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麻风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麻风
    就诊科室:皮肤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刘排

    刘排皮肤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 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及时治疗。
    · 传染能力较弱,不用特别担心。
    · 多采用长期抗生素联合治疗。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麻风病是什么?

    麻风病又称为汉森病、汉森氏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导致的一种慢性感染。

    感染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睛等部位。晚期麻风病人会出现鼻塌眼陷、断手断脚和肢体畸残的现象,因此,麻风病人有「人身狮面」的别称。

    本病潜伏期较长,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及时给予多种抗生素或联合化疗,可治愈。如不进行治疗,麻风可对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造成渐进性永久损害。

    麻风病在生活中常见吗?

    在全世界范围内,麻风病人的数量正在减少。

    2013 年报告了大约 215 660 例新发病例,其中约有 80% 发生于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美国报告了 188 例新发病例。

    世界麻风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我国麻风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国际麻风节是哪一天?

    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93 年由法国人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确立:每年 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

  • 症状

    麻风病分为哪几种类型?

    • 1981 年 WHO 麻风化疗研究组根据麻风现场管理的需要,并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和联合化疗的观察,以麻风菌量检查为主要依据,将麻风病归属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类。
      其中多菌型病情更重,该分型目前应用较广泛。
    •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其他表现,也可将麻风病分为结核样型、瘤型、中间型三大类。

    麻风病患者会有哪些表现?

    因为麻风杆菌生长缓慢,症状通常在感染后至少 1 年才出现,平均出现症状在感染后 5~7 年。部分患者也可长达 20~30 年。
    症状出现后,疾病则缓慢进展。麻风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

    • 皮肤损害:

      • 少菌型可见皮肤损害为 1~5 块,有斑疹或斑块,表面干燥,边缘清楚,麻木闭汗;
      • 多菌型可见皮肤损害在 5 块以上,部分可见有卫星状或免疫区皮损;除此之外,皮肤还可有多发性的改变,如有浅色斑、浸润性红斑、结节、斑块或弥漫性浸润。
        早期病例皮损浅感觉正常或减退,眉毛完整,晚期病例皮损浅感觉消失,眉毛脱落。
      • 需要注意的是:麻风病的皮肤损害虽有皮疹,但不伴有瘙痒。
    • 周围神经损害:

      • 少菌型多为单一周围神经受累,可见受累神经干粗大,质地硬,部分患者伴有眼、手、足或面部畸残(如突然出现爪形手、垂腕、垂足或面瘫等);
      • 多菌型则为多条周围神经受累,其他表现同少菌型。一般早期无神经干粗大,多在晚期出现。
    •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疲倦、厌食、淋巴结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炎、神经炎和关节炎等部分或全部表现。

    麻风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严重的并发症?

    麻风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致肢体畸形,如爪形手、垂腕、面瘫等,也可因累及器官的不同而引起男性不育、致盲、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 病因

    麻风病的病原体是什么?麻风病病原体有什么特点吗?

    麻风杆菌是引起麻风病的病原体。

    • 麻风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抗酸染色呈均匀棒状(活菌)和颗粒状(死菌)。数量多时排列成束或集聚成团。

    • 麻风菌寄生在皮肤的组织细胞中和围绕神经轴索的许旺氏细胞内。

    • 麻风杆菌不能在体外培养。生长周期慢(13天),不产生毒素。

    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在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和频繁接触期间,麻风病可通过来自口鼻的飞沫传播。

    麻风病哪些人群容易得?

    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宿主、病原体以及环境有关。约 95% 的人对麻风病不具遗传易感性。

    目前认为其易感性与免疫相关,国内对于麻风易感性的研究,主要在基因和细胞免疫,有研究结果显示 HLA-A、HLA-B 、HLA - DRB1、 HLA - DQ 等位基因和 Th 细胞等与麻风发病有关。

    基因传染性最强且病例最多的为瘤型麻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人群集中在青壮年。

    这可能与男性青壮年人群社会活动广泛,接触传染源的机会比女性多有关,也与风俗习惯和个人卫生状况有关。

  • 诊断

    麻风病如何诊断?

    根据麻风病的症状,如不消退的特征性皮疹、神经肿胀、触觉丧失以及由肌肉无力导致的畸形,医生可初步识别麻风病。

    对皮肤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如皮肤涂片检查抗酸杆菌和组织活检的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可以肯定诊断。

    麻风病应该做哪些检查确诊?

    • 常规皮肤查菌:有一处及以上部位检查抗酸杆菌为阳性,有助于确诊。
    • 皮肤损害组织学检查:皮肤见血管炎及细胞内外水肿的表现,也可见肉芽肿形成,在肉芽肿内和神经分枝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可用于麻风病的确诊。

    麻风病诊断过程中为什么不进行麻风杆菌的培养以协助诊断?

    由于实验室中麻风杆菌不会生长,因此组织培养对诊断是无用的。

    麻风病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要与麻风病鉴别的疾病很多。一般需要与麻风病鉴别的皮肤病、神经疾病、其他疾病以及皮肤也能查到抗酸杆菌的疾病包括:

    • 皮肤疾病:麻风应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皮肤黑热病、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组织细胞瘤(皮肤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 神经疾病:局限性皮神经炎(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脊柱裂、脊髓灰白质炎、其他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等。
    • 其他疾病:肉芽肿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足底溃疡(非麻风性)、风湿热、掌筋膜挛缩症等。
    • 其他皮肤能查到抗酸杆菌的疾病:如皮肤结核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疾病等。
  • 治疗

    麻风病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麻风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建议感染科&传染科就诊。

    麻风病应该如何治疗?

    由于麻风杆菌会对单一抗生素治疗发生耐药,且麻风杆菌较难清除,因此多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且治疗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一般需要连续抗菌治疗 6 个月到数年,部分顽固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终生用药。

    一般抗生素的选择根据麻风病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如下:

    • 少菌型:多采用二联疗法,可选择利福平 + 氨苯砜,其中利福平一月一次,氨苯砜每日一次。疗程 6 个月以上。
    • 多菌型:多采用三联疗法,可选择利福平 + 氯苯吩嗪 + 氨苯砜,患者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下每月服用一次利福平和氯苯吩嗪。
      另外,他们也要每天自行服用一次氨苯砜联合氯苯吩嗪。这种治疗方案要持续 24 个月。

    服药过程中,对于儿童,可适当减每月 / 日剂量,但不减疗程。

    麻风病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吗?

    在规则服用上述治疗后麻风复发率极低,没有必要进行每年一次的临床、细菌监测,但是在有可疑情况(神经痛、新皮损、新麻木区)出现时,必须及时就诊。

    image

  • 生活

    麻风病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虽然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但传染能力较弱,且人群普遍不易感,因此无需刻意隔离。生活中正常饮食、正常工作即可。

    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对麻风病的不了解,而产生一定的恐惧或自卑心理,应注意对麻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麻风病防治有哪些国家政策?

    2004 年,中央财政将麻风病防治纳入了公共卫生专项,各级政府也给予了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

    为了鼓励发现麻风病患者,各级政府实行报病奖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此外,民政等部门也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等。

  • 预防

    WHO 确定的控制麻风病的世界目标是什么?

    WHO 制定的控制麻风病的目标是:

    • 到 2020 年全球麻风病传播中断或消除;
    • 到 2020 年全球每百万人口中麻风病新发病例中的二级残疾低于 1 例。

    目前看来,这个目标远未达到,控制麻风病,任重而道远。

    麻风病的危害应该如何消除?

    为了消除以上危害,减少与麻风病相关的负担,需动员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强病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畸残。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麻风病防治知识,促进及时就诊,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和偏见,倡导对麻风病患者关怀和支持,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病患者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知道: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参考资料
    · 陈亮, 石卫东, 胡权. 国内外麻风病相关情况的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8, 29(1): 79-8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风病. http://www.chinacdc.cn.
    · 世界卫生组织. 麻风. https://www.who.int.
    · Dylan Tierney, Edward A. Nardell. 麻风. 默沙东诊疗手册(家庭版): https://www.msdmanuals.com.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