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物质作用于皮肤角质产生剥脱效果,使用酸性物质来治疗痤疮、黄褐斑、皮肤光老化、角化性疾病、炎症后色素沉着、痤疮瘢痕等,是一种非常古老和有效的手段。普通消费者和患者也很熟悉这类产品,在我国,家用的化妆品中添加“酸”的浓度是有严格的限制要求的。其中,α-羟基酸的浓度不能大于6%,产品标签上应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水杨酸的浓度不能大于2.0%,产品标签上应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但跨境电商的产品不属于我国化妆品法规的管辖,所以也能在市面上看到很多浓度超过相应限制的产品。但只要符合原产国的商品标签规定也是合法的,不过需要提醒消费者和患者注意防范高浓度酸的风险。
刷酸的历史
刷酸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使用雪花石膏、动物油、盐、蜂蜜和酸奶混合物来护理皮肤。现代刷酸的历史也有将近两百年,1871年威廉·蒂尔伯里·福克斯(William Tilbury Fox,1836-1879,见图1)首次使用苯酚作为化学剥脱剂。此外,据说费迪南德·冯·希伯拉(Ferdinand von Hebra 1847-1902,见图3)在1874年描述了各种剥脱剂的性质,保罗·格森·乌纳(Paul Gerson Unna 1850-1929,见图2)在1882年添加了间苯二酚和三氯乙酸作为剥脱剂。1834年,化学家弗里德里卜·费迪南德·伦格(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1795-1867)首次发现了苯酚的皮肤剥脱特性。维也纳皮肤科医生希伯拉在1860年将苯酚描述为一种化学剥脱剂。希伯拉和他的同事莫里斯·卡波西(Moriz Kaposi,1837-1902)宣称其“carbolica洗剂”已经在伦敦使用了。自1869年以来,福克斯主要使用苯酚作为消毒剂,而不是化学剥脱剂。乌纳在1882年描述了水杨酸的化学剥脱特性,并在1899年对19世纪的化学剥脱进行了最全面的描述。乌纳还介绍了用水杨酸和苯酚制成的Gutta-percha膏。1900年左右,乌纳在德国以其含有间苯二酚的去皮膏而闻名。图4是历史悠久的剥脱膏广告,其中含有苯酚、水杨酸和焦油成分。
[1]
[1]
刷酸的用途
目前化学剥脱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①痤疮:用于轻、中度痤疮的辅助治疗、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②色素性疾病: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③瘢痕:轻度萎缩性或增生性痤疮瘢痕;④光老化:可改善细纹;⑤表皮增生性疾病:脂溢性角化病、毛周角化病等。
刷酸的风险
而很多美妆博主建议的自我居家刷高浓度的酸,就纯粹是高风险和无知行为了。目前刷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且价格合理,居家刷酸实在是没有必要,不仅过程繁琐,还有潜在危害。在医疗机构使用的酸通常浓度较高,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化学烧伤和刺激性皮炎。果酸常用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浓度为20%~30%。停留和中和的时间也是需要医护人员监控,以便及时停止。刷酸时,皮肤会出现微红、痒、痛、灼热等。刷酸前为避免积酸还需要使用凡士林屏蔽眼角、口周、鼻翼。刷酸后要立刻降低皮温,彻底清洗面部,日常避免高温环境,注意保湿和防晒。
化学剥脱术的不良反应包括持续性红斑、水肿、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瘢痕、感染、接触性皮炎、粟丘疹、接触性荨麻疹等。术中及术后即刻出现的红斑、刺痛、烧灼感等不适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可自然消退。若红斑持续时间超过3 周或伴有水肿、渗出,则可能增加患者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的风险,必要时可以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冷喷、冷敷以及应用医学护肤品等对症处理。化学剥脱术后护理不当(尤其是未能按要求防晒)会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若出现色素沉着可外用氢醌、维A 酸等,多数患者3 ~ 6 个月可恢复。
化学剥脱术的绝对禁忌证包括:不切实际的预期;一般状况差,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对化学剥脱制剂或其成分过敏;瘢痕疙瘩病史; 皮肤敏感状态,施术部位患有接触性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或活动性单纯疱疹、脓疱疮等感染性皮肤病,或未愈合的创面;术后不能严格防晒者。相对禁忌证包括:近3 个月接受过激光、冷冻及其他形式(各种类型)的皮肤磨削术者;半年内有口服维A 酸类药物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治疗。
剥脱深度
依据化学剥脱剂作用的深度,可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化学剥脱术(图5)。判断主要通过肉眼可见的白霜(图6),以及白霜周围红肿程度估计剥脱深度(表1)。
Fig 5 剥脱深度[2]
浅层剥脱:角质层至真皮乳头层60μm。治疗轻度光老化(光化性角化病、细纹、粗糙、晒斑、黄斑)、寻常痤疮、轻度痤疮疤痕、色素紊乱(黄褐斑、轻度变色、炎症后色素沉着)。
中层剥脱:真皮乳头层至上部网状层450μm。治疗轻度至中度光老化、光化性角化病、细纹、皱纹、晒斑、色素性疾病(黄褐斑,轻度至中度色素沉着)、脂溢性角化、浅表萎缩性瘢痕。
深层剥脱:真皮中部网状层600μm。治疗严重光老化(晚期皱纹)、色素紊乱、癌前皮肤肿瘤、疤痕。
Fig 6起白霜
[2]
Table 1 白霜的判断分级
[2]
都有哪些酸
浅层化学剥脱剂包括①α 羟酸(alpha hydroxyacid,AHA)从水果及乳制品中提炼而来,如苹果(苹果酸)、葡萄(酒石酸)、柠檬和柑橘(柠檬酸)、苦杏仁(扁桃酸)、甘蔗(甘醇酸)和酸牛奶(乳酸,丙酮酸浓度40% ~ 70% 时也可转化成乳酸)。低浓度的AHA 能降低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高浓度(50% 以上)的AHA 能促进表皮松解。②β 羟酸(beta hydroxyacid,BHA),如水杨酸。水杨酸提取自白桦、冬青叶和柳树皮,具有温和的镇痛、抗菌、溶解角质的作用。常用浓度10% ~ 30%。③辛酰水杨酸(lipohydroxy acid),水杨酸的脂溶性代谢物,溶解角质的能力强于水杨酸,常用浓度为5% ~ 10%,同样具有抗菌、抗炎、溶解角质的作用。④Jessner溶液,100 ml 溶液中含有水杨酸、雷锁辛和乳酸各14 g,常用于浅表剥脱,也可用作三氯醋酸化学剥脱前的预处理。雷锁辛(resorcinol)即间苯二酚。雷锁辛具有角质松解和杀菌作用,10% ~ 50% 的浓度可用于治疗痤疮、痤疮瘢痕、化脓性汗腺炎和黄褐斑等。图7和图8是一些刷酸的基础研究,包括除皱和增强皮肤屏障的可能性。
Fig 7 局部涂抹8%的乳酸乳膏(pH值3.8)12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减少(体外皮肤模型)[4]
Fig 8 乙醇酸处理无毛豚鼠3周可见表皮细胞的数量大约增加了两倍,5%和10%乙醇酸处理的皮肤中有核细胞层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5]
中层化学剥脱剂主要是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可使表皮蛋白沉降而产生“白霜”,反应迅速,无需中和。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化学剥脱剂使用。分为高浓度(> 50%),中浓度(35% ~ 50%)和低浓度(10% ~ 30%)。可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水痘瘢痕以及睑黄瘤等。
深层化学剥脱剂包括①苯酚(phenol)又称石碳酸或羟基苯,来源于煤焦油。常用浓度为88%,可引起蛋白质快速且不可逆的变性,阻止其向皮肤深层渗透。但是当苯酚< 50% 时可溶解角质,使其渗透入真皮而增加系统性吸收的风险。②Baker-Gordon溶液含有88% 苯酚(3 ml)、巴豆油(3 滴)、六氯酚液体肥皂(8 滴)和蒸馏水(2 ml)。巴豆油可促进苯酚的渗透和吸收。六氯酚液体肥皂作为乳化剂,可增加表面张力,阻碍酚类成分的渗透,平衡苯酚和巴豆油的刺激性和浸渍效果。③其他配方由不同浓度的苯酚、巴豆油、蒸馏水、六氯酚、橄榄油和甘油组成。如Litton、Brown和Venner-Kellson溶液。
参考文献:
[1]C Borelli , F Ursin, F Steger. The rise of Chemical Peeling in 19th-century European Dermatology: emergence of agents, formulations and treatment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0 Sep;34(9):1890-1899.
[2]Alicia A O'Connor, Patricia M Lowe, Stephen Shumack, et al. Chemical peels: 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Australas J Dermatol. 2018 Aug;59(3):171-181.
[3]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12(5):257-262.
[4]Green BA, Yu RJ, Van Scott EJ. Clinical and cosmeceutical uses of hydroxyacids. Clin Dermatol. 2009 Sep-Oct;27(5):495-501.
[5]H L Hood, M E Kraeling, M G Robl, et al. The effects of an alpha hydroxy acid (glycolic acid) on hairless guinea pig skin permeability Food Chem Toxicol. 1999 Nov;37(11):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