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胆囊是什么?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 5~8 厘米,宽约 3~5 厘米,其容积为 30~60 毫升。胆囊管长约 1~5 厘米,直径约 0.2~0.4厘米,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1]。
胆囊炎是什么?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1]。常见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目前一般以消炎、对症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还可通过手术切除胆囊,达到治愈的目的。
胆囊炎常见吗?
常见。胆囊炎在腹部外科中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多见于 35~55 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1]。我国成人慢性胆囊炎患病率为 0.78%~3. 91%,即每 100 中国成人中,就有大约 1~4 人患有本病[2]。
胆囊炎有哪些分类?
目前依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一般将胆囊炎分为两类: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 急性胆囊炎好发于有结石的胆囊,亦可发生于胆管结石、全身或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病及创伤休克等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
- 慢性胆囊炎 90% 以上为结石引起[1],也可能由梗阻因素、理化因素、感染因素、血管因素引起,也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导致胆囊纤维化和增厚而形成。
急性胆囊炎会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吗?
胆囊炎急性发作后,加重了胆囊的慢性炎症病变,而慢性胆囊炎使胆囊的排空功能受到影响,又容易导致急性发作。因此急慢性胆囊炎相互发生并互为影响[1]。
胆囊炎会变成癌症吗?
胆囊炎或伴有胆囊结石对胆囊的长期刺激可以引起胆管壁黏膜的炎性改变,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发生胆囊癌。96% 以上的胆囊癌患者均伴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1]。但胆囊结石患者中胆囊癌的总体发病率仅为 0.5%~3%,即平均 200 人中可能有 1 个或 100 人中可能有 1 个,胆囊癌发病率并不算高[1]。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要注意[3]:- 5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病人,尤其是女性。
- 胆囊癌多发于胆囊颈部,并好发于合并结石时间 10 年以上的患者。
- 患病时间较长(>5 年)、结石较大的慢性胆囊炎,尤其是萎缩性胆囊炎(即胆囊大小小于正常范围)或充满型结石者。
胆囊癌的发病率与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目相关,结石直径为 2.0~2.9 cm时,胆囊癌发生率比健康人群高 2.4 倍;若结石直径>3 cm,胆囊癌发病风险会增至 10.1 倍[3]。
症状
胆囊炎有什么表现?
急性胆囊炎发病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疼,阵发性加重,疼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而后出现恶心、呕吐、病重时还会发热,部分重症者有黄疸(皮肤黄染)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而慢性胆囊炎除偶有上腹不适及消化不良外,症状不明显,大多数病人只有在 B 超检查后才知晓。
急性胆囊炎危重的情况有哪些?
单纯性胆囊炎的炎症,易于消退,若继续发展,约有 5% 的病人会病情加重,甚至能发生一些危险的合并症[3]:
- 化脓的胆汁可能会流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或肝内胆管的化脓性感染,甚至形成肝脓肿[3];
- 胆囊坏疽或坏死,导致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
- 胆囊周围炎与邻近的十二指肠或结肠粘连,形成内瘘;
- 感染,经淋巴管或门静脉系统扩散至肝,继发肝脓肿。
为了避免这些危险的并发症出现,急性胆囊炎的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尤为关键,处理及时可以避免后续症状的恶化。
慢性胆囊炎可能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多数会出现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嗳气,上腹部闷胀,胃部灼热等。
如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一旦结石掉入胆总管崁顿于胆总管,严重的会发生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
病因
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细菌感染:急性胆囊炎的直接发病原因常常是细菌感染,而胆囊胆汁排空不畅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1]。
其他:饱餐、进食油腻食物、严重创伤等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在我国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最常见原因,约 95% 的慢性胆囊炎同时伴有结石。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及损伤,以及经常影响胆汁的排空,均可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
胆固醇代谢紊乱:少数病人的慢性胆囊炎来源于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黏膜上有胆固醇酯或其他脂性物质沉积,可导致代谢性胆囊炎。
吃油腻食物为什么容易诱发胆囊炎?
人体的肝脏每天约分泌胆汁 800 毫升,很少一部分经胆管流进十二指肠,绝大部分经胆管进入胆囊,贮存起来,并进行浓缩(大约 10 倍)[1]。当食物到达十二指肠后,刺激肠黏膜细胞,引起胆囊收缩,使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
由于食物的成分不同,刺激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也不同。脂质主要靠胆汁帮助消化,它的刺激作用最强,蛋白质的刺激作用较弱,而碳水化合物几乎无刺激作用。所以,吃了油腻多的食物会加强胆囊收缩,排出浓缩胆汁,进而引起胆囊功能紊乱,诱发胆囊炎。
胆囊炎容易出现在哪些人群?
- 40 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从而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而发生胆囊炎。
- 肥胖人群: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发生胆囊炎了。
- 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得胆囊炎的机会也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胆囊炎会遗传吗?
以目前现有的科研资料来看,胆囊炎主要和生活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本身不受基因所调控,所以不会遗传给后代。不过大多数胆囊炎患者会由胆囊结石引起,而胆囊结石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占比很小[3]。
诊断
急性胆囊炎如何诊断?
B 超检查显示出肿大的胆囊、胆囊壁水肿增厚以及结石的影像,可以确诊[1]。
由于临床表现为突发腹部疼痛的各种腹部急症较多,诸如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高位急性阑尾炎等,因此及时去医院确诊和治疗尤为关键。
胆囊疾病如何确诊?
B 超检查是首选的检查,对诊断胆石症和炎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1],对怀疑胆囊肿瘤者可行 CT 或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
慢性胆囊炎做什么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大多数中国病人都是依靠体检时的腹部 B 超发现早期慢性胆囊炎的。常见的检查方法有:
- B 超:简便易行,对人体无害,可扫查到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和结石的存在,宜做为首选的检查方法[1]。
- 胆囊造影:可检测胆囊的浓缩及排空功能、胆囊管有无阻塞,并能显示结石阴影,有助于胆囊炎诊断。胆囊造影仅适用于怀疑急性胆囊炎但是超声无阳性发现时。
如果家族就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的话,需要特别注意,因此需要经常体检。
治疗
急性胆囊炎如何治疗?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采用支持治疗,包含抗菌治疗及止痛支持治疗,多数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但若不进行治疗消除胆囊结石,随后再次发生症状或并发症的可能性很高[3]。并发症包括坏疽和胆囊穿孔,可危及生命。因此应该准备在症状控制后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支持治疗不一定能控制症状,应及时手术,争取切除病变的胆囊,一般在发病三天内作手术。
若病人情况危重或局部感染严重,解剖不清,医生不会强行切除胆囊,以免发生大出血及损伤,通常会先做胆囊引流术,将脓性物质引流出阻塞的胆囊。常用的方法是经皮胆囊造瘘术,少数情况下使用内镜操作,经十二指肠引流。引流有效改善症状后,择期再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如何治疗?
胆囊切除术:适合反复急性发作或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2]。药物治疗:适合年老体弱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或肝病)者或其他不宜手术手者[3]。除解痉药物外,胆汁制剂(如牛胆酸钠、去氢胆酸等)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的分泌,促进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有利于胆囊的排空,可能溶解部分结石,可缓解症状并使病情稳定。
胆囊炎的常用治疗药物有哪些?
胆囊炎常用药有以下这些:
- 抗菌药物治疗:从胆囊或胆总管中最常分离出的菌株是大肠埃希菌(41%)、肠球菌(12%)、克雷伯菌(11%)和肠杆菌(9%)。抗菌治疗要尽量覆盖。一般对于轻症感染常选用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重症感染可以选用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等[1]。
- 利胆药:熊去氧胆酸,或胆酸钠,或利胆素等,具有促进胆囊排空的作用[1]。
胆囊炎中结石性胆囊炎何时手术最合适?
很多人胆结石发作时不适合手术,不发时又不想手术。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胆囊区域由于炎症,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粘连,手术容易造成该区域的左右肝管、胆总管、门静脉等重要脏器损伤,导致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并发症,给病人造成终身痛苦。
因此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的胆囊炎、病程较短(常选择发病三天内为限)、可能引起胆囊穿孔、合并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才考虑急诊手术[3]。
正所谓「先消炎,再手术」。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肾病、肝病等重要器官疾病的胆结石患者,必须先做相应的辅助治疗,在适合的时机做胆囊切除手术。
胆囊炎中保胆手术能做吗?
顾名思义,保胆手术就是不用摘除胆囊而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手术。保胆取石术术后胆囊结石的复发率非常高[3],因为该手术不容易取净结石,而且取石多用取石钳夹取,容易夹碎结石,因此结石遗漏在所难免,形成胆囊结石残留,所以临床上并不推荐。
目前也有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在腹腔镜直视下,准确选择最佳位置以便作最小的切口,快速提出胆囊,用配套的网篮活检钳等取尽结石。但需要患者胆囊一般功能好、粘连程度轻,胆囊管胆总管通畅等条件,该技术尚在发展中,因此患者可以谨慎选择[4]。
胆囊炎治疗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的开刀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 腹腔镜手术是真正的微创手术,创伤大为减小,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轻松,术中痛苦少。
- 腹壁戳孔(打洞手术)取代了腹壁切口,极大减少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应神经的损伤。
- 腹壁戳孔小(3~10 mm不等)、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
- 戳孔感染风险大大减少,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 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扰乱小,避免了空气和空气中尘埃细菌对腹腔的剌激和污染。术中以电切电凝操作为主,出血极少,手术结束前冲洗彻底,保持腹腔清洁。因而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可较早进食,又大大减少了术后肠粘连的因素。
腹腔镜「打洞」手术有什么坏处么?
「打洞手术」当然也是手术。腹腔内的手术步骤与传统开腹手术是一样的,麻醉也是一样的全麻,意外和风险都一样。腹腔镜手术还有一个风险,就是做手术的时候,为了使得腹腔内有空间而利于操作,需要在腹腔内打二氧化碳。这种情况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肺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容易形成二氧化碳蓄积、气体栓塞等。
为什么腹腔镜手术有时候也要重新开腹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腹腔镜下发现炎症特别明显,周围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与胃十二指肠、胆管、结肠等临近器官粘得太紧而不易分离,如果此时继续腹腔镜手术,常导致相应器官损伤,可能会转为开腹手术。
另外,有时一次手术以后会发生胆瘘、胆道损伤后狭窄等并发症,如果症状较重,还需要二次手术切除,而二次手术在腔镜下往往更加困难,有时候需要做开腹手术才能完成。
生活
胆囊炎高危人群应该怎样饮食?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青菜、西红柿、萝卜等,以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并提供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禁食高脂肪、油炸和刺激性的食品,如肥猪肉、黄油、炸鸡、炸糕等,以免诱发胆囊炎。
胆囊切除以后腹泻怎么办?
不少病人在做了胆囊切除术以后,在 3~6 个月时间内,经常会有大便不成形、较稀甚至腹泻的现象。如果进食了脂肪性食物,则症状就更严重。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脂肪性腹泻」[3]。
因为切除胆囊后,由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流入胆总管,进入小肠。由于肠道缺乏足够数量高浓度的胆汁来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机体消化能力尤其是消化脂肪的能力就会明显下降。这样一来,就有一部分乳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随粪便排出,这时病人就会出现腹泻。
因此切除胆囊后,适当地限制脂肪摄入量,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动物脂肪食物。3~6 个月以后,再根据身体对脂肪性食物的反应情况,逐步适当增加一些脂肪性食物,直到维持平时的正常量。
胆囊切除的患者饮食上应该如何调整?
- 根据症状和对脂肪的耐受程度,减少脂肪摄入,并主张用植物油烹调。
- 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基础上,总热能不能过高。肥胖和超重患者应减体重,使之降到理想体重。热能按低热能饮食原则供给。
- 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摄入每日应少于 300 毫克,限制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以及鱼子、蛋黄等。可以选用鱼肉、瘦肉、蛋清等。
- 蛋白质应按正常需要量或偏低,以每日供给蛋白质 50 克~70 克为宜,但要选择含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如脱脂奶、蛋清、海鱼等。
- 注意维生素摄入,尤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K 的补充。
- 忌用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萝卜、洋葱等,禁烟、酒。
- 采取少吃多餐,注意多饮水。
胆囊炎患者平时应注意些什么?
不要熬夜,不能太过劳累,不能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做适量的体育锻炼。
预防
胆囊炎如何预防?
- 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的食物,食材要蒸煮熟透,特别是肉类,生熟刀板应分开使用,剩余饭菜一定要放入冰箱保存,再次进食时要高温热透,不吃变质食物,并保持饮用水的卫生。
- 少吃油腻食物,包括高脂肪的食物、油炸食物等,如肥肉、炸鸡、烤串等。
- 饮食规律,不宜吃的过饱。
- 发现有胆结石时,需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引起胆囊炎。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35(6): 1231-1236.
[3]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上官昌盛,赵萍萍,向英,等. 腹腔镜辅助与完全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8, 22(5): 342-345.-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 视病情而定,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 避免饮食过饱,少食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