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吃完饭小肚子鼓鼓的,总有种怀胎 3 月的既视感。
这是胖吗?还是吃多了。朋友,或许你可以了解下胀气。
它总是在下午或晚上出现,一点点变大的小肚子,仿佛莫名出现的一股洪荒之气,上不来也下不去,在肚子里咕噜来咕噜去。
有时候噗噗噗排个气就好了,最怕的是憋在那,胀得难受,胀得心慌,严重时还会一阵一阵扯着疼。
胀气的苦,只有经历过的才懂。被裤腰卡住的每一个下午,都在忍受坐立不安的煎熬。
那好好的肚子怎么会胀气呢?到底是吃错了东西,还是肠胃有问题?
别急,今天丁香医生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胀气这事。
胀气胀气,咱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这些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消化系统,抽象地讲就是个两边有封口的气球(口腔 & 肛门),里面时刻有气体在游走。
每天,我们都在进行「打气」和「放气」的游戏,大概会有 1000 毫升的气体在「气球」里进进出出。
早晨起床空腹时,肠胃中的气体通常在 100~200 毫升左右,也就是 1~2 个拳头大小。
只能买到一个口的气球
大家意会一下,能看懂就行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在接下里的一天中,我们每吃一口东西,每咽一下口水,空气都会伴随着被送进胃里。
别小看了咽这个动作,它可是导致胀气的大头,一顿饭就可以增加 65% 的气体。
如果吃的是含气食物(例如汽水),或者不断重复吞咽(例如嚼口香糖,就是纯纯地咽空气),那今天的打气量就会格外足。
除了主动吃下去的空气,肠道里还有个产气小工厂。我们吃下的食物配上肠道内的菌群,会慢慢发酵出不少气体来。
不同的食物,不同的肠道菌群,也会影响打气的效率和体积。
比如番薯、大豆,是熟知的产气高手,曾让很多人化身噗噗💨战士;还有牛奶,对于缺乏乳糖酶的人,其中的乳糖会变成细菌的美餐,产生大量气体副产物 💨💨。
总之,在空气和菌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肚子就胀胀……月长起来了。
当然啦,有进就有出。
从早上起床开始,我们也在不断地给肠胃放气。例如打嗝、放屁就是主要的排气方式,还有少量气体会进入血液或通过呼吸排出。
可惜,在白天,排气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进气的速度。而且可怜的打工人,在白天也很难尽情的排气。不断积攒的气体只能在身体里默默等候,或者在肠胃的蠕动下,窜过来跑过去……
直到晚上进入梦乡后,身体慢慢放松下来,被困住的气体才会一点一点溜出去:
科学家真的做了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发生「胀气」,早晨和晚上相比,身体里的气体都会明显增多,通常在第二天的早晨就会恢复。其中也发现肠易激(IBS)的人腹胀的确更显著。
图片来源:文献
这就是为什么胀气总发生在下午或晚上。事实上,无论你的肠胃功能如何,白天的肚子就是会慢慢鼓起来的,毕竟是「真 · 攒了一肚子气」。
那为什么有人特别容易胀呢?
专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因为胀气难受而就诊的病人中,真正气多到腹围增加的其实是少数。
那是因为啥呢?
肠胃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其中有很多神经,感受到气体过多后向大脑传递「我好胀」的信号,提醒大脑做点什么。
肚子里的气体过多,当然会传递信号,但更常见的情况是:神经太敏感了。
在胀气的敏感度这事儿上,人与人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
这就是为啥,明明吃一样的饭,有些人胀气的不行,有些人却一点事也没有。
生活里有一些小习惯会增加这种敏感度,比如穿了高跟鞋,或者比较紧的裤子,会增加腹壁肌肉张力,这种紧张感传递给大脑就变成了「胀胀胀啊!」
但无论是因为气多还是敏感,难受都是真实的,咋办呢?
我们可以从「少打气」「多排气」「降敏感」三个方向来发力。
1. 少打气:排查你的食物
专家们目前几乎找全了容易让胀气星人腹胀的食物,统称为「高 fodmap 食物」。
种类实在太多,我们整理了一个表,可以后台回复关键词「胀气」获取完整版。
特别强调下 3 类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食物:
注意,并不是说这些食物不能吃了,而是要找到自己敏感的种类和平衡的量。
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反应都不太一样,胀气星人尤其能察觉出食物和自己身体之间的那种微妙变化。这时候,身体反应就是最敏锐的指南针。
另外,口香糖、汽水,也是很厉害的打气食物哦。
2. 多排气:做做排气动作
已经胀气的话,排查食物就来不及了,先排排气吧。建议找个没人的地方,试一试(本质是挤压腹部,帮助气体在肠道里推进,直到出口)
如图,抓住脚丫轻轻下压,除了噗噗噗的爽快,还能重温婴儿时光。
如果在办公室不方便,也可以试试下面这个动作:
3. 降敏感:找医生帮帮忙
目前有一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内脏的敏感程度,比如一些神经调节剂、平滑肌抗痉挛药等。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世界从此就了少一个被胀气折磨的人。(还有别嫌弃自己一吃饭就有小肚子啦,那都是正常的。
提醒:
如果持续性的腹胀,并伴随以下报警症状,那么赶紧去医院:
便血、粪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年龄>40岁的人,建议做结肠镜检查来明确腹胀的原因。
本文合作专家 陈辉 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本文审核专家 魏玮 消化内科医生
策划制作
策划:Murphy | 监制:Feidi
拍摄:翁翁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MAXTON D G, MARTIN D F, WHORWELL P J, et al.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xploration of possible mechanisms [J]. Gut, 1991, 32(6): 662-4.
[2]LEWIS M J, REILLY B, HOUGHTON L A, et al. Ambulatory abdominal inductance plethysmography: towards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Gut, 2001, 48(2): 216-20.
[3]AGRAWAL A, HOUGHTON L A, LEA R, et al. Bloating and disten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role of visceral sensation [J].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4(7): 1882-9.
[4]MEARIN F, LACY B E, CHANG L, et al. Bowel Disorders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5]LACY B E, CANGEMI D, VAZQUEZ-ROQUE M. Management of Chronic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Bloating [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 19(2): 219-31 e1.
[6]PIMENTEL M, SAAD R J, LONG M D,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J]. Am J Gastroenterol, 2020, 115(2): 1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