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目前输血安全性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高,通过输血被传染上疾病的情况极为少见。捐献的血液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筛查与跟踪,因此正规的输血用血都是比较安全的。但是非正规的输血很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输血后有一定比例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与免疫相关的输血反应、非免疫相关的输血反应以及感染。
绝大多数的输血反应是由于血型误配所致。然而这类情况并不多见,并且目前许多有效措施可以预防该错误的发生。
症状较轻者可有瘙痒、荨麻疹、哮喘、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免疫相关的输血反应包括: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顾名思义,此类发热症状发生的同时,红细胞本身并未发生溶血反应,因此在血型配对正确的情况下仍会发生。输血次数越多,发生概率越高,因此多次输血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此类发热反应以及其它一些免疫反应。
这类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输入血液的某些成份误认为是有害的入侵者,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发起了攻击保卫战,从而导致了机体的一系列发热反应。输血前的筛选可以减少该反应发生的概率。
这类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输入血液的某些成份误认为是有害的入侵者,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发起了攻击保卫战,从而导致了机体的一系列发热反应。输血前的筛选可以减少该反应发生的概率。
2)溶血反应
尽管这类反应发生概率较低,但却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类反应的发生通常是因为 ABO 血型或 Rh 血型不匹配,导致机体直接攻击供体的红细胞,严重者可有性命之虞。
对供体血小板发生的免疫反应将破坏输入的血小板。对于这类病人,很难找到不引起输血反应的供血。
在一些极少数的情况下,输血诱发的免疫反应可能造成了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患者多有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造成这种反应的原因包括:
1)体液容量过多
体液容量过多主要是由于输入血容量过量所致,尤其对特殊的未失血的患者输血更容易发生。
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增加尿量(如使用利尿剂),从而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份以减少血容量。
2)反复多次输血
反复多次输血可能导致铁过载,又称为获得性血色成着病。体内含铁过多会影响多脏器如心、肝脏、胰腺等,因此需要同时辅以药物祛铁治疗。
由于目前对于血液采集、监测、储存、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正规用血传播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等概率明显降低。
血液有受细菌及寄生虫污染的风险。细菌污染可能发生在采血及后期储存过程中。有些供血可能本身就有寄生虫感染。这些受污染的血液可能造成受血者的全身感染。但发生概率总体较低。
由于目前采血及储血的规范化,血液的细菌污染总体发生率较低。相比之下血小板更容易受细菌污染。与绝大部分血制品不同,血小板需要常温保存,因此一旦发生细菌污染,细菌可以在常温下繁殖并造成受血者感染。
责编:张青
本文已通过丁香医生审稿专家委员会的同行评议。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