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化妆品浓度高是不是水平也高?

2021-04-12作者:拓江

 原料桶品牌我本人是看不上的,化妆品不是单方药品,讲究的主要是配方和使用感受,单方高浓度真的很偷懒;但我很理解原料浓度高低的宣传,也为了突出功效的努力,整体倒是推高了化妆品实际功效的检测水平,也不是坏事情。今天讲讲化妆品成分浓度的事情。


为什么要讲浓度?

主要还是“药妆”(Cosmeceuticals)这一概念,以往大部分化妆品没什么实际效果,也就是白一点、香一点、润一点,但消费者又逐渐对功效有很多期待和要求,毕竟钱也不想白花,所以厂家也就更努力了一些,想想是不是要在化妆品的基础上加点儿药用的功能?这个趋势我很喜欢,企业研发经费越多,产品才越可靠,不是什么小破厂买点原料搅一搅狂吹嘘,然后还怪什么外界风水草动自己就破产,难道不该破产啊?世界不需要更多的破烂。

真的药妆产品应该有哪些内涵?

1.产品具有药物活性,可用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皮肤。

2.产品应具有改善轻微的皮肤疾病的益处:1) 皮肤变亮或脱色;2) 防晒;3)保湿;4) 抗皱/抗老化;5)疤痕减少;6)抗氧化;7)头发加强;8)与特定疾病相关,例如痤疮、红斑狼疮、黑色素瘤等。

3.该产品具有极低的风险。

原料桶品牌突出了活性成分,但最终还是落实到效果上说话,维生素片做得再仿真,也比不过一个苹果好吃。


什么是成分?

突出成分也没错,以前化妆品厂家讲故事“忽悠忽悠”也能卖货,现在很少看见广告里还在讲传奇故事,多是成分一个个拉出来遛一遛的广告页,科技感十足,以为在看学术论文。

我们知道很多化妆品牌子本身就是成分:潘婷的名字是泛醇,适乐肤的名字是神经酰胺,Aveeno是燕麦,曼秀雷敦是薄荷醇和石腊油,佰草集是草……

按照国家化妆品成分标示方法规定,成分的排序是按照含量多少,由高到低排序。浓度越高,排序越靠前。含量1%以下的成分可以自由排序。很多人用1%讲花花,实际还是功效说话,1%也不是华丽的分割线。

这里列举几个常见热门成分(其他新奇的原料一般都是原料生产厂商自己推荐给化妆品公司的浓度),成分表也只是告诉我们添加了什么名称的化学物质,但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原料来源,而落实到组方里面,协同/干扰效果,也不见得,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搭配,属于商家的核心机密,其他的人很难通过成分表判断出来。化妆品是个软科学的区域,体验感大于科学感,也容易被商家牵着鼻子走。

成分浓度更高对皮肤不一定更好,像烟酰胺、A醇、维C及衍生物、果酸、水杨酸这些功效性成分,添加浓度越高刺激性更大,另外,更高的浓度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效果,它和配方、剂型的关系也非常大。


烟酰胺

烟酰胺的浓度文献里抗炎作用一般2%(如治疗痤疮、特应性皮炎),抑制黑色素一般4%(如治疗黄褐斑)。市面上5%烟酰胺就差不多了,而且烟酰胺抑制黑色素转移的过程是可逆的,长期使用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浓度太高容易有灼烧感、瘙痒和红斑。不过总体烟酰胺很安全,现在也流行口服,顺便提一句口服烟酰胺过量可能会引发帕金森、糖尿病、肝毒性等,不过有研究口服每天3克5年也没发现什么不良反应。

浓度给够了以后,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吸收,基质配方也有影响。

上图可以看出不同配方的基质里,烟酰胺的渗透性是不同的,丙二醇 和t-丁基醇的配方里涂抹烟酰胺2.5小时时吸收率最高。

还有烟酰胺的稳定性,上图的研究说在 32 ± 0.5 °C 和 50 ± 2%湿度下,24 小时内甘油保存的稳定性最好。


透明质酸钠

皮肤屏障的特性是不允许被动渗透亲水大分子物质,透明质酸正常状态下就是一种亲水的大分子物质,因此缺乏渗透到皮肤深层的能力,当局部外用透明质酸时,它仅停留在角质层发挥保湿等功能。透明质酸的渗透性与其分子大小有关。高分子量 (大于600 kDa) 渗透性非常有限,主要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薄的保护水化层。

透明质酸吸湿性很好,具有结合1000倍自身重量的水分的能力。通常添加到0.1%就有效果,只注重浓度而不是分子量,只会浪费掉。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 kDa)在表皮水化能力,高于中等分子(100 kDa)和大分子(1 MDa)透明质酸。水化效应对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才是剂量依赖性的,也就是浓度高一些,保湿效果会更好,中高分子透明质酸加再多也不提高保湿效果。

不过大分子的透明质酸也不是完全没用,在化妆品配方中可以增加配方的粘度,并且降低其他成分在皮肤表面上的扩散率,最终导致渗透延迟,有些刺激成分(比如烟酰胺、视黄醇、果酸、水杨酸等)可以降低刺激程度,同时还有点缓释效果。

更总要的是化妆品配方的先进程度,虽然现在市场上透明质酸的原材料提供微米化的粉末 (50KDa),看起来是很小,但当这些干燥的分子加入乳霜基质时,会即刻吸收水分,发生聚集形成粗大的透明质酸复合物,再次变成大分子的透明质酸。

所以仅仅追求浓度或者分子量大小,都是浪费原材料,如何配比合适大小分子的透明质酸和合适稳定保持透明质酸分子大小的乳霜基质,才是一个好的产品。


视黄醇

视黄醇被氧化成视黄醛,然后转化为视黄酸,这是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形式。研究发现1%视黄醇可刺激胶原蛋白合成,经过12周和24周的治疗,细皱纹明显改善。直接用视黄醛也可以改善皱纹。通常化妆品不会添加这么高浓度,但1%可以供参考不要超过,副作用主要是红斑、瘙痒、剥皮、刺痛、灼烧、光敏感性,夜间使用。

视黄醇不稳定,浓度买稍微高一点的也说得过去,但尽量早点用完,厂家也不会告诉你开罐多久里面视黄醇就氧化没了,商标建议的开罐使用时间是不变质的时间,不是功效时间。视黄醇是我居家必备的,尤其眼霜也确实短期用不完,可以涂脖子和手肘。


维生素C

维生素C稳定性也很差,高浓度也可以买,氧化氧化也剩不了多少,美白的话20%是临界点,之后浓度再增加效果也不会有提升。在 10% 到 20% 的范围内就够了。

维生素C产品主要是维生素C的稳定技术,它本身亲水不稳定,直接维生素C泡腾片涂脸没有任何效果,只是浪费水。目前稳定措施有两个:抗坏血-6-棕榈(ascorbyl-6-palmitate)和磷酸镁 (maP),酯化以后的维生素C变成脂溶,才能有效起效果。


神经酰胺

神经酰胺是天然保湿因子,主要关注点还是配方,在皮肤细胞上,每个神经酰胺分子都要跟一个脂肪酸残留物结合,组成一个天然保湿因子的集合,比如有配方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3:1:1,模仿皮肤中自然状态还是很聪明的。

另外还有涂抹时间,严重干燥类的皮肤病,沐浴后不使用保湿剂会损害皮肤水化。保湿剂的定期局部应用是管理特应性皮炎的基石,应在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防止水蒸发,这种"浸泡和密封"方法有助于改进皮肤屏障的完整性,防止渗透细菌、刺激物和过敏原。


酸类

果酸类的,如β-羟基酸 (AHA)医生可以使用高浓度的,比如25%,自己操作还是不要了毁容了,一般浓度低于10%。

水杨酸类的国家有严格规定,洗发水最高3%,驻留类2%,三岁以下儿童勿用。

单方高浓度化妆品可以买,根据不同情况查漏补缺,但复配的常规面霜我认为应该是花钱的主要构成,配方先进性比较理智,化妆品的使用感受(容易涂抹、不粘腻、不搓泥、香味宜人)才是化妆品的主要目的,有点保湿、防晒、延缓皱纹、减轻痘痘的效果足矣。

实际我觉得目前“成分”宣称也到了穷途末路,消费者又不傻,广告宣传吓死人,涂了半年没感觉。没有技术支撑的产品,也只是“爆款”割韭菜,换了一个马甲又一个马甲,结果还是一样平庸和乏味。

有时候化妆品跟人生意义一样,不要不当真、也不要太当真了!

相关文章

cover
一、弄清敏感和过敏「敏感」主要是皮肤对所接触的环境或物质立即产生了不适感,如:刺、痒、热和痛等。通常敏感的症状只会局限在接触部位,移除敏感物质后,就能够消除这些不适感。「过敏」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机制,当外物入侵进入人体内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启动,去攻击这些外来异物,因此会产生如红、肿、热或痛等过敏症状。过敏比敏感程度更严重,还会扩散,例如:染发剂过敏,会从头皮一直扩散至脸部或颈部,严重者还会引起其
cover
你知道抗老抗的是啥吗?想要知道如何抗老,那就首先需要认识衰老的表现。皮肤衰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面色憔悴发黄和油腻粗糙松弛衰老的七大具体表现是,肤色暗沉,色斑,皱纹,松弛,毛孔粗大,黑眼圈,眼袋。针对这七大衰老表现,都有可以对应使用的护肤成分。(一)肤色暗沉左旋VC,VC衍生物,A醇以及其他酸类护肤品,烟酰胺,熊果苷,虾青素,氨甲环酸等,都可以帮助提升年轻的气色。(二)色斑普通的淡斑的可以参考使用上述
cover
对于医生群体,值班熬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要是再遇上一些夜间突发情况,可能整晚都没办法休息。很多医生同事值完夜班的第一句话便是,「我得赶紧回去躺下,敷个面膜给皮肤压压惊!」都说熬夜伤皮肤,老的快,既然无法避免,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尽量减少熬夜带来的伤害,延缓皮肤衰老进程?其实不难发现,即使随便走进一家医院,皮肤科的医生往往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皮肤状态,相较于其他科室的医生也显得「更年轻」,同样是医生,同样
cover
秋冬换季,又到了给宝宝囤面霜的时节。除了保湿效果好以外,丁香妈妈的后台也常收到留言,希望推荐一些适合敏感肌宝宝和湿疹宝宝的无防腐剂、无香精等「无添加」的宝宝面霜。图片来源:丁香妈妈后台留言其实,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和《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等要求,合理添加防腐剂等成分的面霜都是安全的。只不过宝宝皮肤屏障功能尚不完善,对面霜的成分更加敏感,以及患有湿疹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泛红、出小疙瘩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