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医生总让人拍片子,但看的到底是啥?

2022-10-28作者:手抖毛大夫

身为医生,无论是在医院里面对病人还是在医院外面对亲戚朋友,有一个问题常常被问到——

「为什么看病总是要拍这么多片子?」

X 光片后有 CT,CT 做完可能还得做磁共振,还有超声和 PET/CT、核素扫描……

这些检查中有些不仅价格不菲,动辄就是几百上千元,有时候预约、等待也是漫长的时间成本,有些检查还有风险和副作用。

开这么多检查真的有必要吗?这些东西到底在拍啥?

本文就专门给大家讲讲 X 线、CT、MRI 等各种检查的原理、优势,尽可能还原医生的决策逻辑,让大家钱花得明明白白。

为什么医生总让「拍片子」?

看病就像破案,医疗界有了影像仪器,堪比《甄嬛传》里有了摄像头,冤假错案能少一大半。

各种影像学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想方设法看到身体内部的样子。它们的出现直接终结了医学「隔皮猜瓜」的纪元。

就拿挑瓜打比方吧。我们去买瓜,只能看形状、颜色,敲一敲听听声音,问一问卖家这瓜甜不甜。一套下来,仍然有可能挑个不好的瓜。

但如果有影像学辅助,那就不一样了。

X 光检查,就是给瓜拍个透视照挑瓜:


图片来源:网络

CT 检查就是把瓜切成一片一片看瓤挑瓜:

图片来源:网络

磁共振检查,就是让瓜皮瓜瓤瓜子自己显形再挑瓜。

图片来源:Andy Ellison

这一套下来,瓜熟不熟,籽多不多,沙瓤还是脆瓤,基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保你挑个水多籽少甜度高的好瓜。

看病其实也是类似的过程。

医生经过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仍然有很大的概率无法准确定位疾病。以前没办法,只能按经验先治治看看,治好了皆大欢喜,治不好自认倒霉。

而有了影像学手段的辅助,医生也有机会「看穿」各种不透明的组织器官,直观地看到病灶的病变程度,以近乎无创伤的方式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实情况的信息。

而每一项检查技术都能提供不同的信息,像十八般兵器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图片来源:Pinterest

都被叫做「拍片子」

其实彼此间大有不同

1. X 线:用 X 光给身体拍张照片

X 线片就是用 X 光拍摄身体,像拍立得一样,「胶片」直接感光,即刻出片。

仪器发出来的 X 光,密度低的组织能穿透过去,密度高的则穿不过去,因此能在接收板上呈现出身体不同组织结构的信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经过仪器处理后,密度越大的组织,在照片上就越白,也就越显眼。


X 光下的牙齿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也正是由于 X 光片的这个特点,如今的 X 光片依然被最多用于骨骼、牙齿疾病的诊断以及各种介入治疗中,用于判断有无骨折、牙齿的状态、植入物的位置、以及体内有无结石、异物等高密度的物体等。

X 线也常用来看肺,正常肺里都是气体,密度低,在片子上是黑色的,有高密度的结节、钙化点会非常明显。

呼吸科还有个说法叫「白肺」,是指拍出来的片上肺变成大片白色,通常意味着情况危急,说明肺里面的炎症、渗出或者纤维化已经非常严重了。


图片来源:link.springer.com

不过,X 线也有很多不擅长的地方,像很多密度差别不大的组织,影像就不那么清晰了,在片子里各种皮肤、肌肉、血管堆叠到一起,很难分辨。

另外,病变长宽高具体是多少?靠胸侧还是靠背侧?周围有没有血管神经?如果手术的话从哪里开刀比较好,需要开多深?

这都需要 CT 来给出答案。

2. CT:用 X 光拍很多张照片,一层一层查

CT 也是利用 X 线透视人体,也是捕捉密度信息,只不过它「拍摄」的方式不太一样。

如果说从单一角度透视的 X 光片会让人观察某个结构的时候「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完整的形态,那么拍 CT 就相当让我们绕着「山峰」走一圈,从而对山峰的样子有更加准确的判断。

需要检查的患者要进入一个巨大的「甜甜圈」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个「甜甜圈」的内部构造是这样的,每转动一个角度,机器就会捕捉一次影像,这样一来,它就能够全方位、各角度地掌握身体内部信息。


图片来源:giphy.com

通过复杂计算,它可以把人体的横断面图片展示出来:

一个二维世界的生物看咱们的身体,估计就是这样一片一片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然后接下的场面通常是,医生指着一坨黑黑白白的东西向患者讲解,患者若有所思(假装听懂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CT 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层叠图像的干扰,图像更加清晰且分辨率高。它还可以合成一个三维立体图像,相当于给你的身体建个模,对于疾病诊断和手术规划可太重要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CT 即便如此强大,但依然有它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密度十分接近的软组织如脑、脊髓、肿瘤病灶,依然无法提供足够清晰的图像。

此外,X 线、CT 都是放射性检查,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好在,就在 CT 诞生的两年后,另一项划时代的医学影像技术诞生了——核磁共振成像(MRI)。

3. 核磁共振(MRI):让器官组织「自报家门」

这个技术的原理非常有趣,它利用了生命之源——水。

人体 60%~70% 的重量是水分,而各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很多疾病会导致组织的含水率和分布发生变化。如果有办法能反映出体内各部分的含水量、流动状态、是否正常,也就能知道是哪个地方出啥问题了。

科学家还真有办法。MRI 就是把身体置于合适的磁场中,发送一个信号,让身体内的水元素「稍息、立正、报数」(具体而言是水中的氢元素)。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同含水量和流动状态的物体报出来「数」是不一样的,经机器掐指一算,就能绘制出这个部分的精确立体图。

脑灰质、白质密度十分相近,却可以在 MRI 成像中对比鲜明,也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肿瘤。正因如此,MRI 通常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最佳选择。


图片来源:giphy.com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然了,这只是 MRI 成像原理的最简单解释,它还有不同的不同的成像参数和成像序列图像,对应的含义也大不相同。一个会看 MRI 的医生,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一定没少为此头秃。

设备贵,医生培养难,检查的成本也就高了不少。

4. B 超:用超声波的反射快速检查

超声检查是用仪器发出超声波,然后用反射的回声来画像的检查方式。它是最为快捷、方便、低成本的检查手段,常常用于一些疾病的快速诊断,因为没有辐射成为孕检的标配。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超声本身也有缺点,一些较深或有骨性结构遮挡的脏器难以检查,对图像的判断也很依赖医师经验。

了解了这些不同检查手段成像的原理,我们就能大致构建一个简化版的、从头到脚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常用手段:


当然了,这里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进行的概括,实际的决策过程要比这个复杂的多。

对医生和患者来说,要不要拍片子,很多时候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问题。进行检查就像「付出一定的代价,缩小一定的风险」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检查的必要性有更多地了解,与医生沟通的时候也不会完全听得云里雾里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合作专家:周柏林 泌尿外科 三甲医院

本文审核专家:张俊海 医学影像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策划:Deanna | 监制:Feidi

插图:站酷海洛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相关文章

cover
影像学检查是医生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 X 线、超声、CT 、核磁等等。不少患者会有疑问,这么多检查方式,为什么我需要做这种?为什么同样是中风,医生让病友做核磁,却让我做 CT?是不是越贵的检查看得越清楚?正因为很多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所以我在这里聊一聊,希望对你能有帮助。影像学检查怎么选?先来一个简略版本,不细讲道理,但求实用。1. 骨骼初筛用 X 线片,如诊断不明确可进一步用 CT;核磁可用
cover
在做癌症筛查的时候,很多人想要或者「被」做一种检查,叫做 PET-CT。PET-CT 到底是啥?有没有必要作为常规的癌症筛查手段?这篇文章和你详细聊聊。什么是 PET-CT?PET-CT,简单理解就是 PET+CT,是「PET」和「CT」两种影像技术的结合。 「PET」英文全称叫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翻译过来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它是利用正电子核素标
cover
作为一名神经科的主治医生,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总有不少人来咨询病情。神经科很多疾病的诊断都要看 CT 或者磁共振片子,所以我经常要跟别人讲「你把拍的片子,照下来发给我看看」但很多人,发给我的片子,都有各种各样的不清楚。今天就教大家一个方法,在家利用手机和电脑拍出高质量的 CT 片子图片,这样在网上问医生,也更方便了。第一步:打开电脑,在电脑桌面上点右键,创建一个空白word文档或者文本文档
cover
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开各种各样的检查。X 光拍片、CT、B 超、核磁,这些最常见的检查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选?丁香医生用一张图告诉你!最后跟大家谈谈辐射的问题。有些人害怕核磁(MRI)和 B 超有辐射,但其实担心是多余的。与 CT 和 X 光拍片不同, 核磁与 B 超在检查过程中没有用到 X 射线,不会发出电离辐射,因此这两种检查是相当安全的。如果没有不符合做检查的情况,即使是孕妇也不必担心。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