ 型骨质疏松症。
-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青少年型[1]。
症状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表现?
- 骨痛:主要是因为骨转换(新骨代替旧骨的过程)加快、骨吸收(骨组织的体积和密度逐渐发生下降的情况)增加、负重强度减少所致。患者常感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这种疼痛并无固定疼痛部位,找不到明确压痛点。
- 身高降低、驼背:是椎体慢性压缩所致,是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除了明显的身形变化,还可出现喘不上气、胸闷等症状。
- 易发生脆性骨折:包括脊柱压缩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简单的动作,如弯腰、负重、摔倒都可能引发骨折,且容易反复发生[2]。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危害?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群(65岁以上)。疼痛、活动乏力是常见临床表现,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常见的部位为髋部、脊柱、腕部和肋骨。发生脊柱骨折时可引起身高变矮、驼背胸廓畸形,影响呼吸功能,如喘不上气、胸闷等。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不易愈合,可导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精神抑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驼背导致的胸廓畸形(会引发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还可能危及生命,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
质疏松症患者骨骼有什么变化?
- 骨量减少: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都是构建骨骼不可缺少的物质)等比例的减少。
- 骨组织的微结构退化:骨吸收增加,导致骨丢失加速所致,表现为骨小梁(有支持造血的作用)变细、变稀、乃至断裂。
- 骨的强度下降、脆性增加:导致难以承载原来人体自身及外部重量(如提重物),易骨折[1,2]。
病因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致病因素:
-
不可控因素:
- 遗传因素:白种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
- 年龄增长:骨形成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破坏,在 65 岁后这种失衡导致的骨丢失大幅增加。
- 性激素缺乏:女性绝经或男性年龄增长(70 岁及以上)会导致雌激素或雄激素缺乏[1,4]。
-
可控因素:
- 药物因素: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
- 疾病因素:常见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库欣综合征)、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吸收不良)等。
-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不爱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不生活方式[1]。
这些因素或是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或是影响维生素 D 活性物质的代谢;或是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减少重吸收;或是激活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或是减弱成骨细胞的作用,使骨基质形成减少。
总之,就是打破了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使吸收超过形成,从而造成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哪些人?
- 老年人(70 岁及以上)、更年期或怀孕期、哺乳期女性。
- 具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的人群。
- 肾衰竭、糖尿病人或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
-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
- 长期不运动、长期卧床的人[1]。
骨质疏松症为什么多见于老年人?
- 活动量降低:老年人行动迟缓,动作减少,长期久坐或卧床,都会引起骨质疏松症[3]。
- 高龄骨质退化:大约从 35 岁开始,骨质就开始退化,原来骨质发育不够致密者,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4]。
- 易缺乏钙和维生素 D:老年人饮食量减少,营养缺乏,可造成钙和维生素 D 摄取量减少[3,5]。
- 消化、吸收功能差:老年人消化功能差,钙和蛋白质吸收障碍。
骨质疏松症为什么易发生在糖尿病人身上?
糖尿病易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
- 血糖控制不良,多尿导致钙的流失。
- 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导致钙吸收障碍。
-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影响钙、磷代谢。
以上因素都可造成骨代谢、骨结构及骨质量降低,导致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风险。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症还可造成全身关节疼痛、肌肉痛等,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锻炼,使血糖难以控制,形成恶性循环[5]。
骨质疏松症为何会由糖皮质激素引起?
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的一种,具有调节免疫、抗炎和抗休克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但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不仅会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尿钙排出,刺激破骨细胞增加骨吸收,造成骨量降低;还可能诱发性腺功能减退,导致性激素减少,最终引发骨质疏松症[3,4]。
骨质疏松症患者都缺钙吗?
不一定。
骨质疏松症与钙有直接关系,钙的缺乏是公认的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骨质是否疏松,与钙含量及骨结构密切相关。但是,导致骨质疏松症有多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骨质疏松症都是因缺钙引起的。种族差异、高龄、性激素缺乏、糖皮质激素过量等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1,4]。
其他原因如少动、失重(例如宇航员)等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因为肌肉的机械刺激减弱,造成肌肉萎缩、骨吸收过度引起,与缺钙关系不大。
骨质疏松症为什么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
对于女性,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主要是抑制骨吸收。在更年期期间特别是绝经后,雌激素分泌明显减少,骨吸收过程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症。从绝经到 75 岁之间,女性大约丢失了其机体骨矿总量的 22%[4]。
女性绝经后第一个 10 年骨丢失最严重。另外某些女性在妊娠、哺乳期间由于钙质摄入不足,活动较少也可导致短期的骨质疏松症。
-
诊断
骨质疏松症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 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
- 生化检查:主要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骨钙素测定、尿羟脯氨酸测定、血钙、血磷测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检查指标通常在正常范围,当有骨折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可有轻度升高。以上检查若发现异常,就需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做进一步诊断。
- X 线检查:X 线照片是骨质疏松症较基本的检查手段,但不敏感。通常要在骨密度下降 30% 以上才有较明显改变。 早期诊断上帮助不大,但在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排除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骨密度测量:双能 X 线吸收法是目前测量骨矿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的最常用方法,可以测定并诊断低骨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放射线辐射量低,扫描时间短,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优点[1]。
骨质疏松症如何自我检测?
自我评判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方法是一分钟自我测试表,它是全球统一的骨质疏松症快速自我评价标准,由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制定,是检测自身骨骼健康的有效方法。该表的具体内容包含以下 问题:
- 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引起骨折?
- 您是否连续 3 个月以上服用激素类药品(如可的松、泼尼松)?
- 您的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三厘米或以上?
- 您经常过度饮酒吗(每天饮酒,或一周中只有 1~2 天不饮酒)?
- 您每天吸烟超过 20 支吗?
- 您经常腹泻吗(由于腹腔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 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 您是否有驼背的家族史?
- 您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
- 您是否患有此类或以下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库欣综合征)、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吸收不良)等。
女士回答:
- 您是否在 45 岁之前就绝经了?
- 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 12 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男士回答:
- 您是否有阳痿或者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 您是否有雄激素过低的病史?
如果测试者有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就表明有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但这不能说明测试者一定就患了骨质疏松症。看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还需要进行专业的骨密度检查,由专业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判断[1]。
骨质疏松症患者检查骨密度有什么意义?
骨密度检查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指标。
骨质疏松症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疼痛等症状,因此,65 岁以上以及绝经期后的女性、70 岁以上男性、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腰背疼痛的人,都应及时做骨密度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骨密度能够准确地预测绝经后妇女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当骨密度低于相应的年龄标准时,髋部骨折的危险性会上升[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依据骨密度检测结果[1]:
- 正常:T 值高于 -1.0 标准差的为正常。
- 骨量低下:T 值处于 -1.0 到 -2.5 标准差之间称骨量低下。
- 骨质疏松症:T 值小于 -2.5 标准差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检查方法是什么?
双能 X 线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骨密度(BMD)的无创测量方法,是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报告单中的 T 值和 Z 值有什么含义?
T 值和 Z 值是骨密度报告单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
T 值:是用受检者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正常青年人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即 T 值 =(受检者 BMD 值 - 青年人 BMD 均值)/青年人 BMD 标准差,含义为受检者比青年人 BMD 的差异。T 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临床上通常用 T 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
- -1 < T 值 < 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
- -2.5 < T 值 < -1 表示骨量低、骨质流失。
- T 值 < -2.5 表示骨质疏松症[1]。
-
Z 值:将受检者骨密度测得值与同年龄的人群比较得出的值,判断受检者与同龄人 BMD 的差异。
- -2 < Z 值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
- Z 值 ≤ -2 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1]。
Z 值也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其根据同年龄、同性别和同种族分组,将相应检测者的骨密度值与参考值作比较。当出现低于参考值的 Z 值时,应引起病人和临床医生的注意。 而 Z 值正常并不能表明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 Z 值正常不能代表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密度呈减少态势,其骨骼的脆性也进一步增加,此时更需要参照 T 值来准确判断骨密度情况。
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不是都需要治疗?
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应积极对其进行防治。已经患病、特别是已经出现过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的目的是避免再次发生骨折、减轻疼痛等症状[1]。
骨质疏松症能治愈吗?
无法治愈,骨质疏松症造成的骨损伤无法逆转。但是,我们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恰当的防治手段减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是在 30~35 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由此可见,要想避免晚年出现骨质疏松症,就得在 35 岁之前打好基础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治疗骨质疏松症总的原则应当是准确评估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贯彻「缓解骨痛、改善功能,提高骨量、预防骨折」的治疗原则,根据循证医学,个体化地选择有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
强调采取整体、系统、规范、联合、有监测的治疗,将营养、运动、物理、药物和手术等疗法统筹考虑。
具体而言,其主要治疗方案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增加或保持骨量;
- 改善骨强度;
- 消除诱因(病因);
- 防止骨折发生;
- 对症处理[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何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及 70 岁以上老年人[1]。其治疗方法可分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
- 调整生活方式:富含钙(如鱼、瘦肉)、低盐(食盐用量 2~3 g)和适量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的均衡膳食。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增加光照(30 分钟至 60 分钟)。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防止跌倒等。
- 服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 钙剂: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 800 mg~1200 mg。
- 维生素 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 D 缺乏,故推荐剂量为每天 400~800 U(10~20 ug)[2]。
对症治疗:
- 止痛药物: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表现治疗,包括止痛可口服非甾体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骨折后产生的疼痛不可擅自使用止痛药物,需及时就医。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胀等[2]。
- 改善骨异常:促进骨形成和减少骨吸收,如肌注降钙素;口服阿仑膦酸钠,氟化物等。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等。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一般可以分为以下 3 类,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降钙素、雌激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有面部潮红、恶心,偶有过敏反应发生。
- 促进骨形成药物:包括氟制剂、甲状旁腺素(PT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能促进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预防骨折。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和头晕。
- 其他药物:钙制剂、维生素 D 补充剂、锶盐等。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可防止骨折发生。这类营养补剂只要参照药品说明书不超量服用就很少出现不良反应[1]。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降钙素有什么作用?
降钙素为一种肽类激素,具有以下作用[1]:
- 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使骨骼释放钙减少,同时促进骨骼吸收血浆中的钙,使血钙降低。可对抗甲状旁腺激素促进骨吸收的作用并使血磷降低。
- 抑制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使尿中钙和磷的排泄增加,血钙也随之下降。还有抑制肠道转运钙的作用。
- 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症所致骨痛有明显治疗效果。国内常用的制剂有降钙素(鲑鱼降钙素)和依降钙素(益钙宁)。
降钙素有肠道外给药(肌肉注射)和鼻内给药(鼻喷剂)2 种方式,胃肠外给药的作用时间可持续达 20 个月。
骨质疏松症的激素替代疗法效果怎么样?
自从上世纪中期发现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和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后,人们就开始尝试采用补充雌激素的方法治疗,激素代替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选择,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这种疗法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可能带来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服用雌激素的女性患者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中风、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增大,而以前认为雌激素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在目前还有争议[1]。
因此,一定要找到专科医生合理用药,切莫自己随意用药!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疗法有哪些 ?
物理疗法的目的是恢复骨量、缓解疼痛症状。主要使用的物理疗法包括:
- 人工紫外线疗法:利用紫外线照射人体达到增加骨量的目的;
- 日光浴疗法:通过每周两次的治疗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 D 合成,提高骨对钙的吸收和利用;
- 其他疗法:电疗、水疗、磁疗、温热疗法等其他物理疗法,有减轻骨痛、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1]。
生活
骨质疏松症患者适宜进行哪些运动?
骨质疏松症患者通过运动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提高骨密度、促进骨形成,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同时,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稳定关节,加强灵活性,提高机体抗骨折的能力。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选择以下方式进行锻炼,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健身舞蹈等。不建议患者进行登山、爬楼、接触性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等)等躯干屈曲、旋转动作运动,避免造成骨折[1]。
骨质疏松症患者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目前对骨质疏松症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延缓其发展,所以除了适当的体育锻炼外,饮食方面同样也很重要。
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饮食上宜选择以下食物:- 豆、乳制品:牛奶、乳酪等奶制品;黄豆及豆制品;
- 海产品:海带、海鱼、虾皮、紫菜等海产品;
- 新鲜蔬菜水果:韭菜、芹菜、苋菜、小白菜等新鲜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如苹果、橙子、火龙果等;
-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鸡、鸡蛋、鱼、瘦肉、动物肝脏等含钙、磷丰富的食物;
花生、核桃、芝麻、杏仁、山楂等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可以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以下不良饮食习惯需要注意:
- 不宜吸烟、过量饮酒: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 25 克,女性摄入量不超过 15 克,超过正常饮用量及长期吸烟会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风险及延迟后续愈合[6];
- 不宜摄入蛋白质过多:摄入过多蛋白质(正常每天摄入蛋白质约为 60 g)可能增加骨吸收和钙流失[7];
- 不宜吃得过咸: 低盐(食盐用量 2~3 g)饮食可以减少体内钙的流失[2];
- 不宜过量喝咖啡、浓茶:茶每日应控制在 1~2 杯(一般为 120 ml~140 ml),过量饮用可能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喝骨头汤能补钙的说法靠谱么?
不靠谱。
许多人认为,喝骨头汤可以补充体内的钙,有利于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其实,骨骼的基本成分是钙和蛋白质等物质,但骨头里的钙已经不是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游离钙,而是被骨化结合的钙盐,骨头汤中存在的大部分钙盐都是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
经测算,每 500 克猪骨头中含有的钙约 30~50 毫克,而营养专家建议的国人每日钙的摄入量为 800~1200 毫克,维生素 D400~800 微克[2] 。
这样计算,即使这些钙全部被吸收(实际上能够吸收约 30%~40%),每人每日约需要 12 千克的猪骨头才能满足每天的钙需求,几乎是不可能通过食用骨头汤来达到补钙的目的。
骨质疏松症患者平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老年人,怀孕期、哺乳期和更年期妇女,糖尿病人,吸烟、饮酒、嗜咖啡者,肾衰竭及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朋友,都是容易患骨质疏松症的人。一旦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除了应按医嘱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或进行物理治疗外,平时生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戒掉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不宜过量喝咖啡和浓茶,应控制在 1~2 杯(一般 120 ml~140 ml),饮用咖啡时推荐搭配纯牛奶。
- 均衡膳食:选择富含钙质(如鱼、瘦肉)、适量蛋白(正常每天摄入蛋白质约为 60 g)和低盐(食盐用量 2~3 g)的均衡膳食[2] 。
- 预防骨折:特别注意,要避免跌倒、磕碰和剧烈运动,预防骨折的发生[1]。
- 坚持户外运动:适量晒太阳(30 分钟至 60 分钟);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广场舞等,每周 2~3 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因此应该为预防尽早调整生活习惯。
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吃醋会让骨钙溶出而流失?
不会,这个结论是假的。
谣言的来源可能有两个: 一是「酸性体质」说法的影响,认为凡是酸的食物都不利于健康; 二是看到醋能溶解碳酸钙沉淀,就认为醋也会把骨钙溶解出去。
实际上,醋能够帮助胃酸偏少的人把食物中的不溶性钙变成离子状态,有利于钙的吸收。同时,经过陈年酿造的老陈醋本身就含有较高的钙(按食物成分表数据,125 mg / 100 g,可与牛奶相媲美)。
醋被吸收入血之后,会氧化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可能去「溶解骨骼」然后直接从尿里排出去。还曾有研究发现,在膳食中用醋酸盐和碳酸氢盐来替代氯离子,可以显著减少尿钙的损失。换句话说,少吃些盐,多吃些醋,对提高钙的利用率是有利的。
预防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如何避免发生骨质疏松症?
避免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
- 缩短用药时间:有报道称,即使用低至 2.5~7. 5 mg/ d的泼尼松都会加大骨折的发生率[8]。所以长期用药患者(大于三个月)为了减少骨丢失,应该尽量缩短用药疗程、或是使用替代药物。
- 使用药物预防或者治疗骨质丢失:使用包括钙剂、维生素 D、维生素 D 的活性产物、双磷酸盐等药物。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口服双磷酸盐是预防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首选[8]。
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吗?
有一定预防作用,每日补充 800~1200 毫克钙可以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促进骨骼健康,但单纯一味补钙效果有限。
虽然钙对于骨质量和强度至关重要,但不是骨质疏松症的唯一要素。 合理的饮食、运动及良好的身体机能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原因是中老年人的钙吸收功能差异较大,钙在骨质的沉积有限,钙吸收偏少、转化有限,如果骨流失持续且严重则无法缓解骨质疏松症的进展[1]。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为什么比治疗更重要?
有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60 岁以上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高达 40%。由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是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所以经常被忽视。
但是一旦发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在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不仅要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且要预防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出现[1]。
健康人群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无病防病,通过各种适宜的方法,预防骨质疏松症,具体措施如下:
- 坚持户外运动:合理日照(30 分钟至 60 分钟),科学健身,进行适应不同年龄者的承重运动。
- 培养和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配膳,均衡营养,增加钙的足够摄入(800~1200 毫克),控制体重、减少肥胖,戒烟,限酒等。
- 预防骨矿物丢失:使儿童期、青春期、孕乳期、成人期能够储备更多的骨矿物,争取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围绝经期、绝经期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矿物的丢失,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 积极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除正确防治原发性疾病外,在医治某些疾病中必须使用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的药物时(如糖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类药等)应慎重、适量,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骨质疏松症等并发症的发生[1,2]。
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危险人群如何预防症状加重?
有病早治,通过调查和骨密度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注重疾病监测:加强对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的监护和健康指导,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缓解骨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 补充钙剂:推荐的钙剂最好是:柠檬酸钙、小颗粒的,如果是胶囊的或液体的会更好。本身消化比较好的也可以选择碳酸钙,否则可能会便秘或腹胀[1]。
综合防治,重点是防止骨折。
- 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均衡营养,获得足够的钙剂,保证骨量;注意锻炼身体,改善骨代谢,保障良好的骨结构。
- 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 药物治疗(钙制剂、活性维生素 D、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
- 含钙食品(奶制品、豆类、蔬菜、虾皮等海产品)。
- 充足的日照(30 分钟至 60 分钟)和适量运动(散步、慢跑、体操等)。
- 消除引起骨折的非骨骼因素:
- 注意环境安全:日常活动注意安全,避免摔倒;营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和照明设施。
- 科学锻炼: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以免受伤;改善着装,使行动方便。
- 合理用药:调整药物剂量,特别是服用糖皮质激素人群。
- 重视护理:高龄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顾,注重病患心理健康,使其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1]。
参考资料[1] 夏维波, 章振林, 林华,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 25(03): 281-309.
[2]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M]. 第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787-218.
[3] Joel S Finkelstein, Elaine W Yu. 男性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epidemiology-and-etiology-of-osteoporosis-in-men(Accessed on Jan 28, 2022).
[4] St avros C Manolagas.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pathogenesis-of-osteoporosis(Accessed on Jan 27, 2022).
[5] 赵宗权, 吴贻红, 汤振源, 等. 老年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措施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 25(7): 994-997.
[6] Chris Vincent. Can Osteoporosis Be Reversed?[OL]. verywell health. (2021.9.13). [2022-5-31].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can-osteoporosis-be-reversed-5206515.
[7] Harold N Rosen, Marc K Dremer.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概述.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overview-of-the-management-of-osteoporosis-in-postmenopausal-women(Accessed on Jul 19, 2021).
[8] Harold N Rosen, Kerneth G Saag.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prevention-and-treatment-of-glucocorticoid-induced-osteoporosis(Accessed on Nov 18, 2021).- 就诊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 常见症状为腰背疼痛、驼背、易骨折等。
· 药物治疗可减轻症状、降低骨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