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高胆固醇血症是什么病?
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遗传、高脂肪摄入、缺乏运动等因素引起的一种脂代谢异常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通过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方式,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未经科学、规范治疗,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1,2]。
胆固醇是什么?
胆固醇是血脂的一种,可以生成类胆固醇激素、维生素 D、胆酸盐等人体必要的物质,分为以下两种 [3]:
- 外源性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食物,可以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合成、吸收后,形成胆固醇脂;
- 内源性胆固醇:在肝、小肠黏膜内由乙酸合成而来,可以生成类胆固醇激素、维生素 D、胆酸盐等物质。
除此之外,总胆固醇还可以分为「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4,5]:
-
「好」胆固醇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 具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坏」胆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 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高胆固醇血症常见吗?
较为常见。
近 30 年来,中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逐步升高,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 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约为 4.9%(即为每 1000 人约有 49 个人会患病)。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预示未来中国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将继续增加 [2]。
高胆固醇血症分为几种类型?
高胆固醇血症根据病因分为以下两种 [4]:
- 原发性:占本病的大多数,由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由基因缺陷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通常被成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若父母、兄弟姐妹患有高胆固醇血症,那么就需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胆固醇状态了。
- 继发性: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等其他疾病引起,或由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引起的胆固醇异常。所以患者在患有这些疾病或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尽快治疗,避免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
症状
高胆固醇血症有哪些表现?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4,6]:
- 黄色瘤:表现为局限性(有边界)皮肤异常隆起(皮肤上出现隆起的小疙瘩),颜色呈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常见于睑周(眼睑上的皮肤)、肌腱部位(手腕、手指、腕关节等部位)、手掌等部位。
- 角膜环:位于角膜外缘,常呈灰白色或白色,多发生于 40 岁以上人群。
-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等,可导致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高胆固醇血症有什么危害?
- 高胆固醇血症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继而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某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甚至在青春期之前就发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 [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2,5,6]。所以高胆固醇血症又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1]。
- 动脉硬化亦会引起肾功能衰竭,也与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 [4,5]。
- 高胆固醇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病因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 大多数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3-7]:
- 环境因素:爱吃红肉、肥肉、动物内脏和油腻食物;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使胆固醇容易升高。
- 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据统计,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为 1/200~1/500,即为每 200~500 人就有一个人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胆固醇比较高。
- 继发性血脂异常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3,4]:
- 疾病因素: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可引起本病。
- 药物因素: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引起本病。
高胆固醇血症为什么会出现在有些瘦的人身上呢?
因为胆固醇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面,不只是肥胖一个因素,还包括饮食不合理、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等。
虽说饮食中过多摄入胆固醇会引起血脂升高,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体也会合成大部分的胆固醇,如果是遗传因素、继发性的血脂代谢异常也会导致明显的胆固醇代谢异常 [3,4]。
高胆固醇血症遗传吗?
有些高胆固醇血症遗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发心血管疾病和阳性家族史。其中症状较重的,青春期前就可出现冠心病 [6,7]。
高胆固醇血症是怎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
在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加的情况下,若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使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LDL-C 就会钻到血管内皮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1]。
随着斑块的不断长大,动脉管腔会逐渐狭窄甚至阻塞,斑块还可能脱落下来形成血栓,从而影响血液和氧的输送,最终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危重疾病。
- 大多数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3-7]:
诊断
高胆固醇血症怎么诊断?
- 病史:医生会详细询问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家族史、用药史等病史 [4]。
-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患者有无黄色瘤、角膜环等症状 [4]。
- 实验室检查:空腹静脉血浆检查,总胆固醇(TC)≥ 6.2 mmol/L(总胆固醇合适水平为 < 5.2 mmol/L) [4]。
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怎么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三种。
-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发现本病后首先应进行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及改善生活方式。
- 饮食调整: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芹菜、菠菜等),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4,7]。
- 增加运动: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佳运动为每天 30 分钟的运动,每周 5~7 天 [4,7]。
-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血清中总胆固醇水平增高,因此建议患者戒烟;酗酒或长期饮酒,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三酸甘油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因此不建议患者饮酒 [4,7]。
- 药物治疗: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
- 他汀类:常用药物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多数病人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肌痛、肌炎、腹痛、便秘等不良反应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准备生育的妇女不宜服用。
- 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常用药物为依折麦布,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胆固醇,可以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便秘、一过性头痛等。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禁用 [4]。
- 普罗布考:可以提高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但可能出现恶心、QT 间期延长(是心电图的一种现象)等不良反应。低血钾者、QT 间期延长者、室性心律失常者禁用 [4]。
- 胆酸螯合剂:可以通过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来减少胆固醇的重吸收。与他汀类合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异常 β 脂蛋白血症和血清甘油三酯 > 4.5 mmol/L 者绝对禁用 [4]。
- 手术治疗:对于极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药物无法耐受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4]。
- 部分回肠末段切除术:通过将回肠末端切除,可以明显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 肝肾移植:只有当各种保守的治疗方法均无效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才考虑采用肝脏移植。肝移植以后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整个治疗费用非常高,并且容易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疼痛等急慢性排斥反应。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哪些人需要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 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总胆固醇水平高于 5 mmol/L,或已经发生了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尽早开始降脂治疗。主张将这类患者的血总胆固醇降至 3.1 mmol/L 以下 [5]。
- 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但血胆固醇超过 6.2 mmol/L 时,通过治疗性生活干预无效者,也要考虑服用降脂药物治疗 [4]。
高胆固醇血症的降脂药物如何选择?
- 如果是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一般首先选用他汀类药物。如果血胆固醇的水平很高,可联合使用多种降脂药,常用的联合方案有:他汀类加胆酸鳌合剂、他汀类联合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烟酸类药物加胆酸鳌合剂口服等 [4]。
- 如果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但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仍然首选他汀类药物。
- 如果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且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可首选贝特类药物。
- 如果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都很明显,可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但是需要注意不良反应 [4]。
胆固醇水平是不是越低越好?
不是的。胆固醇本身承担着很多生理作用,只有过高的胆固醇才对人体有害。所以胆固醇水平并不是越低越好。
不同的人群,理想的胆固醇水平不同,建议咨询医生适合自己的胆固醇水平。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水平正常时,为什么要接受降脂治疗?
化验单上的「正常」范围,只是对一般人群而言的。如果患者本身已经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范围对他来说已经是不正常的了,需要把胆固醇水平降得更低。
高胆固醇血症需要长期服药吗?
一般需要长期服用。长期坚持不中断,才能达到稳定血脂、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是安全的。若不能耐受或是发生严重副反应,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其他降脂药物 [4]。
高胆固醇血症使用降脂药物有什么副作用?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一般都是安全的。可能的副作用有:
- 降脂药(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在 1%~3% 左右,与剂量有关,大剂量容易引起转氨酶的增高。停药后,转氨酶水平一般都能降下来。
- 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肌病,如横纹肌溶解症,严重时偶可致命。
所以在服药期间,应该遵照医嘱定期复查转氨酶,如果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排褐色尿、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皮肤和眼白发黄等症状 [4],应及时就诊。
高胆固醇血症应该看什么科?
建议看心血管内科或是内分泌科。
- 优先就诊于内分泌科;
- 若患者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需去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发现本病后首先应进行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及改善生活方式。
生活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 避免进食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籽、鱿鱼、墨鱼、动物内脏(包括肝脏、肾脏、肥肠等)等,避免继续加重胆固醇水平 [3]。
- 降低总能量摄入,适量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精白米面、糕点、糖果、含糖果汁等。可以摄入低热量饮食,如淀粉、玉米、鱼类、蔬菜等,增加食物纤维含量,满足患者饱腹感,有利于减少热能的摄入,并提高食物纤维与胆汁酸的结合,增加胆盐的排泄,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3]。
- 烧菜时最好采用蒸、煮、炖、焖、拌等方法,减少油炸、煎等方法,减少烧菜时使用的油量。
- 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每人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 6 g(约等于一啤酒瓶盖的盐) [4,5],要注意味精、酱油、酱菜、腌制食品(咸蛋、熏肉、腌鱼、咸菜、霉豆腐等)、调味品中也含有食盐。
- 最好不要饮酒:如有饮酒习惯,建议男性每天的饮酒量(酒精)不超过 25 g,相当于 50 度白酒 50 mL,或 38 度白酒 75 mL,或葡萄酒 250 mL,或啤酒 750 mL。女性不要超过 15 g,相当于 50 度白酒 30 mL,或 38 度白酒 45 mL,或葡萄酒 150 mL,或啤酒 450 mL [3,5]。
- 戒烟 [3]。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调整饮食,哪些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
- 深海鱼 [5]:金枪鱼、鲭鱼、鲑鱼、沙丁鱼等深海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每周吃 1~2 次比较合适。
- 膳食纤维 [3,5]:谷物、蔬菜(保证每日摄入 300~500 g)、水果(保证每日摄入 200~350 g)等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能有效降低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
- 大豆制品 [3,5]:豆腐、豆浆等大豆制品中含有异黄酮,有助于清除 LDL-C。
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适合哪些运动?
运动:提倡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五次以上,每次 30 分钟,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快走、慢跑、跳舞、骑自行车、游泳等 [3]。
孩子也会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吗?
孩子也应该重视胆固醇的问题,因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从患者小时候开始患病,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在青春期前就可出现冠心病 [6,7]。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胆固醇的问题,特别是现在我们应该提倡青少年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总是总不运动还吃很多高热量的食物。
预防
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怎样预防?
- 均衡饮食 [4]:中国营养学会将食物分为五大类,谷物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等)。注意在这五类食物中尽可能选择不同的食物品种,这样可以达到食物多样化和营养平衡。减少饱和脂肪酸(牛油、奶油、椰子油等)和胆固醇(蛋黄、黄油、动物内脏等)的摄入;
- 增加体力活动及体育锻炼 [4]:坚持规律的锻炼,控制体重;
-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4]:采取针对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如戒烟、低盐饮食等;
- 血脂异常的筛查 [5]:
- 建议在 20 岁以后,至少每五年去做一次血脂的检查;
- 男性 40 岁以后,女性到了绝经期,应每年进行一次常规血脂检查;
- 对于高危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建议每 3~6 个月就进行一次血脂检查。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米佳,闫娟,王佳强。高胆固醇血症对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0, 31 (06): 422-424.
[2] 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16, 31 (10): 937-953.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 [M]. 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 [M]. 第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 18 (5): 406-416.
[6] 高元丰,陈红。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断进展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 18 (07): 780-782.
[7] 蒋琬姿,张丽雯,贺彩红,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研究进展 [J]. 遗传,2021, 43 (11): 1011-1040.-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2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 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
· 调整饮食、积极运动,必要时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