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年龄越来越大,各种慢性病也开始出现威胁健康,例如——高血压。
控制血压正常,就是在救命[1]。血压升高,虽然很多时候没有症状,但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都变得更大了。
但很多父母的血压控制并不好,要么很高、要么波动很大。
除了没有规律服药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爸妈还是保持自己原来的习惯,该吃吃该喝喝,不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背后可能有 2 个想法:
其实,调整生活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它对血压的影响,被严重忽视了。
高血压患者遵医嘱规律用药,是控制血压的关键。
临床中常见的一些降压药物, 服药后能显著降血压。合理的选择和组合,能够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
但吃药并不是全部,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很重要。
糟糕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酒、吸烟、高盐饮食……会持续加重血管、血压的恶化;而好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还可以保证血压的平稳。
想要真正让血压更平稳,降低各种严重疾病风险,那就要在规律用药的基础上,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
改变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治疗方案」,它的控制效果是明确的。
例如美国发布的高血压防控指南,就给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调整对血压的影响[3]。
因为效果明显,目前主流医学界推荐,轻中度、早期的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调整是最先考虑的治疗手段,当生活方式调整没有能很好控制血压时,再开始服用降压药。
即便爸妈已经在服用降压药,生活方式调整也是药物非常好的补充,能促进降压药的疗效,帮助控血压,减少药物用量。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如果要变成「清水煮菜」,那爸妈可坚持不下去。
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这里提到的生活方式调整,并不是全部否定自己之前的生活习惯,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只要做了一些很小的改变开始,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1. 少吃钠(盐),降低血压 2~8 mmHg
吃盐越多,血压越高。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 2 克,收缩压和舒张压会分别增高 2.0mmHg 和 1.2mmH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5 克,而实际调研发现,每人每天食盐的平均摄入量为 10.5 克,是目标的 2 倍还多。
控盐,需要立即开始行动。
但控盐并不是把饭菜做的寡淡无味,也不是从明天前就直接不吃盐了。而是通过一些小技巧、小习惯,一点点减少钠的摄入,这样不仅有效,还能享受美食。
我们的味觉是会改变的,一点一点坚持控盐之后会发现,口味慢慢就清淡下来了,也会更喜欢更能感受到食材本身的风味。
2. 吃钾,辅助降低血压 2~5 mmHg
钾食物能够促进钠的排出,让血压升得慢些、升得少些。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没有某一种食物吃了能直接降低血压(如果有,那就是药了),但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对于控制血压很有帮助。
钾在哪里呢?除了使用低钠高钾盐外,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杂粮豆类,非常重要。
3. 只要坚持运动,就能显著降血压
爸妈因为身体原因,可能无法进行太剧烈的运动。
好消息是,只要运动,即使是低强度的运动,就能显著降低血压。如果能进行规律的运动,血压降低的效果更是显著的。
数据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 11 和 8 mmHg。
可以先从下面的运动开始,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变成每天 30 分钟,每周至少 5 天。
如果饮食和运动都做得不错,还可能有一个意外惊喜——减重!
减重也能明显降血压,体重每减少 1 公斤,血压降低 1mmHg。
总之,高血压是一种慢病,某种程度上,过去的每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把血压再往上拉一点。
想要控制血压,改变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以上这些建议,并不是要一次全完成,也不是要把所有坏习惯立刻全改掉。而是先从一两个开始,一点一点养成好习惯,一点一点增加难度。
好的习惯越来越多,改变自然就会发生,也不会那么痛苦。
希望更多人把这篇内容转发给爸妈,和爸妈一起制定适合自己家的方案,督促他们行动起来。
本文合作专家:王飞宇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KellyWeaver 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策划:小乙 | 监制:Feidi、王姐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2]Roush GC, Ernst ME, Kostis JB, Tandon S, Sica DA. Head-to-head comparisons of hydrochlorothiazide with indapamide and chlorthalidone: antihypertensive and metabolic effects. Hypertension. 2015 May;65(5):1041-6.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4.05021. Epub 2015 Mar 2. PMID: 25733245.
[3]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