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看过不少关于熬夜后猝死的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每次看到的时候,都在心里默默立下 flag——
但有用吗?
没用。还是手机香。
其实对于熬夜猝死这事,大家都挺焦虑的。尤其是半夜心脏经常会漏跳一拍,或者突然加速。但多少也抱有一些侥幸心理,觉得最坏的结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过本文要讲的这项发表于 Nature 子刊的新研究,可就十分不给面子了。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你觉得熬夜后心脏不舒服,可能真不是错觉或是心理作用。
很多时候,猝死者原本就存在心脏疾病,只不过没有被诊断出来。但诡异的是,有些猝死者在后续尸检中,并没有发现心脏基础疾病,因此被称为「原因不明的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SUD)。
研究者推测,SUD 多数是因为突发心律失常引起的。那么既然心脏并没有明确的疾病,又为什么会突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呢?
这项研究就提供了生理层面的有力解释。
自古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共同的生活习惯,身体也由此演化出了昼夜节律,这种节律被称为「生物钟」。
心脏有昼夜节律其实并不意外,白天打工时心率快,晚上休息时心率慢,听起来很自然,也很合理。
不过,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依靠神经系统来调节的。也就是说,大脑感受到外界光线变化,通过一些神经信号,告诉心脏该怎么跳,心脏乖乖服从大脑的安排。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是,最近发表的新研究却发现,人家心脏有自己的「意志」,你要是强行让它晚上加班,它搞不好就要给你找麻烦。
研究者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
它们把小鼠的心肌细胞分离了出来,放在恒定的外界条件下观察,也就是保证心肌细胞不会受到神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切变化都是它自己的意思。
结果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细胞内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浓度,在白天和晚上的浓度变化高达 30% !而在之前,这被认为是非常恒定的。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那这个变化跟猝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重点来了。
我们的心脏之所以能有规律的搏动,靠的就是钠、钾等离子在细胞内外流动形成浓度差,浓度差又带来电位差,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或舒张。
研究认为,心肌细胞的钠、钾离子浓度之所以在昼夜出现了这么大的差距,是为了适应心脏的工作状态。
白天时的离子状态更适合应对频繁的身体活动,无论是运动还是情绪激动,身体耗氧量增加时,心脏总能快速跟上。
而到了晚上,百万年的进化经验告诉心脏,这个人不会再有什么大动作了,不需要时刻待命,于是通过离子浓度变化调整到「睡眠模式」,让心肌得以充分休息。
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
但心脏也没想到,短短一两百年内,出现了电灯电视电脑手机。
还出现了 996。
如果你大半夜一直不睡觉,大脑还处在兴奋状态,它就会给心脏发信号,让心脏继续加班。心脏只能强行违背自己的固有节律,降低钠钾的调节幅度,这可能会使得它们昼夜节律失调。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的研究人员、分子生物学博士 John O' Neill 说道,当心肌细胞的生物钟和来自大脑的刺激不同步时,心血管系统就可能无法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从而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
通俗点来说,强行熬夜之后,心肌细胞更加「脆弱」,干不了重活;更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内部混乱到突然「罢工」,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这也是为什么致命的心脏问题更容易发生在轮班工作的人身上。
所以,如果真的是熬夜严重甚至通宵未睡,那就注意不要去做高强度运动,也不要给自己高压力的工作,能躺平尽量躺平,有条件就尽快休息,慢慢让细胞内环境得以恢复,让心脏重新适应起来。
当然,最好是不要熬夜。
随着研究的进展,身体生物节律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发给了研究生物钟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就是:
包括人类在内,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让个体适应地球自转和昼夜变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如果这种节律被破坏,身体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可能会导致胃肠道溃疡、神经系统疾病;还会改变人的行为,如使进食节律变化,导致摄入过多热量,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
昼夜节律紊乱还会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早在 2007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熬夜倒班」定义为 2A 类致癌因素,也就是「很可能致癌」。根据目前的研究,熬夜几乎能增加所有类型癌症的发生风险。
重度抑郁也被发现跟睡眠节律有关。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早睡型」的人比「晚睡型」的人更不容易患重症抑郁症,睡眠时间提前一个小时,重症抑郁的患病风险就降低了 23%。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无论是生理学机制还是流行病学数据,都告诉我们,保证充足的睡眠、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让白天保持明亮,让夜晚保持黑暗」,是现代生活的返璞归真。
总之,希望大家尽量多给睡眠一些时间。
但是很多人确实是身不由己,对于不得不加班、倒班的打工人,只能建议巧妙地让老板看到这篇文章了。
本文合作专家
本文审核专家
策划制作
策划:Deanna | 监制:Feidi
插图:站酷海洛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2020 APHRS/HR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decedents with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and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of their families. Journal of Arrhythmia. 2021;37:481–534
[2]The Spectrum of Epidemiology Underlying Sudden Cardiac Death. Circ Res. 2015 Jun 5; 116(12): 1887–1906.
[3]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 a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 2020; 10(10): e040815.
[4]Association of Longitudinal Patterns of Habitual Sleep Duration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JAMA Netw Open. 2020 May; 3(5): e205246.
[5]Compensatory ion transport buffers daily protein rhythms to regulate osmotic balance and cellular phys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6035.
[6]Health Consequences of Electric Lighting Practices in the Modern World: A Report on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s Workshop on Shift Work at Night,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nd Circadian Disruption. Sci Total Environ. 2017 Dec 31; 607-608: 1073–1084.
[7]Daghlas I, Lane JM, Saxena R, Vetter C. Genetically Proxied Diurnal Preference, Sleep Timing, and Risk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AMA Psychiatry. 2021;78(8):903–910.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1.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