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弓形虫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弓形虫病
    就诊科室:感染科 传染科
    词条作者
    肖铭甲

    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审核专家
    龙振昼

    龙振昼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 急性期患者应尽早就医,及时治疗。
    ‧ 诊断困难,且尚无特效药物。
    ‧ 避免接触未经检疫的猫、狗等宠物可预防。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弓形虫病是什么病?

    弓形虫病是人体感染弓形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可进一步引起其他严重疾病,如孕妇感染弓形虫,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或引起流产、早产等,严重者致畸甚至死胎;

    对于免疫抑制或者缺陷的病人(如器官移植受者或艾滋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更易引发严重疾病如弓形虫脑炎、弓形虫眼病等。

    弓形虫病的患者多吗?

    据调查,我国人群感染率约 10% ,各省区报道不一,多为隐性感染(没有明显患病表现)。

  • 症状

    弓形虫病患者常见症状有哪些?

    感染弓形虫后,一般症状不明显。但是,先天性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常可出现严重症状。

    • 先天性弓形虫病:即母体内的弓形虫经胎盘传染给胎儿而引起的新生儿弓形虫病。

      • 胎儿在前 3 个月内感染,可能流产、早产、畸胎或死胎,其中畸胎发生率最高,如无脑、小头、脊柱裂等。

      • 若胎儿于妊娠后期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脑积水、脑钙化灶、脑膜脑炎和运动障碍,也可表现为弓形虫眼病,如视网膜脉络膜炎。此外还可有难以控制的发热、皮疹、呕吐、腹泻、黄疸、肝脾肿大、贫血、心肌炎、癫痫等。

    • 获得性弓形虫病(后天性弓形虫病):症状常因虫体侵袭部位和免疫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往往比较轻微,一般无特异性症状或体征,需要医务人员仔细鉴别后才可能诊断。淋巴结肿大较常见,多见于颌下、颈后淋巴结。如侵入人脑,可能引起脑炎、脑膜炎、癫痫、精神异常等。弓形虫眼病也较常见,成人多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婴幼儿可见手抓眼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也可有斜视、葡萄膜炎等,多为双侧病变。

    • 隐性感染者若患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患艾滋病等,引起免疫受损,都可能使隐性感染转变为急性或亚急性感染,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 病因

    弓形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各有哪些?

    • 传染源:猫和猫科动物(野猫、豹猫、豹、狮子等)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其他哺乳动物(犬、牛、羊、猪等)、禽类也是传染源。母体也可作为传染源,因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 传播途径:分先天性、后天性。前者指胎儿在母体内感染。后者主要因食入未充分煮熟的含有弓形虫的肉蛋奶等食物而感染,也可经过皮肤、粘膜损伤处直接接触感染,或经输血、器官移植而感染;接触被弓形虫污染的土壤、水也可能被感染。节肢动物(如蝇、蟑螂)携带弓形虫卵囊也可传播。

    • 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特别是胎儿、婴幼儿、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更易感染,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者可使隐性感染急性发作。

    弓形虫病会因为猫等动物舔人的手、脸等部位后传染吗?

    携带弓形虫的猫等动物舔人的手、脸等部位后,有可能会将卵囊沾染到人的皮肤上,如果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会通过消化道传染,及时清洗和饭前洗手,一般不会被传染。

    如果皮肤或者黏膜有小的伤口或损伤,弓形虫的卵囊也可能通过伤口直接感染人体,所以,皮肤、黏膜有损伤的人,要避免和患病情况不明的宠物直接接触。

  • 诊断

    弓形虫病应至哪个科室就诊?

    弓形虫病应去感染科或传染科就诊。

    弓形虫病为何往往难以诊断?

    有如下几个原因:

    • 症状缺乏特异性,有些弓形虫病患者,出现脑炎、癫痫、视力下降等症状,可能会选择相应专科就诊,增加了漏诊可能。

    • 生活水平提高,感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病发病率大幅下降,门诊首诊医生一般不会把弓形虫病作为首先考虑的诊断,往往要排除其他更常见、更严重的疾病后,再考虑弓形虫感染的可能。

    • 诊断所需的实验室检测操作繁琐、需求量小,一些基层医院不作为常规开展的服务项目。

    弓形虫病患者就诊过程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

    先天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艾滋病患者就诊时务必提供翔实的病史供医生参考。

    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或者有静脉吸毒史、同性恋史、冶游史、卖血史等情况的患者,就诊时切勿隐瞒病史及个人史,以免延误诊疗。

    弓形虫病如何诊断?

    弓形虫病的诊断高度依赖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方法:

    • 病原学检查:目前主要应用涂片染色法(将急性期患者的腹水、血液等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寻找弓形虫虫体)。病原学检查的优点是具有确诊价值,缺点是阳性率低,往往需要反复采样、多次检查才能发现虫体。

    •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弓形虫抗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手段,按照原理分间接血凝实验、荧光抗体实验等。血清学检查敏感度高,但同时有着较高的假阳性,最终仍需要“金标准”病原学确诊。

    孕妇和新生儿都需要进行弓形虫检查吗?

    • 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婚前体检、孕期产检过程中常规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查(包括在一个血液检查套餐 TORCH 中),新婚妇女、孕妇应关注检查结果,如抗体阳性,建议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检查。

    • 新生儿出生后也需常规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对于抗体滴度高、母亲孕期感染风险大的新生儿,需进一步检查,并密切观察有无弓形虫病症状。

  • 治疗

    弓形虫病应如何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及时治疗,但至今缺乏特效药物。

    • 乙胺嘧啶、林可霉素、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对弓形虫增殖有抑制作用。

    • 孕妇感染的首选药是螺旋霉素。

    • 治疗过程中可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

    强调:一经诊断,请务必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医生的规范治疗。

    弓形虫病治疗后应注意什么?

    • 弓形虫病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监测血清指标,定期接受病原学检查,以确定弓形虫感染有无被清除。

    弓形虫病治疗后会复发吗?

    • 由于缺乏特效药,目前治疗主要针对急性发作期,故患者治疗可能转为隐性感染,待免疫力受损时可能再次急性发作。

    image

  • 生活

    弓形虫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吗?

    确诊弓形虫病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尽可能避免与家人发生血液、体液接触,特别是要避免接触健康亲友的破损皮肤粘膜、未结痂伤口等,日常饮食、活动一般不会传染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患者的家人应该怎么做?患者饮食有何需要注意的?

    •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诊疗,监督患者贯彻执行医生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维持良好医患关系。

    • 照顾患者过程中避免损伤皮肤、粘膜,避免将皮肤、粘膜破损处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

    • 共同进食、日常活动不会被传染。弓形虫病患者正常饮食即可,注意营养均衡。

    弓形虫病因为养宠物而传染的机会大吗?

    人对弓形虫普遍易感,猫狗等宠物又普遍带虫,所以养宠物时要时刻注意卫生特别是饮食卫生。如果做到常洗手,不吃被宠物碰过的食物,不吃生冷的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养宠物导致人患弓形虫的机会也不会比普通人大许多。

  • 预防

    弓形虫病要如何预防?

    再三强调:弓形虫病重在预防,重在预防,重在预防!!!

    • 弓形虫对热敏感,在 60 ℃ 加热下 10 ~ 15 分钟即丧失活力,所以不吃或少吃生、半生的肉蛋奶。不吃被猫、狗、老鼠污染的食物。

    • 孕妇应避免与未经检疫、来路不明的猫、狗及其他宠物接触,避免接触猫的排泄物,定期做弓形虫常规检查。

    弓形虫病目前有预防的疫苗吗?

    目前仅仅有针对猫等宠物的弓形虫疫苗,通过给宠物抽血检查如果宠物没有感染弓形虫,每年给宠物注射一次疫苗可提高对弓形虫的抵抗力。

    应用于人体的弓形虫疫苗目前没有,尚处于研制阶段。

    怀孕可以养猫吗?

    猫是弓形虫最重要的宿主,其在弓形虫的生长、传播过程的作用远超其他家畜,被弓形虫感染的猫所排粪便内藏有大量的弓形虫卵囊,可能感染人类。由于生存条件恶劣,野猫的确会遭受传染病、寄生虫的威胁。

    养猫存在顾虑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猫会有弓形虫等传染性疾病。但实际上,通过家猫感染弓形虫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需要猫吃了带有弓形虫的生肉感染上了弓形虫,再通过粪便把弓形虫传染给人。

    如果猫长期养在家里(室内),不吃生肉也不喝生水,那么猫感染弓形虫的可能性极小。

    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带猫去医院做弓形虫检查,只要宠物是健康的,孕期就可以继续养。并且避免家里猫外出,以免引起弓形虫感染。

    不仅仅是猫,所有家养宠物都应该经过检验检疫,才能阻断人畜共生寄生虫病的传播。切记,为了所有家人健康幸福,这点麻烦绝对值得。

    参考资料
    ·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科学[M]. 第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 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 禇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 李兰娟, 任红. 传染病学[M]. 第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