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真的会「又焦虑又抑郁」吗?这时候该怎么办?

2015-12-13作者:马家琪

upset90.jpg


如果抑郁的感受是「旷野无人」,那焦虑大概就是「无数份担忧如黄金周滚滚人潮般拥挤在心里」。

有人问,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又「抑郁」又「焦虑」,或者说,又无精打采又烦躁不安?

没错,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常常相伴而来。

当抑郁障碍遭遇焦虑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五个方面:

  1. 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
  2. 感觉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并且常常考虑消极的事情;
  3. 意志活动减退,并不愿参加各类日常活动;
  4. 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5. 出现睡眠障碍、乏力、食欲下降等各类躯体症状。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不涉及焦虑症状,但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抑郁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虑。

抑郁状态中,患者常表现出自罪、自责,认为自己不够好、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未来一切都没有希望,行为上也会感到做事困难、想要回避过去显得简单或有趣的活动。

对自己的悲观认识和与外界沟通越来越难,都可能令抑郁症患者感到焦虑——害怕事情会变得比此刻更糟糕更加可怕。

抑郁症患者也可能表现出激动不安等焦虑症状,这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多见;另外,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状态下,很可能出现易激惹的焦虑症状。

当焦虑症遭遇抑郁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1. 对未来可能的危险或不幸的持续的过度担心;
  2. 坐立不安,并且肌肉紧张;
  3. 出现心慌、气急、胸闷、头痛等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而导致的躯体不适;
  4. 「警觉性提高」带来的易激惹、入睡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焦虑症患者也会有时候感到自己被抑郁笼罩。

迁延不散的焦虑,都可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不开心,甚至自责:

  • 难以再像过去一样轻松应对工作、人际和生活;
  • 持续的紧张情绪和各种身体不舒服令人痛苦、难以忍受;
  • 对症状过分关注和担忧,生出「我这么焦虑,不可能做好别的事情」的信念,带来绝望、自责;
  • 对症状的无助感,怕自己没办法再好起来。

是焦虑,还是抑郁?

当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症状时,依据诊断标准、症状表现和病程发展,医生一般会以更严重、主导的症状做出诊断。

若两种障碍的诊断标准都各自符合,则可以分列诊断,即「共病」。

实际上,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中,有 67% 正同时有焦虑障碍,而焦虑障碍患者中则有 63% 正同时患有抑郁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即是两种障碍的诊断标准都不完全符合时,国际诊断标准 ICD- 10 提供了「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的诊断。

又焦虑又抑郁,怎么办?

抑郁和焦虑中有一个已经显得难以应付,同时面对两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运动

如果有人鼓励你找一项运动并且每天去活动一下,还是不要暗自嘲笑他没有给出更新颖的技巧了吧。

当抑郁让我们行动和思维都缓慢下来时,运动能帮助身体和主观感受都慢慢活跃起来;而当焦虑令人觉得百爪挠心、心慌难耐时,运动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它能让人从内心安静下来;运动还能帮助身体调节到更好的状态,从而缓解躯体不适、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2. 找到第一步,踏出去

尽管抑郁和焦虑合起伙来把脑袋变慢了,没法再像以前那样记住事情,或者很难专心致志了,尽管情形也许令人感到「内心瘫痪」、无力做任何事情,请相信,我们还是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最开始的第一步。

然后,把一件事分解,直到各个步骤都具体且细致,我们就不会再感到难以执行。

接下来,把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那一步上,那又是新的「第一步」。

这个策略能让我们不至于被抑郁带来的「无能感」裹挟,因为,至少眼前这一步还是有能力掌控的;它也避免我们被无边的焦虑绑架,因为当事情一步接着一步进展下去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会慢慢从「数不尽的担忧」聚焦到我们想专注的事情上。

而每一次成功在焦虑或抑郁状态中做成事情的经验,会帮助我们找到和这些「难过的低落」或者「紧张的不安」共处的方式。

3. 觉察自己

当脑海里冒出类似「我真是糟糕透了」「这件事多半不会有好结果的」「万一那样、这样怎么办」「如果发生意外的话多可怕」等想法时,也许情绪会纷纷涌现而无法随意控制,但我们可以首先观察一下自己的想法:

  • 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 我是不是在夸大问题?
  • 我在无端担忧吗?
  • 我是不是在过分苛责自己?

然后,观察一下想法背后的信念:

  • 我是不是会觉得「一个细节不够完美,就等同于一切都是糟糕的」?
  • 我是不是觉得「事情一定要如期望进行,否则就是无法接受的」?


觉察到情绪来源于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后,我们可以告诉自己:

  • 我感到抑郁或焦虑,是因为我的认知里有一些不太合理的信念。
  • 虽然它们总是自动跑出来,但是我知道,现实情况不是我想的那样。

这能够帮我们承受和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被它们带着走。

4. 认同自己和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偶尔的抑郁和适当的焦虑,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接受这个有抑郁和焦虑的自己,而不再是自己和自己作斗争;可以接纳这些坏的感觉,它们总会存在着,并不会、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消失。

实际上,抑郁和焦虑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抑郁让我们避免作出仓促的决定,让我们不去做冒失而危险的事;焦虑则让我们保持客观,而不是「不现实地乐天」。

有坏的感觉,好于「没有感觉」——后者是空虚和麻木,前者意味着我们也还有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愉悦、平静、活力、充实等好的感觉的能力。

毕竟,有好坏起伏,才是鲜活的日子,不是吗?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相关文章

cover
「想开一点就过去了」「小孩子太娇气」「过了青春期就好了」…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多将其当成「青春期叛逆」。数据显示, 18 至 34 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2020 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 %。医生介绍,重性抑郁障碍是指持续至少 2 周的心境抑郁或者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在青少年身上,最初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太容易被察觉。内容来源:新
cover
心烦意乱,却说不出来自己是伤心、害怕还是愤怒?面对家人朋友,很难描述自己的情感?如果你有这些情况,可能存在「情感难言症」(述情障碍)。研究发现,述情障碍是抑郁障碍、惊恐发作、饮食障碍等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述情障碍?来测一下吧*如果此处显示空白,请将丁香医生 App 更新至最新版本* 测试题目及解析均来自丁香医生 App 健康百科,由丁香医生医学团队和各领域医学专家编撰、审核完成。
cover
在密闭环境、空旷的广场等特定场所感到恐惧、喘不上气,可能是场所恐惧障碍。场所恐惧障碍,更常见的叫法是广场恐惧症,是恐惧性焦虑障碍的一种。不同的人感到害怕的场所可能不同,常见的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公交汽车、飞机、火车、地铁)、拥挤的人群或需要排队的场景、剧院、商场、车站、电梯等公共场所,空旷的地方(如广场等)、密闭空间等等。当患者处于上述特定场所时,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些地方存在潜在危险、难以逃离,从而
cover
这个问题其实在问 「抑郁症是遗传决定?还是后天环境决定?」1、抑郁症是遗传决定的么?临床上会遇到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忧 ——「医生,我爸患有抑郁症,是不是我也会得这个病?」 或者 「我自己有抑郁症,这个病是不是会遗传给我的孩子?」的确,大部分精神疾病都有遗传性,重性抑郁障碍也是如此,如果家族中有遗传史,个体罹患抑郁症的几率会更高一些,有研究表明,亲属中有抑郁症病史会使个体的抑郁症发病率提高 5 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