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莱姆病是如何出现的?
1976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莱姆镇附近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疑似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患(当年还没有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这一名词)。
1982 年 Burgdorfer 等在这些病患身上发现了一种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研究证实了是该病原体引发了这种「皮肤-关节-神经系统」疾病,并用发现地的地理名字命名:莱姆病。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导致莱姆病的病原体实际上就是伯氏疏螺旋体:
-
它是一个单细胞疏松盘绕的左旋螺旋体,一般有 4~10 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两端稍尖,菌体长 20~30 μm,宽 0.2~0.3 μm。
-
电镜下可看到端鞭毛有 7~15 根。
-
它是一种微需氧生物,5%~10% 二氧化碳促进生长。
-
最适生长温度为 33~35℃。
-
生长缓慢;分裂繁殖一代需 12~18 小时。一般需培养 2~3 周才能长出细小而边缘整齐的小菌落。
莱姆病目前的发生率高吗?
我国自 1986 年在黑龙江省发现了莱姆病,很快发现全国多个省份有莱姆病的存在。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至少在 29 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传染病所的莱姆病组 10 余年来对林区人口抽样调查 3 万多人,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1.06%~12.83%,平均感染率为 5.06%!
来自海南省一项针对「关节炎、神经症状」的病人行相关检验的研究也证实有 9.96% 的病患有初筛血清阳性,最终 2.21% 确诊莱姆病。可见在中国莱姆病也是常见病。
-
症状
莱姆病通常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般认为,莱姆病的病程可以分为 3 个期:
- 早期局限期: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EM)。
- 早期播散期:多发红斑、神经系统症状、心脏症状。
- 晚期症状期:关节炎、神经系统症状。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疾病一定程度上是人为的。各期重叠情况不少见。有些病人并无所谓的「早期局限」而直接表现为「早期播散」,甚至是「晚期症状期」。具体表现如下:
游走性红斑(EM):
-
80% 的莱姆病人在早期可以出现 EM。被蜱叮咬后 1 个月内(平均 7~10 天)出现。
-
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随后以每天 2~3 cm 速度逐渐向四周呈环形扩大;大部分 EM 为均匀性的红斑。少数的 EM 表现为外缘有鲜红边界,中央呈退行性变,似枪靶形(又名:牛眼征 Bull’seyelesion)。中心区域偶尔出现水泡或坏死。
-
皮损逐渐扩大直径可达 5~50 cm,甚至有超 70 cm。超 5 cm 直径的红斑有助于确定莱姆病皮损;扁平或略隆起,表面光滑,偶有鳞屑,有轻度灼热和瘙痒感;如果有剧烈的瘙痒或疼痛感则应考虑其他病变的可能性。
-
伴随 EM 的症状:发热、乏力、头痛、颈部疼痛、关节痛或肌痛;不会有咳嗽、咳痰、流涕的上呼吸道症状,也不会有腹痛、腹泻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考虑病毒感染、皮疹则很可能是病毒疹。
多发红斑(Multiple EM)
-
多发红斑不是多个部位被蜱叮咬,而是 EM 的后期表现。表现为多个红斑同时存在,而且主要发生在躯干。
-
如早期诊断莱姆病而用抗生素则多发红斑很可能不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
-
可有头痛、颈强直、面神经麻痹(面瘫)、神经跟症状。双侧面瘫多数是莱姆病所致。但莱姆病也可导致单侧面瘫。神经根症状也可以双侧。主要表现是疼痛、感觉麻木、反射消失等等,有时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
当疼痛在腰背时比较容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未出水泡的带状疱疹。如果出现在胸部、腹部则易误诊内脏性的胸痛、腹痛、以及带状疱疹痛。
心脏症状
-
莱姆病的最初 2 个月内可以带来多种多样的心脏病变。最常见的是房室( AV )传导阻滞,亦有心包炎、心肌炎等。患者往往主诉头晕目眩、晕厥、呼吸急促、心悸和/或胸痛。严重到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好在予以抗生素治疗后传导阻滞可以很快改善。
-
美国的资料认为「心脏病变慢性化」很少见。但延误诊疗而导致慢性化的可能性存在。
关节症状
-
各个时期的莱姆病都可以有游走性骨骼肌肉疼痛。可以发生在关节、肌腱、滑囊、甚至肌肉。典型的表现是往往先痛一个部位,持续数小时或者数天。然后出现在另一个部位。此时往往伴有极度的疲乏感。由于皮疹、骨骼肌肉痛、神经系统症状等等,往往会以为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行多项检查。但检查结果通常是一无所获。
-
早期有游走性骨骼肌肉痛,但未必能找到确切的关节炎。数月甚至数年以后,关节炎逐渐显现。这时往往是单个大关节的肿胀、关节处皮肤温度增高,有时会误诊为化脓性关节炎。大多发生在膝关节,因此还可以导致贝克(Baker)囊肿形成或者破裂。除膝关节还可以有颞颌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髋关节。
其他症状
-
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chronica atrophicans):莱姆病晚期一种罕见的皮肤损害表现。病变多见于肘部和膝盖,起初为红色或淡黄色皮疹,继而紫癜样皮疹,逐渐融合成片状损害,又有萎缩并呈瓷白色。好发于下肢末端,随之演变成硬化性肢端皮炎,需与硬皮病相鉴别;欧洲报道多,美国少。
-
莱姆淋巴细胞瘤(Borrelial lymphocytoma):由于 B 淋巴细胞受损而出现的一种比较罕见的皮肤症状。由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密集淋巴细胞组成的 1~5 cm 的单个蓝-红色肿包。研究发现,莱姆淋巴瘤在儿童中多见于耳部,成年妇女多见于乳晕。偶见于阴囊和腋窝。常出现在游走性红斑之前或伴随游走性红斑。欧洲国家有报道。但未见北美、亚洲确诊过。是否真的跟莱姆病有关,还不够肯定。
-
莱姆病的眼部病变: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炎、视神经病变和葡萄膜炎;结膜炎常见,其他罕见。
病因
莱姆病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属生物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为人畜共通传染病,其储备宿主为老鼠,并会以真蜱科硬蜱属的生物为媒介传染给人类。日常生活中,被硬蜱叮咬是常见的原因。莱姆病无法人传人、人类传染其他动物,或经由食物感染。
诊断
莱姆病如何诊断?
根据相关症状和蜱叮咬史即可考虑莱姆病。当有「蜱叮咬史+典型的 EM」则无需化验即可诊断。然而,蜱叮咬史、典型 EM 史并不能那么确凿。这时需要莱姆病的血清学检验来协助诊断。根据美国 CDC 等协会的建议,采用两步法血清学检验。
-
用 ELISA 或间接免疫荧光测定伯氏疏螺旋体反应性 IgM 和 IgG。此为初筛试验。
-
用免疫印记法确证阳性或可疑的初筛试验结果。从而最终确诊。
如果发病在 1 个月内,则应同时初筛 IgM 和 IgG;如果是 1 个月后则可单独 IgG 阳性。当出现单独的 IgM 阳性则视为假阳性。初筛阳性或可疑阳性才需要第二步的免疫印记法确诊检验。
初筛试验的敏感性很好,但特异性差。容易跟其他感染性疾病,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螺旋体疾病混淆。所以初筛后需行第二步确诊检验。
-
治疗
莱姆病要去看哪个科?
感染科、传染科,皮疹期主要看皮肤科,神经症状为主时看神经科,关节症状为主时看风湿科。
莱姆病应该如何治疗?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是核心措施。一般会使用到多西环素、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等。注意:8 岁以下儿童及妊娠期莱姆病患者应避免服用多西环素。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适应性、严重度来选择口服或者静脉用抗生素。疗程一般在 10~28 天。
-
对于单纯面神经麻痹的早期播散期莱姆病患者[且无脑脊液( CSF )异常],推荐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早期局部病变。典型的疗程为 14~28 日。
-
对于有神经系统表现的晚期莱姆病患者,推荐使用静脉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青霉素 G。典型疗程为 28 日。
-
当累及心脏时,比如出现晕厥、呼吸困难或胸痛、有 Ⅱ 至 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者 Ⅰ 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 PR 间期明显延长( ≥ 300 毫秒)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需心电监护下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
-
生活
莱姆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并无特别要求,通常的健康饮食即可。
预防
莱姆病如何有效预防?
减少蜱虫接触。比如不去森林等可疑疫区生活。
-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 进行抗菌治疗是核心措施。
· 平常避免接触蜱虫,尽量不去森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