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人生第一双溜冰鞋的第一天,我就华丽地把自己的两个膝盖都摔开了花。
清理伤口的时候我咬紧牙关,一声都没有嚎,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焦虑的妈妈列出了一张忌口清单,却叫我傻了眼。在这张清单上,除了鸡蛋、牛奶和鱼虾之流,赫然在列第一位的,就是酱油。可是我最喜欢吃酱油!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吃酱油?!
我妈说:「因为伤口会变黑啊。你看酱油那么黑!你啊!就是因为太喜欢吃酱油,所以一直都不白净,皮肤总是黝黑黝黑的!一点都不漂亮,不像个女孩子!……」
我不敢再辩,服了。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皮肤科医生。多年以后的今天,回头看看这件事情,才发现:
妈!我被你坑了呀!
在我们的皮肤里,有一群叫「黑素细胞」的小家伙,它们每天孜孜不倦地用「酪氨酸」这样一种人体内的氨基酸作为原料,经过「酪氨酸酶」的催化,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黑素」。
而「黑素」,就是我们皮肤颜色的主要决定因素。它的多或少,受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和紫外线照射等等因素的影响。
酱油里的确含有酪氨酸,不过,它并不是唯一一个含有酪氨酸的食物,甚至都不是食物中富含酪氨酸的佼佼者。
不同制作工艺、种类、厂牌的酱油,酪氨酸的成分会稍有出入,但通常不见得比白白净净的牛奶、豆浆更高,更远远比不上素称有美白功效的薏米。可见食物中酪氨酸含量的多少,其实对肤色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实际上,原料的充足显然不等于成品的高产,就算我吃下去大量酪氨酸,我体内的黑素生产流水线不加班,也不见得会形成更多的黑素。
那么也许有人产生了新的疑虑:酱油里会不会含有促进合成黑素的催化剂呢?
其实,黑素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就是酪氨酸酶,它不能耐受强酸,无论酱油里是否含有酪氨酸酶,都会在进入胃的时候,就被胃酸灭活,失去了能催化化学反应的生物活性。
因此,酱油里其实即不特别富含黑素的原料,也无法促进黑素的合成。吃酱油,根本不会使我们变黑。
传统医学有种说法,说有些食物是「发」的,会使人皮肤像发面馒头一样「发」起来,肿得高高的隆起于皮表。这种说法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渐渐演变成了:倘若有伤口的人吃了「发」物,就会留下隆起的难看的疤痕,因此必须忌口。鸡蛋、牛奶和鱼虾正是其中的代表性食品。
实际上,「发」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这很可能是古人对于荨麻疹的一种经验性判断。因为荨麻疹的典型皮损,就是隆起于皮肤表面、伴随剧烈瘙痒的片状风团,而荨麻疹最常见的病因,就是不能充分消化高蛋白食品而导致的过敏,鸡蛋、牛奶和鱼虾都是高蛋白食品,不能耐受的人群食用后可能诱发或加剧风团。但这跟隆起的疤痕是机理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通常来说,皮肤受伤后的修复是由真皮层发出的,只要损伤局限于表皮而不达到真皮层,就不会形成瘢痕。但同样是伤及真皮,有的人受伤后仅仅留下细细的一条线,有的人则会留下粗大、隆起、暗红色的疤痕。
这并非因为伤口愈合期间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体质,医学上称之为「瘢痕体质」。
没有瘢痕体质的人,即使大吃鸡蛋牛奶,伤愈后同样只会留下一条细线;有瘢痕体质的人,即使不吃鸡蛋牛奶等物,只要伤口深达真皮层,同样会留下难看的隆起的瘢痕。对后者来说,与其费时间琢磨怎么忌口,不如小心避免受伤来得实在。
当皮肤存在炎症时,为了抵御外界一些诸如细菌之类的微生物的入侵,我们的身体会在局部释放一些炎症介质,以激活局部的免疫应答。这些炎症介质会对黑素细胞造成刺激,可以导致局部的色素沉着,也就是黑印子。
因此,即使我们完全不吃酱油,假如伤口愈合很慢,炎症刺激存在的时间长,还是有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使得局部的皮肤颜色总是比周围的正常皮肤颜色更深一些。
由于黑素也是会随着皮肤表面细胞的新陈代谢而代谢掉的,这种色素沉着通常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退。只是这个过程会很慢很慢,有时甚至长达数年。
假如嫌黑素代谢太慢,就更不应该胡乱忌口了!在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中,维生素 C 可以促进黑素的代谢,维生素 E 可以减少黑素的形成,烟酸可以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而防止被晒黑……这些元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的食物里,只有全面均衡饮食,才能把这些好东西都据为己用。
曾经有一个用吃来弥补摔跤带来的心灵伤害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抓住,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说:
「妈,我要吃酱油卤蛋!」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