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眼周色素沉着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眼周色素沉着
    就诊科室:皮肤科
    词条作者
    皇幼明

    皇幼明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袁先道

    袁先道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 非急症,持续加重或伴发热者应及时就医。
    · 与遗传、熬夜、日晒、炎症及外伤等有关。
    · 日常应避免熬夜、注意防晒,并戒烟酒。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更多
  • 症状表现

    眼周色素沉着是什么?

    「眼周色素沉着」俗称「黑眼圈」,它是我们眼睑周围皮肤呈现的暗色改变[1],一般先累及下眼睑,逐渐两侧上下眼睑均被累及,主要表现为两侧眼周围区域呈圆形或半圆形的棕色外观,颜色的深浅及范围不定,严重时可扩展到眉区及附近的颊部,无自觉症状[2]。

    黑眼圈在健康人群中非常常见,男女老少均可出现,其基本不影响身体健康,外观多呈现出悲伤、疲惫、衰老、宿醉表现,严重影响个人形象[3]。

    眼周色素沉着分为哪几种类型?

    黑眼圈有很多种类型,包括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混合型等。

    • 色素型:各种原因导致表皮色素和/或真皮色素沉积[4],比如紫外线照射、药物、皮肤炎症及色素异常性皮肤病。
    • 血管型:主要由于眼周血液瘀滞或下眼睑皮肤菲薄和透明化,使眼周血管显现,有时伴有眼周水肿[4]。
    • 结构型:皮肤老化导致弹性下降、泪沟下陷,脂肪量减少、胶原或弹性纤维减少导致眼袋膨出会导致泪沟更明显,造成局部阴影,加重黑眼圈。
    • 混合型:上述两个或以上类型同时存在[1]。

    眼周色素沉着具体症状表现是什么?

    • 色素型:较为普遍,可表现为眶周,尤其是眶下皮肤呈灰色、棕色外观,部分患者会因疲劳、睡眠不佳而加重。
    • 血管型:可表现为蓝色、粉色或紫色外观,部分伴有略突起的蓝色静脉,尤以下睑内侧最为显著,部分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加重,可伴有眶周皮肤的水肿。
    • 结构型:因皮肤松弛褶皱、眶隔脂肪膨出形成阴影。
    • 混合型:是合并存在上述 2~3 种黑眼圈的类型[1]。
  • 缓解方式

    眼周色素沉着如何通过自行调理来缓解或消除?

    • 眼疲劳时,可闭目休息,平时注意盐分和水的摄入,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 注意防晒,外出可以打伞、戴帽子或者使用防晒霜,减慢皮肤光老化的发生。
    • 戒烟、酒。
    • 适当按摩眼周。

    不同类型眼周色素沉着,可选择哪些治疗方案?

    黑眼圈一般不需要治疗,居家休养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缓解。假如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的黑眼圈,医生会根据不同病因,建议不同的治疗方法,兼顾安全及美观。

    1. 色素型:治疗目的以去除色素沉积为主。

      • 减少色素生成:氢醌(2%~4%)、外用维甲酸(0.01%~1%)、熊果苷、壬二酸、曲酸等,一般要使用 5~7 周后才显效;
      • 抗氧化:维生素 C 和 E;
      • 化学剥脱:文献报道 3.75% 的三氯乙酸联合 15% 的乳酸效果显著,目前果酸较常用,禁用于血管型患者,可加重症状;
      • 调 Q 激光。
    2. 血管型:以去除显露的血管为主。

      • 咖啡因:减少血管形成,改善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渗透性升高导致的水肿;
      • 肽类:促进皮肤胶原合成,改善皮肤老化;
      • 维 A 酸乳膏、A 酸、A 醇:促进色素代谢,促进胶原增生,提高皮肤紧致;
      • 通过维生素 E、K1 和视黄醇混合物外涂也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 强脉冲激光或脉冲染料激光,其中后者效果更强;
      • 硬化治疗:将硬化剂注入血管腔,使血管壁发生变性,损伤的血管闭合纤维化而不能再通,但存在治疗风险;
      • 手术:为避免硬化治疗的风险,有些医生倾向于使用小切口手术去除眼周扩张静脉。疗效确切,但有留瘢痕风险及细小静脉不能去除;
      • 充填治疗:针对眼周皮肤薄和透明所致的黑眼圈,可用自体脂肪或软组织填充眼睑下容量[3]。
    3. 结构型:改善结构异常。

      • 射频治疗:紧致胶原,促进新的胶原合成;
      • 填充:玻尿酸或自体脂肪填充;
      • 微针疗法:治疗时可用微针在眼周真表皮交界处注入精华液等;
      • 手术切除眼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述措施都不能很好地缓解症状,或者对美容要求较高者,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将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诊治[1]。

    眼霜可以去除眼周色素沉着吗?

    单纯通过眼霜去除黑眼圈比较难。

    因为黑眼圈受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眼霜作为皮肤护理使用,有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色素型和血管型可能会有一定帮助[1]。

    1. 色素型:可能跟炎症、日晒、色素型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选择上以保湿、抗氧化、美白等为主。

      • 可以选择保湿修复类;
      • 抗氧化:可以选择维生素 C 、微生物 E 、辅酶 Q 等抗氧化成分为主;
      • 减少色素生成或转运:烟酰胺、熊果苷、氨甲环酸等;
      • 也可以用一些酸类的产品,比如果酸或者水杨酸,但是眼周比较薄,所以一定要注意刺激性反应。
    2. 血管型:主要于皮肤薄、透明,血管回流不畅,局部肿胀,甚至血红蛋白渗出有关。成分选择上促进胶原形成、消肿、减少血红蛋白渗出为主。

      • A 醇类:相对温和,可以刺激胶原生成,紧致皮肤;
      • 肽类:各种多肽,比如乙酰四肽-5 可以机制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改善局部循环;抗糖化作用,改善皮肤弹性;降低血管渗透性,减少渗出;
      • 维生素 k1 虽然有效,但由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所以国家化妆品规范中已明确将其列为化妆品禁用成分;
      • 咖啡因:减少血管形成,改善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渗透性升高导致的水肿,对于熬夜等引起的眼睑水肿有帮助。

    仍然要强调的是,眼霜犹如面霜一样,只是作为辅助治疗,对于顽固型黑眼圈还是要通过药物或医美等手段来改善。

    image

  • 就诊判断

    眼周色素沉着应该看哪科?

    主要是看眼科、皮肤性病科或整形美容科。如果不知道如何判断具体科室,建议首选正规医院眼科。

    眼周色素沉着患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到医院就诊?

    绝大多数黑眼圈无需就医,一般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或遵医嘱治疗:

    • 对于美容要求高,想要改善黑眼圈者;
    • 出现不对称、仅单侧黑眼圈者;
    • 色素持续加深或范围持续扩大者;
    • 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且难以自行缓解;
    • 伴有月经紊乱;
    • 近期有其他用药史,比如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抗精神药物、化疗等;
    • 有贫血病史。
  • 潜在疾病

    眼周色素沉着形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可能的原因大致如下:

    1. 色素型:

      • 遗传因素,跟基因有关;
      • 过度日晒(紫外线照射);
      • 药物(避孕药、前列腺素类滴眼液等);
      • 妊娠、哺乳等相关因素。
      • 外伤。
      • 炎症后色素沉着,皮肤疾病比如特异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2. 血管型:

      • 过敏性鼻炎:由于长期鼻腔慢性炎症,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淤血,有时被称作「过敏性黑眼圈」;
      • 精神压力大;
      • 内分泌失调、贫血等导致眼周血液循环瘀滞,透过皮肤形成外观灰暗的阴影;
      • 用眼过度、熬夜导致眼部血液循环不佳、血管渗透性升高诱发水肿,甚至血液外渗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积。
    3. 结构型:

      • 先天性原因,主要是泪槽形成的阴影;
      • 后天性原因,主要由皮肤老化,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减少导致皮肤松弛,脂肪组织萎缩及缩小、肌肉组织膨出、泪沟下陷,造成的阴影效应,使得外观看上去黑眼圈明显[1]。
    参考资料
    监制:张欣雨
    [1] 何黎,郑志忠,周展超等. 美容皮肤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方洪元,朱德生.皮肤病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 马刚,徐天华,赵荀等. 黑眼圈的诊疗进展[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 25(6): 362-367.
    [4] 陈业莉. 眶周色素沉着的分型及评估方法[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48(5):314-318.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