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疑病症是什么?
疑病症是指患者常担心或者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且该观念持续、强烈。
患者常过分地关注自身健康,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忧,唯恐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或者深信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虽然患者诉说自己有很多不适症状,但反复就医及反复检查均未发现相应疾病的证据,医生解释也不能打消患者疑虑,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
疑病症以心理治疗为主,酌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往往不太好,可能会迁延不愈。
假如你被诊断为疑病症,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被诊断为疑病症,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这样有利于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疑病症常见吗?
不常见但也非罕见,一项调查显示疑病症的患病率为 0.15%,也就是每 1 000 个人中有 1.5 个疑病症患者。
疑病症多见于女性吗?
不是,该病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当。
疑病症的发病高峰是多少岁?
疑病症的发病高峰年龄男性为 30~39 岁,女性 40~49 岁。
症状
疑病症常有哪些表现?
-
首先,患者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如心跳、腹胀等)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尽管各种检查结果正常,经医生耐心解释及再三保证都不能消除其疑病信念。
-
其次,疑病症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可涉及身体的不同部位,约三分之二的患者有疼痛,患者对疼痛部位及性质描述不清,有的诉述全身疼痛,常见头痛及下腰部或右髂窝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如口中异味感、恶心、吞咽困难、反酸、胀气等)也较常见。
-
另外,心悸、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怀疑自己五官不正、乳房异样、极端怕冷等也可为疑病症患者症状,患者常怀疑自己身患绝症。
疑病症包括哪些类型?
不同疑病症病人的特点:
-
感觉性疑病症:此类患者主要为疑病性不适感十分明显,伴焦虑或抑郁;
-
观念性疑病症:此类患者疑病观念较突出,躯体不适及心境变化不显著。
-
另外,有的患者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广泛,有的则为单一的疑病症状,部位具体而明确(又称为单症状疑病症)。
-
病因
疑病症的病因是什么?
疑病症的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明确,目前考虑可能相关的因素相关:
-
疑病倾向: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对健康和生命抱有忧虑和恐惧心理。患者过分注意来自内脏和躯体的各种感觉,十分关心脸色、舌苔、脉搏、体重及尿便等;患者听到或看到他人患病将立即体验到自己也有类似症状;自己患病时因过分担心害怕,症状较其他人更严重及持久,治疗依从性差。
-
医源性因素:主要指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的怀疑,导致疑病症状产生;或者因医生反复检查而引起病人怀疑,产生患某种严重疾病的信念。
-
人格特质:患者常有显著的依赖性,易激惹、紧张和烦恼等性格特点也很常见。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影响也很大。
疑病症多见于哪些人群?
-
有各种疑病倾向症状者,过分敏感、存在依赖性人格特征者易出现疑病症;
-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存在人格障碍或神经症者,父母对子女的健康过分担心或焦急也易在子女身上种下疑病的种子;
-
部分患者确因体质差易伤风感冒、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该类患者更易出现疑病症。
-
诊断
疑病症如何诊断?
疑病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询问与精神心理检查,确定是否符合其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
很多时候,疑病症患者会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事实上,出现难以克服的情绪问题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求助。
疑病症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主要需要接受一些精神心理检查。
精神心理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精神心理检查大多类似于问卷调查,问卷中有相关的各种问题,患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真实作答,需注意最好以第一印象作答,勿回避自身真实情况。
疑病症比抑郁症更严重吗?
不一定。
疑病症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减弱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同时经常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破坏家庭生活,并且影响患者在工作中的表现。
而轻度抑郁症患者往往各方面的表现和正常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对于重度抑郁患者,他们可能会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办法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时存在自杀的可能性。
因此这两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症状的严重程度。
生活
疑病症患者生活上有何注意事项?
疑病症患者在生活上需注意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体质。
需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对存在消化道症状的疑病症患者,严重时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
预防
疑病症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
大多可以。
-
首先是增加自身的生理健康知识,充分理解躯体的轻微不适感受大多是生理性的;
-
其次增加对医生及检查方式的信心,调节自身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资料· 郝伟, 陆林. 精神病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张道龙. (2016).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Trull, T. J. , Nietzel, M. T. , & Main, A. . (1988). The use of meta-analysi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ehavior therapy for agoraphobia. Behavior Therapy, 19(4), 527-539.-
-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 以心理治疗为主,酌情给予药物治疗。
· 保持乐观心态和健康饮食,增强自身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