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慢性胃炎是什么?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 - 胃反流、药物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等 [1]。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饱胀、嗳气、上腹痛等。治疗方面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一般病程较长,治疗较为缓慢,但多数患者症状可以消除。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吗?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可以肯定的是,慢性胃炎患病率不低于当地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2]。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 根据病因与病理学表现,可以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3]。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黏膜皱襞肿胀;
-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为化生性萎缩性胃炎、胃萎缩,除了有炎症表现外,还会出现胃黏膜变薄、上皮细胞类型改变等情况。
- 根据胃炎发生部位,又可以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炎、胃体炎、胃窦为主的全胃炎、胃体为主的全胃炎(顾名思义,疾病名称就可以展现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胃窦炎是发生在胃窦的慢性胃炎;胃体炎是发生在胃体部位的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慢性胃炎属于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一般选择去消化内科就诊即可。
- 根据病因与病理学表现,可以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3]。
症状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也就是基本没什么感觉;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微的症状;也有人在确诊后,可能未按照医嘱用药,长期治疗效果不明确而出现情绪问题。主要的症状如下:
- 消化不良:部分患者可出现口腔异味、嗳气、反酸、上腹痛、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老年患者可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病 [3]。
- 心理问题:长期因为慢性胃炎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还会可能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要注意的是,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轻重跟胃镜下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患上了慢性胃炎,不能单凭症状是不是严重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最主要的还要看胃镜和病理的检查结果 [3]。
此外,有些慢性胃炎的人可能在经历一些情绪困扰,在关注症状缓解的同时,别忘了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情绪,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解决情绪困扰。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对患者情绪恢复也有很大帮助。
慢性胃炎可能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后果。
慢性胃炎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稳定,特别是不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但是,反复或持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溃疡发生或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少数出现上皮内瘤变(即原来所说的不典型增生)等病情变化,极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胃癌,且癌变多发生在溃疡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基础上 [1]。
所以,如果诊断为慢性胃炎,要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要定时定量服用,不要觉得没有不舒服就忽略了正规治疗。
慢性胃炎会癌变吗?
可能会。
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年癌变率为 0.1%,即每年 1000 个慢性胃炎患者里可能有 1 个患者癌变 [4]。
但我们不必为此有额外担心,原因如下:
- 中国的慢性胃炎诊断有过度倾向,只要做胃镜就会有慢性胃炎诊断。实际上,一般只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才有标准意义上的慢性胃炎。
- 慢性胃炎发生癌变的几率虽然比正常人群要高,但患者实际发生胃癌的比例其实还是比较低。
- 及早规范治疗,就能控制病情发展,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 一般来说,慢性胃炎发生癌变,需要经过以下漫长的发展过程: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 胃癌
只要我们在病情早期及时干预,就能最大限度预防癌变。
千万不要拖延,当出现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时,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进一步向胃癌的方向发展,因此建议:
-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 对于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须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认,证实后需尽早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病因
慢性胃炎的原因是什么?
慢性胃炎的病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通常情况下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外源性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饮食和环境因素等 [1,2]。
-
内源性病因:年龄、胆汁反流、慢性肝病、糖尿病、免疫紊乱、遗传、精神压力等。
慢性胃炎与心情不好、精神紧张、工作压力有关系吗?
有一定关系。
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是由于紧张、焦虑、激动、暴躁、忧伤等负面情绪可能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慢性胃炎或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会不会有遗传?
一般不会。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具有遗传性。
-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饮食、环境及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也就是说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不属于我们常说的那类遗传性疾病。有慢性胃炎家族史的人不一定都会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常见于哪些人群?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易出现慢性胃炎 [1];
-
生活习惯不健康者:如吸烟、嗜酒、熬夜、过度疲劳等 [1];
-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等;
-
有慢性胃炎家族史的人群: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遗传有关,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者更易患病 [5];
-
精神压力大或心理素质较差的人群:精神压力较大者可能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更易诱发本病。
慢性胃炎是「吃出来」的病吗?
不完全是。
胃肠道疾病容易受饮食的影响,但慢性胃炎也不完全是「吃出来」的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饮食、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1,4]。
慢性胃炎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什么关系?
不足 20% 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也就是说每 100 个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不足 20 人:以胃窦炎症为主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多灶萎缩(一般会在检查单上有所体现)者易发生胃溃疡。
-
诊断
慢性胃炎怎么诊断?
主要依靠辅助检查。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即使有症状者也主要为消化不良,比如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隐痛等,但缺乏特异性 [3];且有没有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严重不严重,与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因此,根据临床表现,很难直接诊断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通过一根前段带有摄像头的「管子」进入胃中,可以直接观看到胃内情况)和胃黏膜活检(在胃镜检查时,使用活检钳取出一点胃黏膜组织,然后用来病理检测),尤其是后者,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做胃镜?
有以下症状者可能需要进行胃镜检查:
-
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经经验性抗酸治疗后无好转。
-
贫血,黑便,没有刻意节食但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
-
出现上述症状且年龄大于 40 岁或家族中有胃肠道肿瘤病史的人,要格外引起重视,及早进行胃镜检查。
胃镜报告单中的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是什么意思?
- 肠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转化为肠黏膜上皮。
- 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即有可能进展为癌),分为两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 - 中度异型增生,该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随访。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胃癌,需立即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3]。
慢性胃炎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有什么用?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有哪些?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80%~95% 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就是说,100 个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 80~95 个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医疗指南建议,将幽门螺杆菌检测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查。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3]。
-
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活组织检查,包括:快速尿素酶实验(RUT)、胃黏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基因方法检测。
-
非侵入性方法不依赖胃镜,包括:碳 13 和碳 14 尿素呼气实验(UBT)、粪便 Hp 抗原(HpSA)检测和血清 Hp 抗体检测等。
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在消化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
-
治疗
慢性胃炎能根治吗?
多数可以根治。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经过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和(或)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相关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3]。
但胃肠道疾病容易受到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治愈后不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避免不良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可能会复发。
慢性胃炎什么情况必须就医?
- 在调整饮食及生活规律后,嗳气、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就医。
- 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 40 岁以上新近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
慢性胃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哪些?
-
抑酸药:主要包括 H2 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米替丁等)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等)。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已受损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愈合,消除反酸、上腹痛等症状 [1]。优点是抑酸效果持久,缺点是起效较慢(约半小时以上)。不良反应可见口干、头晕、失眠等,对本品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禁用。
-
抗酸药:主要包括铝碳酸镁片、氢氧化铝等。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改善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其中,铝碳酸镁片不仅可以中和胃酸,还有结合胆酸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可减轻和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害 [3,5]。优点是起效快,缺点是效果不持久。不良反应可见胃肠道不适,出现软糊状大便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多潘立酮等。这类药物的作用在于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不良反应可见腹泻、腹痛、口干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吉法酯、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 [5]。主要作用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但是否能改善症状尚有争议。不良反应可见便秘、腰痛、恶心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
消化酶制剂:如复方阿嗪米特、胰酶制剂等。在排除了胃排空迟缓引起的饱胀以及消化性溃疡和较重糜烂的情况下,使用该类药物可能缓解与进食有关的腹胀等不适。
具体选用哪种或哪几种药物,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吗?
需要,只要有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人,都建议做根除治疗。
对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而且伴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更推荐根除 Hp [5]。
慢性胃炎治疗用的抑酸药能长期吃吗?
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如服用时间超过三个月),可能掩盖症状延误治疗。
如果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帮助控制症状,但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及其他相关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6]。
慢性胃炎会自愈吗?
不一定。
无症状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可以自愈 [3]。
而对于症状明显者,或者胃镜下炎症较严重者,结合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胃镜表现和(或)病理结果,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多久需要胃镜复查一次?
既往胃镜和(或)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者,不必频繁复查胃镜,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酌情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
胃镜活检有中 - 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要每年复查一次胃镜。
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一种病理诊断结果,症状轻微,但需引起重视)并证明此活检标本并非来于癌旁组织(距离病灶 2 cm 的组织),根据胃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每 3~6 个月左右复查一次 [3]。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尽早行胃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生活
慢性胃炎患者生活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和生活调整十分重要,具体的原则是:
- 规律作息少熬夜,避免吸烟饮酒和暴饮暴食,定时定量用餐 [6];
- 在胃炎症状明显时,饮食宜略软烂,注意细嚼慢咽;
- 避免过于油腻、刺激、坚硬、粗糙(含有粗纤维过多的食物,如高粱米)、过烫、过甜、过咸的食物,比如肥肉、坚果、辣椒、咸菜、糖果等 [6],以免对胃部造成刺激,加重病情或使症状久久不愈;
- 不需要过分忌口,要保证营养的均衡,可以适当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维生素的食物,症状缓解后可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预防
慢性胃炎该如何预防?
-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学习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愉快 [6]。
-
提倡细嚼慢咽,可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可以减轻胃的负担。
-
作息不规律、频繁熬夜、饥一顿饱一顿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诱发慢性胃炎,应尽量避免。
-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可以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胆汁返流发生慢性胃炎,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
-
戒烟,不大量饮酒。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还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
慎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6]。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因此应该严格遵循医生医嘱使用。如确实需要长期使用者,可在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基础上,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且应该定期复查胃镜。一些高浓度中草药汤剂也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并不是对身体完全无毒副作用,因此也应该谨慎长期服用。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M]. 第 9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54-357.
[2] 唐承薇, 张澍田. 内科学 消化内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76-87.
[3] 陈灏珠, 林果为, 王吉耀. 实用内科学(第 14 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508-1510.
[4]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等.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 19(9): 768-775.
[5] 房静远, 杜奕奇, 刘文忠, 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J]. 胃肠病学,2017, 22(11): 670-687.
[6] 尤黎明, 吴瑛. 内科护理学[M]. 第 6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58-290.-
-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09日
· 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刺激、过烫、过咸等。
· 定时定量用餐,慎用胃粘膜损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