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身体总是小病不断?可能是这些东西吃错了!

2022-11-19作者:丁香医生

你有没有过小毛病组队出现、身体总有说不出的难受的时候?

三天两头口腔溃疡,隔三差五牙龈肿痛,动不动就过敏、湿疹、荨麻疹,腰痛、背痛、肩膀痛?

你有没有觉得,身体状态不佳时,整个人会更 emo,更容易焦虑、抑郁?心脏往往也有点虚虚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研究发现,「小病不断、状态不佳」,可能跟身体发生炎症有关。不是肺炎、肠炎、胃炎这些比较严重的炎症,而是程度微弱到几乎难以觉察的——慢性低度炎症。

这种炎症一般不容易感觉到,体检也不提供检测,但长期存在,却可能带来更多健康风险:

  • 慢性炎症会对冠状动脉的内膜造成损伤,让这层膜像老房子的墙皮一样开裂。长期如此,血管内膜损伤和炎症会发生恶性循环,带来更高的冠心病风险
  • 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水平,高于非抑郁症患者。在试验中,当受试者暴露在高水平的炎症信号分子中时,也会出现抑郁症状。

已有研究还发现,慢性炎症与阿尔茨海默氏病、癌症、糖尿病、中风、关节炎、阳痿……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那么这类隐藏又有害,让你有苦说不出的慢性低度炎症,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其实是吃出来的。

错误的食物

如何让身体默默「发炎」?

有些食物,要是吃得太多,就会让你的身体不断处于「发炎」状态。它们又被称为——

促炎食物

从本质上说,炎症是免疫系统在工作。适度的炎症能帮人体抵御外来入侵、清除自身坏死组织,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受伤、受病原体感染的部位会发炎,带来红、肿、热、痛等,都是常见的一般急性炎症。

而「促炎食物」之所以能够促进炎症,主要是因为身体并不欢迎它们。

吃太多这些东西之后,人体更容易将其中的成分识别为入侵的异物,让免疫系统总是处在「戒严」状态,不断引发炎症。

根据目前多项研究的结论,以下这些食物你要是吃太多,可能就是在默默地让身体发炎:


2020 年 11 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经常食用抗炎食物的参与者相比,经常食用促炎食物的参与者患心脏病的风险高出 46%,患中风的风险高出 28%。

所以,要缓解炎症带来的健康困扰,首先是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少吃各类高油高糖、超加工、低纤维的「促炎食品」。

而与「促炎饮食」相对的,还有另一个概念——「抗炎饮食」。有些膳食成分能够帮助人体对抗炎症,把吃出来的这些小毛病吃回去。

吃出来的炎症

可以这样吃回去

可能你在社交媒体上已经见过「抗炎饮食」这个概念。

不过,那些类似让你每天用大蒜榨汁、用芹菜当主餐的指南,都是骗人的。

「抗炎饮食」并不是一两种超级食物,而是基于营养成分合理搭配的一整套膳食搭配结构。

真正的抗炎饮食,需要在保持均衡膳食的前提下,多选每大类食物中「能够抗炎的食物」:


蔬菜、新鲜水果

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及许多植物特有的营养成分能参与炎症调节,预防慢病。

蔓越莓、葡萄、石榴、草莓和深色蔬菜的效应尤其为显著。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如全谷物、薯类、豆类

粗粮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植物甾醇、酚类等物质,能改善肠道微生物,调节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制病原体。



富含酚和酮类的食物   

如绿茶、大豆和豆制品

绿茶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性能,至少饮用三个月,就能观察到明显的抗炎、抑制肥胖作用。

豆类,尤其是大豆,含有的异黄酮成分则对女性尤其有益。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如深海鱼、优质植物油、坚果

ω-3 和 ω-6 不饱和脂肪酸

能帮身体抗炎。

这一类抗炎食物中,研究较多的还包括扁桃仁、奇亚籽、亚麻籽、开心果、海藻油、亚麻籽油和葡萄籽油。


多种香料   

如姜黄、生姜、肉桂、大蒜

这是真的!许多香料具有抗炎作用,尤其是咖喱的第一大调料——姜黄。而且香料能在减盐的同时,使味觉更丰富。


纯酸奶

酸奶里的益生菌确有一部分能抵达肠道,帮助肠道建立更好的抗炎屏障,也能补充钙和蛋白质。另外脱脂奶也有一定抗炎作用。

上述食物是综合了三千多项研究,筛选出来的。

营养师沈夏冰根据相关研究,绘制了一张「抗炎饮食餐盘」:

图片来源:沈夏冰

「抗炎饮食」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宝塔」比较接近。

国际上推荐的健康膳食模式,比如地中海饮食、弹性素食、得舒饮食( DASH 饮食,也叫做抗高血压饮食)等等,也都属于抗炎性很好的膳食结构。

只要好好吃饭、健康饮食,你就有更大的几率,远离吃出来的那些小病。


本文审核专家:沈夏冰 国家注册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策划:ZYing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Calder P C, Ahluwalia N, Brouns F, et al. Dietary factors and low-grade inflammation in relation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1, 106(S3): S1-S78.

[2]Danesh J, Whincup P, Walker M, et al. Low grade 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ospective study and updated meta-analyses[J]. Bmj, 2000, 321(7255): 199-204.

[3]Minihane A M, Vinoy S, Russell W R, et al. Low-grade inflammation, diet composition and health: current research evidence and its transl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015, 114(7): 999-1012.

[4]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U.S. .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19): 2181–2193.

[5]Ideal Dietary Patterns and Foods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eware of Their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19): 2194–2196.

[6]张伟, 马骁, 程浩, 等. 高糖饮食与炎症性疾病研究进展[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3(3): 538-542. doi: 10.12182/2022056010

[7]Barbaresko J, Koch M, Schulze M B, et al. Dietary pattern analysis and biomarkers of low-grade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Nutrition reviews, 2013, 71(8): 511-527.

[8]Della Corte K W, Perrar I, Penczynski K J, et al. Effect of dietary sugar intake on biomarkers of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J]. Nutrients, 2018, 10(5): 606.

[9]Hébert J R, Shivappa N, Wirth M D, et al. Perspective: the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lessons learned, improvements mad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9, 10(2): 185-195.

[10]Shivappa N, Steck S E, Hurley T G, et al.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a literature-derived, population-base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J].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4, 17(8): 1689-1696.

[11]Samraj A N, Pearce O M T, Läubli H, et al. A red meat-derived glycan promotes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2): 542-547.

[12]Luvian-Morales J, Varela-Castillo F O, Flores-Cisneros L, et al. Functional foods modulating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sm in chronic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22, 62(16): 4371-4392.

相关文章

cover
上天赐予了我们青春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青春痘。青春期的痘痘,就像做不完的数学题,不仅做不完,还做不来。回想当初,脸颊总会时不时冒出个红肿型的痘痘,上学那会除了抱怨功课,就是抱怨难治的痘痘。长辈们总是安慰,过了青春期痘痘就自然好了,现在先好好学习,等你上了大学毕了业,痘痘就会没有了。于是,一头扎进学习的知识海洋,青春期很快过去了,毕业工作后…… 更悲催的发生了,青春不在,青春痘还在。有些时候,好不容
cover
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脂溢性皮炎一被提及,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太容易反复发作,脂皮小伙伴的日常大多是:昨天脸还好好的,今早起来就发红发烫!鼻翼常年泛红,整个人看起来好邋遢!好好一个帅小伙,谁想要一抓就是满头的「头皮屑」呀!得了脂溢性皮炎后,就好像黏上了一贴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持续折磨你,十分考验心态。但平时想要控制好它,并不是难于登天,下面来自皮肤科医生的 3 个建议,照着做,让你大大减少脂溢性皮炎
cover
大部分祛痘的过程中只考虑祛痘的方式方法,而这篇文章从祛痘的注意问题这个方面,也就是如何正确的祛痘来帮助广大痘友进行护肤,祛痘。建议了如何正确选择化妆品,如何从不同类型的痘痘选择化妆品,改善生活习惯,结合毛倩敏的实验研究,化妆品专业何聪芬教授与皮肤科医生马琳的一些资料,进行了一些解析。痘痘的产生多为大学生人群,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为 「青春痘」。它多
cover
玫瑰痤疮,非常讨厌的一种皮肤疾病,虽然通常不影响身体健康,但由于反复出现潮红发烫,以及丘疹脓疱,甚至鼻赘形成,非常形象美观,进而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由于疾病容易反复,易激惹,治疗难度大,很多人给玫瑰痤疮起了个名字,叫做 「不死的癌症」。玫瑰痤疮,到底怎么形成的,具体的机制我们不是很清楚,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正孜孜不倦的探索着,目前认为其促发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异常、对皮肤微生物的炎症反应、紫外线损伤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