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甲沟炎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甲沟炎
    就诊科室:普外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周勐

    周勐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3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 建议就医,正规治疗效果好。
    · 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脓肿切开,拔甲须慎重。
    · 日常无需忌口,注意纠正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甲沟炎是一种什么病?

    甲沟炎是甲板 (平常说的整个指甲盖,即指甲的坚硬部分) 周围软组织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由不同病因所致,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甲沟的红肿、触痛,严重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常发生在一侧或者两侧甲沟皮下,先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发生化脓后甲沟皮下出现浅表脓肿 ,不易破溃[1]。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选用抗感染药物,有脓肿形成时候可手术切开引流。

    甲沟炎分哪些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程可分为:

    • 急性甲沟炎:病程短,一般小于 6 周;
    • 慢性甲沟炎:病程长,一般超过 6 周。
  • 症状

    甲沟炎有哪些表现?

    急性甲沟炎:

    • 常先发生于一侧甲沟皮下,随后炎症可迅速扩展到整个甲沟;严重时会形成脓肿,内有黄色的脓液积聚,甲板和甲床不同程度地分离。
    • 患者往往自觉有搏动性疼痛(就是随着血管一跳一跳的痛)。

    慢性甲沟炎:

    • 多为急性甲沟炎发展而来。
    • 程度是比急性的轻,最开始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指甲根部肿痛。
    • 随后甲周红肿脱屑、化脓,甲皱襞与甲板分离,指甲逐渐变得色泽晦暗、粗糙和不规则增厚,可出现指甲松动甚至脱落。
    • 炎症范围缓慢扩大,数周乃至数月才会影响到整个指甲。

    image

    甲沟炎有哪些危害?

    本病会导致患者疼痛和甲沟的正常功能。

    急性甲沟炎大多是由感染导致的,炎症可播散引起指(趾)头化脓性感染、甲床破坏,指(趾)甲没有办法再长,甚至菌血症。

    慢性甲沟炎缓慢进展,会慢慢的累及到多个指(趾)甲,非常影响美观,其他病原微生物也会从此入侵。

    甲沟炎会引起灰指甲吗?

    不会,但甲沟炎有可能常合并灰指甲。

    「灰指甲」的学名叫甲真菌病,是一种由皮肤癣菌、酵母菌等真菌感染,甲板或者甲床受到侵犯的常见疾病。

    慢性甲沟炎的部分 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即属于酵母菌,慢性甲沟炎合并灰指甲很常见。

  • 病因

    甲沟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 急性甲沟炎:通常是因为甲周围组织的损伤(比如倒刺、微小刺伤、修剪指甲过度等)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
    • 慢性甲沟炎:可能与甲周围组织反复受到某种刺激因素或变态反应导致,通常是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念珠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甲沟炎常发生于哪些人?

    急性甲沟炎:

    • 从事农业生产、机械维修、建筑等工作的人;
    • 患有嵌甲(即甲侧缘生长方向异常嵌入甲周软组织内)的人;
    • 有咬指甲不良习惯者,比如修剪指甲等。
    • 这些人会导致指甲局部损伤,为细菌侵入提供便利条件。

    慢性甲沟炎:

    • 经常浸水的人群,如鱼贩、厨师、理发师、洗碗工及部分家庭主妇;
    • 甲周患有慢性皮炎者;
    • 需要反复接触致敏物质的人群;
    • 有吮指习惯的儿童;
    • 糖尿病患者。

    这些人因长时间碰水,为酵母菌和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使病原体在此处繁殖,导致炎症。

    甲沟炎会遗传吗?

    尚无证据表明甲沟炎本身具有遗传性,如果是引起甲沟炎的糖尿病等诱因,具有遗传倾向。

    甲沟炎会传染吗?

    不传染,因为甲沟炎的形成条件是局部的皮肤破损,继发病原菌感染,如果没有破损的情况,是不会感染的。

  • 诊断

    甲沟炎需要做什么检查?

    根据甲沟炎的不同类型和症状,医生会做一些辅助检查了解甲沟炎的病因和诱因。

    • 急性甲沟炎:可根据细菌涂片、培养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确定细菌的类型、是否引起了系统性炎症以及采用哪些药物更有效。
    • 慢性甲沟炎:可刮取病甲皮屑行显微镜真菌检查,检测空腹血糖排除糖尿病。在少见情况下怀疑有梅毒、结核、麻风时,应进行相应的血液和病理学检查。

    甲沟炎医生是如何诊断的?

    有经验的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诱因,结合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 治疗

    甲沟炎应该去医院看哪个科?

    可以就诊于普外科或者皮肤科。

    甲沟炎如何治疗?

    不同类型的甲沟炎治疗方式也不相同。

    对于急性甲沟炎,治疗以杀菌消炎为主:

    • 通常可采用杀菌消炎的外用消毒防腐剂,如鱼石脂软膏(宜在非化脓期使用);或采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乳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 如果局部出现疼痛肿胀、脓肿,可手术切开引流。
    • 局部照射氦氖激光、半导体激光,有助于消除炎症、修复甲沟或其周围组织。
    • 损害较深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口服抗生素。
    • 如果反复出现甲沟炎,可能存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者周围存在慢性炎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慢性甲沟炎, 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使用抗真菌药物,例如外用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必要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拔甲虽然不是首选方式,但是以下情况可以考虑选择:

    • 急性甲沟炎指甲明显松动;
    • 甲下脓液积聚——指甲下或者周围组织可以看到较多黄白色或者黄绿色脓性分泌物。

    image

    慢性甲沟炎口服抗真菌剂有副作用吗?

    外用药物疗效欠佳或合并灰指甲的慢性甲沟炎常需口服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胶囊,多数患者反应良好,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肝脏转氨酶升高等,服药前后应监测肝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为了安全性起见,建议在吃药前抽血检查肝功能,如正常可以服用药物,并在服药之后复查肝功能。

    甲沟炎需要拔甲吗?

    拔甲不是首选方式,但是以下情况可以考虑选择:

    • 急性甲沟炎指甲明显松动;
    • 甲下脓液积聚——指甲下或者周围组织可以看到较多黄白色或者黄绿色脓性分泌物。

    甲沟炎拔甲时要注射麻醉药吗?

    需要,可减轻患者疼痛。

    甲沟炎拔甲后,指甲还能长出来吗?

    如果病变或手术未损伤甲母质(甲母质是生甲的地方,就是指/趾甲生长的起点,如果被破坏指甲将不能生长),通常都能长出新甲,恢复过程大约需要 3 ~6 个月甚至更长。但如果甲母质受到损伤,则可能出现指甲无法生出,或新生指甲变形或变软的情况。

    甲沟炎的结局如何?能根治吗?

    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预后良好。但是没有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不当,则预后会很差。

    甲沟炎容易复发吗?

    容易,甲沟炎可反复发作。

    甲沟炎并发的灰指甲在治疗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甲沟炎并发灰指甲时,最好先通过真菌镜检和培养证实;由于外用药治疗常疗效欠佳,多数患者需要口服药物治疗,常用唑类广谱抗真菌剂;注意服药前和服药期间应监测肝功能正常才能用药。

  • 生活

    甲沟炎患者做饭会把病菌带到食物中吗?

    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致病菌判断。

    急性甲沟炎的致病菌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甲沟存在化脓性炎症时,患者应避免进行食品加工工作,防止细菌污染食品。

    慢性甲沟炎的致病菌多数是白色念珠菌,肠道等部位正常情况下即可有白色念珠菌寄居,该菌不是耐热菌,加热的食物足够消灭它们,因此不影响做饭。

    甲沟炎患者应避免碰水,但若实在无法避免碰水该怎么办?

    频繁浸水是慢性甲沟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些患者出于职业原因无法避免,应尽量戴手套进行保护(条件许可时外戴橡胶手套,内戴棉手套有利于保持干燥),在浸水后尽快擦干局部,并涂抗菌药膏进行保护。

    甲沟炎患者需要忌口吗?

    患者本身是不需要忌口的。如果存在糖尿病等诱发因素,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忌口。

    爱咬指甲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经常咬指甲是不好的习惯,可能导致:

    • 损伤指甲周围的皮肤,增加附近皮肤感染、患甲沟炎的危险;
    • 手指会接触到很多地方,指缝里会贮存很多细菌;
    • 加重牙齿的磨损。
  • 预防

    甲沟炎能否预防?

    消除甲沟炎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本病,如:

    • 在劳动过程中加强防护避免损伤甲皱襞和指甲;
    • 平时少碰水,保持局部干燥;
    • 纠正吮指咬甲的不良习惯;
    • 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影响局部免疫力的潜在疾病。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2-113.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