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冻疮是什么?
冻疮是由于寒冷潮湿而导致局部皮肤出现反复红斑、肿胀等炎症损害,好发于肢体末梢及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耳廓、鼻尖、足部等处,常见于初冬、早春季节 [1,2]。通常伴有明显的瘙痒感、肿胀感、灼烧感以及疼痛感,在温暖环境里瘙痒会变得更明显。
本病寒冷季节发病,气温回升时才会痊愈,虽然可以自愈,但来年容易在同一个部位复发。
冻疮具有自愈性,一般症状轻微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病情加重即可;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通过口服或外用药物的方式进行缓解,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水疱、溃疡等皮损症状 [1]。
冻疮是身体有系统性疾病的表现吗?
冻疮本身并不代表身体内的其他系统或者器官存在器质性的病变。
少数人遇寒后肢端由白转红,伴随刺痒或麻木,以为自己得了冻疮,而几年后发现自己还有一些结缔组织疾病,比如硬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会误以为冻疮变成了系统性疾病。
其实这一类人遇寒后表现出来的这种动脉痉挛是急性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后就没感觉了,与冻疮这样病程常达数月的疾病是不同的。这种来得快去得快的、反复发作的血管痉挛叫做雷诺反应,不仅遇冷可以诱发,情绪紧张、药物(如顺铂和博来霉素)或疾病(如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也可以诱发 [3]。
雷诺反应可能是某些系统性疾病的先兆,但单纯的冻疮通常不是。
冻疮常见吗?
常见,冻疮是一种好发于寒冷季节的常见皮肤损害,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最常见于儿童、青年女性或末梢血循环不良者,目前暂无权威数据统计其发病率 [2]。
冻疮应该看什么科?
皮肤科。
症状
冻疮有哪些常见表现?
一般会在肢体末梢或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炎症性、肿胀性皮损,具体表现为 [1,2]:
-
皮肤斑块或结节:皮损处出现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或结节,边缘鲜红,表面紧张,触之柔软,按压后可退色;
-
瘙痒、肿胀:可自觉有瘙痒感、肿胀感或烧灼感,在受热之后瘙痒感可加剧;
-
水疱、溃疡:症状严重者可在皮损处出现水疱,若是破溃可形成溃疡,伴有疼痛;
-
色素沉着:水疱、溃疡糜烂愈合后,可能会有色素沉着,导致皮损处皮肤颜色与周围皮肤颜色不统一。
冻疮一般长在什么部位?
冻疮好发于循环末梢和皮肤暴露部位,比如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脚趾头、足缘、足跟、鼻尖和耳廓等处 [1]。常常对称分布,也可以单侧出现。
由于冻疮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不良有关,因此局部出现冻疮往往暗示着这个部位血液循环不是很好,是身体的薄弱之处 [2]。
冻疮会引起水疱吗?
会,但是普通的冻疮通常只是红肿、瘙痒,只有少数严重冻疮可能出现水疱 [1,2]。
而更多时候,出现水疱、出血性红斑和中央有水疱的虹膜样红斑者,实际上是得了寒冷性多形红斑 [2]。
寒冷性多形红斑通常也是由寒冷引起,皮疹数量和表现形式都比冻疮多,但好得比冻疮快,通常两三周后多形红斑和水疱都已经消失,冻疮病情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要等到春天气温回升时才会有所好转。
冻疮是一种物理损害造成的皮肤病,而寒冷性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1]。
-
病因
冻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寒冷是引起冻疮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大多数冻疮是由于长期暴露于 0 ℃ 以上、10 ℃ 以下的寒冷环境中而导致的。潮湿和冷风的刺激能使病情加重,因为湿度大的环境能加速体表散热,会比干燥而寒冷的环境更容易让人长冻疮 [1,2]。
此外,冷热急变也是引起冻疮的常见原因,因此不建议冻疮患者使用热水浸泡或烤火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2]。
冻疮是怎么形成的?
冻疮是对寒冷发生的一种异常的反应,一种局部的淤血 [1]。
由于长时间的寒冷或者冷热急变使小动脉收缩,时间长了之后血管因麻痹而扩张,静脉就淤血了,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血浆渗出来跑到组织间隙里去,进而发病 [1,2]。
如果受冻的时间比较长,局部组织还会出现缺氧,细胞受损也会比较严重。
冻疮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目前冻疮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冻疮的形成与多种原因有关,以下因素均可诱发冻疮[1,2]:
- 环境与季节:冻疮好发于初冬、早春等温度较低的季节,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患有冻疮;
- 穿着:喜欢穿着紧身的衣裤、鞋袜或是喜欢在寒冷天气暴露皮肤的人群,容易因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导致本病;
- 疾病:如本身患有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综合征等疾病者,可能因疾病影响血液循环,从而更容易患本病。
- 性别:相对于男性而言,青年女性更容易患有冻疮,可能与部分女性喜欢穿紧身衣裤或在寒冷季节穿着过少有关;
- 其他: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等均可导致周围血液循环不良,从而诱发本病。
冻疮好发于哪些人群?
-
末梢循环较差者:冻疮最常见于儿童、青年女性或末梢血循环不良者,而营养不良、贫血和缺乏运动的人,末梢循环通常都不太好,因此这些人都很容易反复长冻疮。
-
手足多汗者:一些手足多汗症患者由于肢端局部潮湿,也会更容易长冻疮。
-
常穿紧身服饰者:穿的鞋子或者袜子太紧,也有可能加剧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形成冻疮 [1,2]。
-
患有某些疾病者:某些皮肤疾病如雷诺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得冻疮。
冻疮会传染吗?
不会传染。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损害,并非由细菌、病毒或者其他任何致病微生物所致,因此不可能传染 [1]。
我们有时会看到共同生活的一家人都长了冻疮,这并不是因为传染,更多地是由于共处于同一生活环境或者生活习惯相近所致,比如居住的环境比较阴冷,又比如一家人都不爱运动。
冻疮会遗传吗?
冻疮本身不会遗传,而某些可诱发冻疮的疾病具有遗传倾向 [2]。
少数得冻疮的人血液中含有一种遇冷沉淀、温暖后又溶解的蛋白质,这叫做「冷球蛋白」,这种体质是有一定几率可以遗传的,患有冷球蛋白血症的人群更容易诱发冻疮。
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好的一些基础病,比如慢性贫血和手足多汗,本身就有遗传的倾向,假如子女和父母同样患有慢性贫血,那么他们的手脚都同样地循环不好,所以也就同样地容易得冻疮。
诊断
冻疮该如何诊断?
冻疮的诊断较为简单,一般医生根据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如皮肤出现紫红斑块、肿胀、瘙痒和起水疱等)结合发病时间即可确诊,必要时可通过病理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
-
体格检查:通过问诊可了解皮损发生的具体时间,通过视诊和触诊,可观察皮损的颜色、质地,是否存在水疱、溃疡等具体情况。
-
病理检查:若是怀疑有其他病变或是其他疾病诱发的冻疮,可通过病理检查加以明确,同时也能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通过刮取皮损处的部分组织,在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病变。
冻疮和冻伤有什么不同?
冻疮是由 0 ℃ 以上的低温造成的,而冻伤是指局部或全身组织在零下 2 ℃ ~零下 10 ℃ 环境中受到的急性损伤 [2]。
不同于冻疮仅仅局限在皮肤浅层,严重的冻伤,可能会深达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连骨骼都被冻伤,有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愈后仍然遗留伤残和功能障碍,常见于雪地露宿者或是寒冬里醉酒后露宿街头者。
遇冷风起风团,这是冻疮的一种吗?
二者完全不一样。
部分人群在遇到冷风时会出现片状凸起的皮疹,即风团,并且伴随剧烈的瘙痒,多发于面、手等暴露处的皮肤,可自行消退但遇冷刺激后又反复分批再发新疹,这并非是冻疮,而是寒冷型荨麻疹 [1]。
荨麻疹的瘙痒比冻疮剧烈得多,但不伴随局部血管痉挛或淤血,而仅仅是血管源性的局部水肿。
对于大多数的寒冷型荨麻疹患者,发病时在没有皮疹的皮肤上用指甲稍用力划一个「十」字,三分钟后常常可看到「十」字隆起,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即可鉴别。
这一类的疾病治疗应按荨麻疹治疗,与冻疮是不同的。
冻疮生活中要与哪些疾病相区别?
根据寒冷季节发病,皮损的特征性分布及皮疹特点,不难诊断,一般无需其他辅助检查。但需要和以下疾病相鉴别:
-
冷球蛋白血症:患有冷球蛋白血症的人群更容易诱发冻疮,且二者症状相似,遇冷后均可出现皮肤青紫色斑块、水疱和溃疡等病变。冻疮病变仅限于皮肤,不会累及内脏,且受热后瘙痒症状可加剧,而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球蛋白在低温下沉淀所致,除皮肤受损外,还可累及关节、内脏、神经系统等,通过冷球蛋白测定能有效鉴别冻疮是否与冷球蛋血症有关 [2]。
-
多形红斑:二者均可在四肢远端发生皮疹,患处均可有瘙痒或疼痛感,但多形红斑好发于春秋季节,而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但二者病因不同,冻疮是寒冷引起的,而多形红斑一般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皮肤病,二者可通过血液检查或病理检查加以鉴别 [1]。
-
红斑狼疮:冻疮尤其需要和冻疮样红斑狼疮相鉴别,二者症状相似,均可表现为在手部、耳部、面颊部等处出现紫红色丘疹,临床上极容易误诊,需要通过相关抗体检查、病理活检来鉴别 [4]。
-
治疗
冻疮怎么治?
冻疮具有自愈性,症状轻微的无需特殊处理,日常注意保暖,保持病损处干燥即可;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先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可通过口服或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1,2]。
-
口服药物: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烟酰胺等血管扩张剂,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缓解症状。可能会有头晕、恶心、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对相应药物过敏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
外用药物:皮损未破溃的患者,可外用复方肝素软膏、维生素 E 软膏等涂抹于病损处;皮损破溃的患者,可使用 5% 硼酸软膏、10% 鱼石脂软膏或 1% 红霉素软膏等,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对相应药物过敏者。
冻疮需要吃消炎药吗?
俗话所说的消炎药,其实主要指的是抗生素,是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等一系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
而冻疮虽然是一个局部皮肤炎症损害,但是由寒冷引起,并不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服用抗生素。
只有冻疮溃破者,为了预防、治疗感染,可能需要外用或者内服一些抗生素,如头孢哌酮钠等 [2]。
冻疮可以通过哪些物理方法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红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特定电磁波谱等物理方法,对于治疗冻疮也有一定效果 [2,5]。
-
红外线照射:红外线可穿过皮肤组织利用其热作用,引起照射部位的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 45 度),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代谢,提高对局部渗出物的吸收,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由于红外线照射时的热量大小、照射时间可根据皮损情况进行调整,所以一般能有效缓解冻疮症状 [5]。
-
氦氖激光:使用氦氖激光进行局部照射,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冻疮的症状 [2]。
-
特定电磁波谱照射:TDP 是「特定电磁波谱」的汉语拼音缩写,其波长位于近红外光谱段,照射人体后吸收部位主要在皮肤和皮下组织,通过发挥温热效应,可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消肿、减少渗出、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冻疮的目的。
冻疮什么时候才会好?
冻疮一般需要等春天气温上升后才能痊愈,由于寒冷会加重冻疮皮损的症状,因此治疗期间也要注意保暖,才能增加治疗的效果 [1,2]。
-
生活
冻疮和不穿秋裤、露腿有关吗?
冻疮不一定非要直接接触寒冷才会引起,在寒冷的环境中穿的少或是暴露皮肤也可能导致冻疮。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冻疮叫做「骑手脂膜炎」,在国外多发生于骑马爱好者,正是因为在寒冷环境中不穿秋裤而穿紧身外裤导致,受冻后两条大腿的外侧显示出紫红色的斑块,并且有明显的瘙痒,回到温暖环境中后迅速消退 [2]。
冻疮可以通过泡热水或烤火来缓解症状吗??
受寒或冻疮已经形成之后绝对不能马上烤火或者泡热水 [2]!
冷热急变正是诱发冻疮的原因之一。当我们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末梢血管都在收缩,突然接触过热的热水或者烤火会使毛细血管突然放松扩张,局部血液循环立刻瘀滞,很快就会形成冻疮,或者会使瘙痒、红肿等症状加剧。
冻疮能不能挠?
冻疮千万不能抓、挠。冻疮常常伴随瘙痒,尤其是晚上在温暖的被窝里时,瘙痒更加明显,让人不去挠简直难以做到。
但冻疮本身局部水肿,皮肤张力已经较高,挠抓容易使冻疮溃破,甚至形成溃疡。一旦皮肤出现破口,我们就要考虑到感染的风险,而只好使用抗生素,这就增加了治疗的成本。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冻疮带来的不适?
一般我们不推荐孕妇使用冻疮膏,因为市面上销售的冻疮膏,可能不是正规药品,其中某些成分并未有实验数据证明疗效,且未注明禁忌证、不良反应等。
有条件的患者可进行特定电磁波谱照射(TDP )治疗,TDP 波长与阳光十分接近,并无辐射,如果不便获得这样的处理,可以口服改善微循环的烟酸。
烟酸又叫维生素 PP,是一种水溶性 B 族维生素,可以从天然食物中获得,也可以人工合成,在美国食药监(FDA)列出的妊娠期用药安全分级中为 A 类药物,即有充分证据证明,在对孕早期妇女进行的充分严格的对照试验研究中未见到对胎儿产生损害(在其后 6 个月中也未见到危害证据)[6]。
它可以使病变区的血管扩张而改善循环,但应注意大剂量烟酸可使血脂下降而有间接妨碍胎儿获得足够热量之嫌,因此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量,且要严格遵医嘱服药。
冻疮易患人群生活上有什么注意事项?
-
我们已经知道,冻疮与湿冷环境、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有关,那么假如居所背阴,我们应注意创造除湿、保暖的条件。
-
假如存在影响循环的原发病,我们应该积极对因治疗。
-
平日里可以适度锻炼、注意保暖、局部按摩,能加强血液循环,对预防冻疮有一定效果 [1]。
-
日常还要注意,避免对皮损处进行摩擦或挠抓,防止破溃引发感染。
-
预防
冻疮该怎么预防?
正确的做法首先是尽快回到温暖环境中,比如室内,尽量保持室内环境干燥且温度高于 10 ℃。然后可以按摩受寒最重的肢端,比如手外露者可以拍拍手,反复搓揉手指和手掌,帮助局部血液循环,待肢端麻木的感觉消失以后,才可以用温水毛巾短暂地敷一下。
寒冷环境中如何避免冻疮的形成?
保暖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居所有条件,应尽量保持室内干燥且室温不低于 10 ℃,如果外出,应注意薄弱部位的保暖,可以佩戴手套、耳套等进行保暖。建议穿宽松的衣物,而不是紧身衣裤、紧身袜子,防止因下肢循环不良而诱发冻疮。
对于手足多汗者,一旦发现手套、鞋袜已经被汗浸湿,应立即更换。
冻疮能通过洗冷水澡预防吗?
洗冷水澡能提高个体对寒冷的适应性,的确能达到预防冻疮的目的 [7]。
在我国的军队里,现在仍然提倡让士兵长期洗冷水澡以防在寒冷环境中作战时被冻疮削弱战斗力。
长期洗冷水澡可以让循环末端多次而短暂地接受冷刺激,使末梢血管弹性增强而不易在寒冷季节中被冻得麻痹造成淤血。
但洗冷水澡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洗之前稍事热身,从天气尚暖时便开始洗冷水,直至冬季来临仍然坚持,而不是天寒地冻时心血来潮说换冷水就换冷水。
冻疮能通过跑步预防吗?
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是预防冻疮的终极手段。除了跑步以外,其他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跳健身操等)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一般我们推荐普通人群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心率达最大心率的 60%~70%,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例如慢跑、快走、打排球等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 [8]。
但孕妇、老年体虚者和心功能不全的人不必勉强自己进行这样大强度的锻炼,可以用快步走或是散步的方式替代。
孕妇不宜剧烈运动,如何预防冻疮?
孕妇并非完全不能运动的人群。
实际上,孕期只要注意保暖,进行散步这样的适度户外运动,可以促进孕妇的血液循环,减轻妊娠反应所致的不适、抑郁和烦躁症状,增强腹肌力量和自身免疫力,有利于顺利分娩,还能控制孕妇孕期体质量过度增长,在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假如散步仍不能使四肢循环末端感到温暖,可以每晚在手足、耳廓等从前长过冻疮之处涂抹橄榄油等植物油后反复按摩来促进局部循环,也可以起到预防冻疮的效果。
冻疮已经出现了,有什么办法阻止它继续发展?
已经形成的冻疮一时无法治愈,但我们可以重点护理,避免它过分扩大而引起更多不适。
假如冻疮干裂溃破,我们会需要服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假如你不想落到这一步,可以每晚在冻疮处涂抹橄榄油等植物油后反复按摩来促进局部循环,油剂可以保湿,避免干裂溃破,而按摩可以缓解局部血管痉挛,而改善循环。
即使不能消除冻疮,也可以大大缓解肿痛和瘙痒,并预防溃破。
对于之前生过冻疮的部位,冬季有何办法预防再发?
冻疮好复发,而且常常仍旧发于以前长过冻疮的部位。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曾经长过冻疮的部位进行保暖和预防性的按摩。
假如去年长在耳廓,今年应该注意外出时戴上盖过耳朵的帽子或是耳罩。
假如去年长在手上,今年应特别注意佩戴手套,进行洗碗、洗脸等行为时也应尽量使用暖水。
假如去年长在脚上,今年应检讨是否鞋袜过紧不利于血液循环,而改穿松紧适宜的厚棉袜和厚鞋。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6.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80-681.
[3]汪海洋,张一凡.雷诺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重庆医学,2017,46(19):2721-2724.
[4] 胡静,李灵. 冻疮样红斑狼疮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中国医刊,2019,54(9):1028-1032.
[5] 吴濛濛,李玉梅.白矾温浴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初期冻疮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6):714-716.
[6] 戴钟英.妊娠期用药 FDA 五级分类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6):377-378.
[7] 刘永祥,张晓辉.冷水浴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9(5):19-21,26.
[8]《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1):7-8.
[9]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 多是长期暴露于 0~10 ℃ 的环境中引起的。
· 以保温为主,外用药物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