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利什曼病是什么?
利什曼病是一种复杂的虫媒传播疾病,由利什曼原虫寄生感染引起,目前已知有 20 多种利什曼虫属原生动物寄生虫可导致利什曼病。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范围从皮肤溃疡到系统性多器官疾病。
截至目前,利什曼病主要有三种形式:内脏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最常见)和皮肤粘膜利什曼病。
黑热病是什么?
在利什曼病中,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又称「黑热病」(kala-azar、black fever、Dumdum fever),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它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寄生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
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超过 95% 的病例死亡。
黑热病常见吗?
黑热病不常见,但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东非;中东、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以及美洲。
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省(市)、自治区。自 1958 年以后,主要流行区(华北、华东)已基本消灭此病。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
根据报道,1990~1996 年上述省、自治区共有病人 1 711 例,1997~1998 两年,仅新疆喀什地区的病人已达 269 例,甘肃陇南地区年发病病人数也回升至 130 例。
黑热病与「黑死病」是同一种病吗?
不是。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而黑死病是鼠疫流行时,人们对鼠疫的称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类型。
症状
黑热病潜伏多久后发病?
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3~6 个月,最短仅 10 天左右,最长的达 9 年之久。潜伏期指感染后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
黑热病患者会有哪些表现?
-
早期症状:黑热病的症状大都是逐渐发生的。初起时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亦为黑热病早期常见的症状。婴幼儿除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尚可有夜啼、烦躁等现象。
-
常见症状:
- 发热:发热是黑热病最主要的症状,占病例数的 95% 左右。黑热病的热型极不规则,升降无定,患者一般在下午发热,可伴有倦怠、畏寒、头痛等,但很少会出现谵妄,夜间大都有盗汗。
- 脾脏肿大:一般在初次发热半个月后即可触及,至 2~3 个月时脾肿的下端可能达到脐部,半年后可能超过脐部,最大的可达耻骨上方。脾脏表面一般比较平滑,且无触痛。
- 肝脏肿大:有半数左右的病人肝脏呈肿大。肝肿出现常较脾肿为迟,肿大程度也不如脾肿明显。
-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口腔炎,除粘膜有溃疡外,齿龈往往腐烂,且易出血。患者食欲减退,常有消化不良及食后胃部饱胀的感觉,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
- 循环系统症状:可见脉搏迅速,血压降低、贫血、水肿等表现。其中水肿以下肢和脸部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鼻衄,鼻衄多数出现于发热期间,一般都能自止。
-
其它症状:
- 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及腹股沟等部位较易触及。
- 夜间咳嗽为黑热病常诉的症状之一,且比较剧烈。
- 绝大多数妇女在患黑热病后月经闭止,生育因而受到影响。
- 黑热病成人和儿童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似乎都会发生轻度肾损害,可见蛋白尿、血尿等,但对黑热病进行有效治疗后,肾脏损害是可以恢复的。
- 妊娠期间发生黑热病可导致自然流产或先天性利什曼病。
黑热病发生于艾滋病患者时,会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吗?
HIV 感染会使发生黑热病(VL)的风险升高,而反过来,黑热病也会加快 HIV 的进展。一般情况下,HIV-VL 混合感染的患者会表现出前文中所描述的临床表现。
- 在 HIV 混合感染的情况下,较少观察到脾肿大。
- 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能会发生非典型部位寄生虫感染,包括胃肠道、腹膜腔、肺、胸膜腔和皮肤,其中皮肤黏膜表现包括可能类似 Kaposi 肉瘤的非溃疡性皮损、结节性弥漫性利什曼病、黏膜病变。
黑热病可能会引发哪些严重的疾病?
并发症是引起黑热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 3 种:肺炎、儿童的走马疳及急性粒性白细胞缺乏症。
-
病因
黑热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利什曼原虫是黑热病的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为单核吞噬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对人类有致病力的利什曼原虫约 16 种。
黑热病是如何传染的?
利什曼属寄生虫通过被感染的雌性双翅目白蛉叮咬传播。
- 病人和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 狗也可患此病,是我国山丘地区黑热病的主要动物宿主和重要传染源。
黑热病容易发生于哪些人当中?
- 住房和家庭卫生条件差(如缺少废物管理、污水外流)会增加白蛉的繁殖和栖息场所,并使白蛉更容易接触到人,这些环境的人更易感染黑热病。
- 营养不良人群。
- HIV 感染人群。
黑热病被认为有回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黑热丙肝的回升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 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增加,特别是艾滋病(AIDS)在全球的流行;
- 开发荒漠或森林,使人类移居入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导致原来仅在动物间流行的内脏利什曼病由野栖白蛉传播给人,成为人类的疾病;
- 一些有黑热病流行的国家因战乱频繁而发生人口的大范围流动,促使疫区扩大,病人增多。
诊断
黑热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怀疑黑热病,应该进行常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腹部超声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骨髓、脾或淋巴结穿刺检查、血清抗体检查。
- 血常规、肝肾功能:明确有贫血,有无肝肾功能损害。
- 腹部超声:明确有无肝脾肿大及确定肿大的程度。
- 血清抗体检查:利用间接荧光抗体检测(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s, IF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可测定利什曼虫感染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确诊。
- 骨髓、脾或淋巴结穿刺:拟对穿刺物涂片或培养,明确有无利什曼原虫存在,可用于确诊。
黑热病怎么诊断?
诊断内脏利什曼病要结合临床症状与(快速诊断检测或其它方法的)寄生虫或血清检验结果。可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1996-01-23 发布的黑热病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 为黑热病流行区的居民,或在白蛉季节内(5~9 月)曾进入流行区内居住过的人员。
- 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有轻度或中度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或有鼻衄及齿龈出血等症状;病程一般在 2 年以内者。
-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 ICT(dipstick)试条等方法检测抗体呈阳性,或用单克隆抗体斑点-ELISA(McAb dot-ELISA)或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 法)等检测循环抗原呈阳性。
- 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或将穿刺物注入三恩培养基内培养出前鞭毛体。
- 疑似病例:具备 1 与 2 条。
-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 3 条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 4 条。
治疗
黑热病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应该选择感染科 、 传染科或普通内科就诊,并注意隔离。
黑热病可以自己好吗?
黑热病一旦发病是不能自己好的, 而且具有传染性,需要及时入院治疗。
黑热病怎么治疗?
黑热病的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有六日疗法、三周疗法和 8 日疗法三种:
-
六日疗法:成人总量 120~150 mg 锑/kg,儿童总量 200~240 mg 锑/kg,平均分为 6 次,每日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6 天为一疗程。用于初治病例、皮肤型、淋巴结型病人。必要时可 2~3 个疗程。
-
三周疗法:成人总量 133 mg 锑/kg ,儿童总量 200 mg 锑/kg,平均分为 6 次,每周肌肉或静脉注射 2 次,三周为一疗程。此法适用于体质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以及淋巴结型病人。
-
8 日疗法:总剂量在 6 日疗法的基础上增加 1/3,平均分为 8 次,每天 1 次。适用于经一个疗程未愈或复发的病人、皮肤型黑热病人。
-
此外,对于经锑剂三个疗程以上仍未痊愈的病人,临床上称为抗锑性黑热病病人。可采用以下 3 种药物进行治疗。
- 烷脒(pentamidine):每次 4 mg/kg,总剂量为 60~70 mg/kg。
- 羟脒芪(Hydroxystilbamidine):每次 2~3 mg/kg 肌肉或静脉注射,总量为 85 mg/kg。
- 两性霉素 B(Amphotericin B):Mishra 等(1994)用每日 0.5 mg/kg 连续 14 天的方法来治疗对锑剂及戊烷脒疗效不佳的病例,治愈率为 98%。
对症支持治疗:
- 贫血:给予铁剂。严重贫血者,除给予铁剂外,可进行小量多次输血,待贫血有所好转后再用锑剂治疗。
- 鼻出血:先洗净鼻腔,寻找出血点,然后用棉花浸以 1:1 000 肾上腺素液、3% 麻黄素置出血处,或用明胶海绵覆盖在出血部位。
- 并发肺炎者:并发肺炎者不宜使用锑剂或戊烷脒及羟脒芪治疗。肺炎若发生在黑热病治疗过程中,应立即停止注射,先用抗菌素治疗,待肺炎症状消失后再用抗黑热病药物治疗。
- 并发走马疳者:应按常规方法给予抗黑热病治疗,并及时使用抗菌素。
- 并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者:立即使用青霉素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如发生在锑剂治疗过程中,应停止注射锑剂,待症状消失后再给予抗黑热病治疗。但有时黑热病也可以引起此症,与锑剂使用无关,在此种情况下,锑剂使用不但无害,且能随黑热病的好转而促使粒细胞回升。
-
生活
黑热病患者在生活和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在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预防感冒,给予营养丰富或高热量的食物,如鸡蛋,猪肝、豆腐等。每日口服足量的多种维生素,以利病体的恢复。
预防
黑热病怎么预防?
- 健康教育: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 消灭病犬:在山丘或黄土高原地带的黑热病流行区,宜及时使用病原检查或血清学方法查出病狗,加以杀灭。在病狗较多的地区,应动员群众少养或不养狗。
- 灭蛉:应于白蛉季节初使用杀虫剂喷洒住屋和宿舍。在山丘、荒漠地带于白蛉季节内查见病人后,可用杀虫剂喷洒病家及其四周半径 15 m 之内的住屋和畜舍,以歼灭自外入侵室内的白蛉。
- 防蛉:使用蚊帐、蚊香、燃点干燥的野艾烟熏;不露宿、提倡装置细孔纱门、窗。在山丘地带的黑热病疫区内,可在白蛉季节内用杀虫剂喷淋家犬,以杀死或驱除叮咬吸血的白蛉。夜间在荒漠地带野外工作的执勤人员,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驱避剂。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 利什曼病.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leishmaniasis.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热病.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bl/hrb/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利什曼病(黑热病)介绍. http://www.ipd.org.cn/know.php?id=12&types=5.
· 管立人, 高春花. 利什曼病及其防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4): 418-424.
· Caryn Bern, MD, MPH. 内脏利什曼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visceral-leishmaniasis-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diagnosis. (Assessed on Dec 14, 2018.)- 就诊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 可传染,由白蛉叮咬传播,应注意灭蛉防蛉。
‧ 注意高热量、营养丰富饮食,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