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无奈,我们一出生就在变老。
面部的皱纹,下滑的精力,频繁的疾病……
老去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更多地了解衰老,在未老之时提前准备,信心满满地迎接老去。
以下,是关于衰老,5 个越早知道越好的真相。
衰老并不是一段人生持续下滑,无法控制的糟糕旅程,有些真相可能和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了解这些,为以后成为茁壮的老爷爷,老奶奶准备吧!
01 扎心的真相:变老是瞬间发生的
第一个转折点可能是 34 岁。
据《自然·医学》最新研究结果,人类血液中蛋白质的水平变化和身体机能的衰老息息相关。其中三个年龄点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最为显著:34 岁、60 岁和 78 岁。
也就是说,最早在 34 岁,从皮肤到骨骼、从头发到肌肉……你的身体也许已经经历了一轮显著的衰老,就像是一辆开过了十万公里的老车,难以避免地走向机能的退化,进入需要频繁保养的阶段。
注:图片代表的是在对应的年龄里有多少种血浆蛋白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34、60 和 78 岁时我们的血浆蛋白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种类达到了一个区间峰值。
图片来源:文献[1]
02 有些疾病,会越老越轻
变老和生病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太多,这次我们说点积极的。
有些困扰已久的症状会在变老中慢慢消失。
比如,偏头痛。
研究发现,从 50~60 岁开始,偏头痛的发病率就会逐渐降低,70 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 10% 的女性和 5% 的男性仍然报告有偏头痛。
病嘛,有来也有走的。积极锻炼,平衡饮食,我们可以努力让健康的状态久一点,更久一点。
03 就算 70 岁,你的大脑还在进步
35 岁被辞退,40 岁高管找不到工作……年龄歧视来的越来越早,仿佛人只要跨过某个年龄,就会变得心智倒退,再也无法在职场中进取。
从生理看,根本不是这样。
人脑是越用越灵活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指出,大脑是随着运作而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也会增加。
图片来源:网络
西雅图纵向研究(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也证明了这点。这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一项:所有的志愿者每过 7 年都会接受一次测试。研究从 1956 年开始追踪 6,000 人的心智能力。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志愿者们出现了反应变慢的情况。但他们在四五十岁时候的词汇、空间、方向、言语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都要好于二十来岁。
可以这么说,人到中年绝不意味着脑力的衰退,反倒是渐入佳境的巅峰时期。
到了 60 岁后,年纪大也并不意味着忘性大、不能再学习新东西。
心理学顶级杂志《心理科学》上就有一份研究发现,在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方面,人在 20 岁左右达到巅峰,后续进入缓慢的下降,但直到 70 岁之前,下降都较为平缓。而在语言、社交等方面,一直到 60 岁之前,我们的表现都在持续上升。
各条折线代表不同年龄段人们在各项任务上的表现。黑色:语言能力;红色:数字记忆;蓝色:图片记忆;绿色:灵活性和反应力;紫色:表情识别能力
图片来源:文献[7]
哪怕是 70 岁,我们的某些认知能力居然还在上涨。
今年 8 月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的研究论文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会随着变老而下降,但他们发现,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中的关键因素还在随年龄变得更好。
那为什么我们总把年老和记忆差联系在一起呢?
这可能和刻板印象下,老年人被打压的信心有关。
一项北卡罗纳大学的研究发现,60 岁以上的人常常低估自己的记忆能力,从而养成了回避记忆的习惯,无法充分发挥大脑的能力。
缺乏信心可能会成为一种自证预言——因为缺乏使用,记忆能力就逐渐衰退了。
学习新技能,什么时候都不晚。不要向社会的刻板印象屈服。
04 交朋友比养儿防老,更幸福
有什么可以让老年生活变得更好一些呢?社交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很多研究都发现,孤独感会显著损害老年人的幸福感,还和老年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一项荟萃研究分析了 286 项过往关于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社交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结论:相比于子女,与朋友交流更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想来也是。谁想和比自己小二三十岁的人谈天说地呢~
转给你的好朋友,以后一起养老院蹦迪吧!
图片来源:GIPHY
05 变老后,你会更快乐
这是著名的 U 形曲线。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童年和老年。
图片来源:网络
一份研究调查了超过 34 万人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会有更少的压力、担忧和愤怒,老年的生活幸福感也会相比于中年出现上升。
环顾四周,退休的生活似乎确实很愉快。累计了人生的经验与财富,收获了一路的爱与被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追求自我……
真的是「你的福气在后头呢」!
这样看下来,变老或许也没那么糟糕。真正糟糕的是那些有关年龄歧视的看法。
我们对衰老的评价,一直太负面了。
50 岁,40 岁,35 岁……总有人说我们太老了,不能再做某个职业,而没人关心我们是谁,能做什么。
皱纹是丑的,白发是悲伤的,老人是虚弱的……总有人把老去和负面画上等号,而忘记了其实所有人终将老去。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变老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种难得的生命体验,把全世界所有的人类联系起来,是自然的,也是强大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变老,而是为此做好准备,尽可能延长生命的健康周期。看待具体的问题,迎接具体的挑战。
更何况,如果你相信衰老这件事没什么不好的,说不定可以老得更慢哦~
JAMA 子刊一份持续 10 年的研究发现,积极地面对衰老可以减小压力对心血管的伤害,增强自我效能感,并促进人们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积极的改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衰老带来的身体机能的退化。
转给你的朋友们!以后一起,做养老院里最酷炫的老奶奶,老爷爷!
图片来源:GIPHY
本文合作专家:郑威威 浙江大学心理学
本文审核专家:张量智 成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
策划:jiu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Lehallier, B., Gate, D., Schaum, N., Nanasi, T., Lee, S. E., Yousef, H., Moran Losada, P., Berdnik, D., Keller, A., Verghese, J., Sathyan, S., Franceschi, C., Milman, S., Barzilai, N., & Wyss-Coray, T. (2019). 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 Nature Medicine, 25(12), 1843-1850.
[2]Campisi, J., Kapahi, P., Lithgow, G. J., Melov, S., Newman, J. C., & Verdin, E. (2019). From discoveries in ageing research to therapeutics for healthy ageing. Nature , 571(7764), 183-192.
[4]Haan, J., Hollander, J., & Ferrari, M. (2007). Migraine in the elderly: A review. Cephalalgia, 27(2), 97-106.
[5]Li, S., Raychaudhuri, S., Lee, S. A., Brockmann, M. M., Wang, J., Kusick, G., ... & Watanabe, S. (2021). Asynchronous release sites align with NMDA receptors in mouse hippocampal synaps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 1-13.
[6]https://sls.psychiatry.uw.edu/
[7]Hartshorne, Joshua K. Joshua K., & Germine, Laura T. Laura T. (2015). When does cognitive functioning peak? the asynchronous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 cognitive abilities across the lifespa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4), 433-443.
[8]Li, S., Raychaudhuri, S., Lee, S. A., Brockmann, M. M., Wang, J., Kusick, G., Prater, C., Syed, S., Falahati, H., Ramos, R., Bartol, T. M., Hosy, E., & Watanabe, S. (2021). Asynchronous release sites align with NMDA receptors in mouse hippocampal synaps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 677-677.
[9]Touron, D. R. (2015). Memory avoidance by older adults: When “old dogs” won’t perform their “new trick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3), 170-176.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1362244
[10]Ost-Mor, S., Palgi, Y., & Segel-Karpas, D. (2021). Exploring gaps in positive solitude perceptions: Older adults vs. gerontology professionals.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33(12), 1253-1263.
[11]Wenger, G., Dykstra, P. A., Melkas, T., & Knipscheer, K. (2007).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late-life parenthood: Community activity, close ties and support network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8(11), 1419-1456.
[12]Cacioppo, J. T., Hughes, M. E., Waite, L. J., Hawkley, L. C., & Thisted, R. A. (2006). Loneli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Psychology and Aging, 21(1), 140–151.
[13]Pinquart, M., & Sörensen, S. (2000). Influenc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al network, and compet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and Aging, 15(2), 187-224.
[14]Stone, A. A., Schwartz, J. E., Broderick, J. E., & Deaton, A. (2010). A snapshot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22), 9985-9990.
[15]Levy, B. R., Slade, M. D., Murphy, T. E., & Gill, T. M. (2012).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ve age stereotypes and recovery from disability in older persons. JAMA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8(19), 1972-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