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感染性疾病是什么?
感染性疾病指的是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一类疾病[1],目前仍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因素[2]。
现在已知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超五百种,入侵人体后,可能影响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各个系统,所以感染症状多样。临床医师一般会根据典型症状来安排相应的检查,以最终确诊[1]。
在 20 世纪后半世纪,有研究证实感染与一些恶性肿瘤、慢性疾病具有关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艾滋病等[2]。故不管是就诊、体检发现还是自觉存在感染状况,均应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处理,以免影响生命健康。
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吗?
不一定。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以及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前者的病原体来源于宿主(即可让病原微生物寄居的生物,如人体)体外,可通过飞沫、共用餐具、性交、输血、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造成另一个宿主感染。此类疾病具有传染性,重在隔离,以切断传播链,包括:
白喉、破伤风、幽门螺杆菌感染、肺结核、猩红热、甲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狂犬病、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疟疾、梅毒、支原体感染等[1,2]。后者的病原体可来源于宿主体外,也可来源于体内(如潜伏于组织器官),感染发生后,病原体不会传播至另一宿主个体,即不具有传染性,患者无须隔离。疾病包括:
急性风湿热、气性坏疽、败血症、胆囊炎、阑尾炎、皮肤疖肿、牙龈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鼻炎等[1,2]。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有哪些?
感染过程的发生需具备三个要素,即病原体、宿主及适宜的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当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斗争失败时,则会出现感染性疾病[1]。具体病因如下:
-
接触病原体:是引起本类疾病的「直接原因」,如直接接触可引发感染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对于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者或携带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等水平传播或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
免疫力低下:
如老年人,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日渐衰退,还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无法与病原体抗衡,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较大[3];
再如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疫苗接种不够全面,容易出现感染病;
此外,恶性肿瘤患者、经常熬夜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也常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发生本类疾病。
-
局部慢性损伤:如口腔黏膜(安装劣质假牙)、呼吸道(挖矿时未佩戴保护面罩)、局部皮肤(长期接受输血治疗)或眼睛(隐形眼镜佩戴不当)长期遭受损伤,易使外界病原体趁虚而入,感染人体。
-
生活方式不当:如饮食不卫生(吃生食)、性生活不当(性伴侣过多)、爱抽烟喝酒等,都可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感染性疾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乏力、怕冷、精神差、胃口差、浑身酸痛、恶心、呕吐、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溃疡、腹痛、腹泻、出虚汗等。
- 其他症状:
- 呼吸系统感染: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嗜睡、意识不清、反应迟钝等;
-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 心血管系统感染:包括心前区疼痛、心悸、病理性杂音等;
- 消化系统感染:包括肝区疼痛、黄疸、反酸、烧心、嗳气等。
感染性疾病在诊断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在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接触史、家族史、临床表现等基本情况后,临床医师可能会做以下检查来确诊:
-
体格检查:可用于了解感染部位及基本的感染程度,判断是否存在肿块、压痛、颜色变化等异常情况。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可用于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以便初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以及病原体类型;
- 血生化:可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发生感染、感染程度、可能的病原体类型以及肝肾功能是否受损等;
- 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G(IgG) 抗体和 免疫球蛋白 M(IgM)抗体。特异性 IgG 抗体阳性,有助于评价免疫状态;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是现存感染或近期感染的诊断依据[1,2]。
-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检查肾功能是否受损,鉴别诊断易引起肾损的传染病,如肾综 合征出血热等。
-
粪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细菌和寄生虫的诊断。
-
病原学检查:
- 直接镜检: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来检测病原体,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新型隐球菌等易检出,病毒感染一般难以检出;
- 病原体培养:可以分离出病原体,以判断感染类型及指导后续治疗;
- 特异性抗原检测:可快速证明病原体的存在,尤其适用于病原体培养失败、难以检测的情况;
- 特异性核酸检测:检测病原体的核酸(DNA 或 RNA),判断病原体是否存在或出现复制情况[1,2]。
-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核磁共振、CT、血管造影等,可清楚地显示感染发生的位置、范围及邻近部位病变情况,以指导治疗[1,2]。
-
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等,适用于内脏发生感染的患者,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情况,同时便于获取感染部位标本以便做病理学检查[1,2]。
-
穿刺活检:适用于深部感染患者,如肝、肾、肺等感染,其他方法无法确诊时,可以采用此方法,以明确病原体类型[1,2]。
感染性疾病如何治疗?
-
支持治疗:
- 脱水者需及时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的平衡;
- 发热者需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毛巾湿敷)措施;
- 呼吸困难者需及时吸氧;
- 进食困难者需及时通过鼻饲或静脉输液方法补充养分。
-
药物治疗:
-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氟康唑,适用于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的患者,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可获得治愈。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头孢类可能存在过敏现象,使用前应先做皮试。
-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奥司他韦,适用于特定病毒感染患者,能有效杀灭病毒。但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不良反应。
- 抗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吡喹酮、呋喃嘧酮,适用于寄生虫感染患者,能有效杀灭寄生虫。但可能引起食欲不振、腹部绞痛、口干、乏力等不良反应。
-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胸腺素、免疫球蛋白,适用于严重感染患者,可有效调节免疫力。但可能引起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
具体使用哪个药物,需依据临床医师的判断,不可盲目用药。
-
手术治疗:
- 切开引流术:主要适用于浅表感染(如肛周脓肿)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脓肿、抽吸脓液并保持脓液流出通畅,由此可加快脓肿部位的恢复。
- 穿刺引流术:适用于内脏感染(如胸腔积液)患者,一般在 B 超或 CT 引导下进行,引流后,再使用药物(如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后注入抗生素,以达到彻底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 组织切除术:若感染组织已严重坏死(如气性坏疽),为了避免病原体入侵周围健康组织,需及时将病变组织切除。
-
其他治疗:
- 隔离:适用于发生传染性疾病患者,还需同步做好消毒、杀菌工作;
- 心理治疗:患者家属需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为患者加油打气。
感染性疾病患者日常需注意哪些事项?
- 遵医嘱治疗、复诊,避免使用偏方;
- 密切关注体温、心率、呼吸等基本体征,必要时,可每日进行记录,以便复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饮食方面注意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以防加重感染状况,注意均衡营养;
- 注意规避病因,如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运动、洁身自好、外出时做好防护(传染病患者禁止外出,应集中隔离,以防造成传播)等。
感染性疾病如何预防?
- 加强个人卫生及防护:如勤洗手、勤换衣、个人物品专人专用、家中物品勤消毒、出门佩戴口罩(尤其在传染病高发季节)等;
- 加强免疫力:如日常保持营养全面、经常锻炼身体、早睡早起,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需按时接种疫苗;
- 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吃生食、霉变食物,戒烟酒、避免无保护性交。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 第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丹尼斯·L.卡斯珀,安东尼·S.福西. 哈里森感染病学[M]. 第 3 版. 胡必杰,潘珏,高晓东.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3]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等. 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1): 6-23.-
- 就诊
· 病原体多种多样,可累及各个系统。
· 部分感染病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