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心梗患者突发室颤的抢救视频。
听到视频中患者的惨叫声,大家可能会心痛,感叹郭老伯的不幸。可是,作为这个患者主治医生,我想说:
这个病人何其幸运!
这位郭老伯,因为突然发作心梗(心肌梗死),被推入了我院的介入手术室。心脏介入手术即将开始的时候,他突然发生了室颤!
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立刻紧张了起来......
心梗为什么危险?
心脏是给全身泵血的器官,就像一台发动机,把血液泵向全身各处。当发动机出现异常的时候,人体这台精密的机器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那么谁给心脏供血呢?
是冠状动脉,这根血管,像帽子一样,分布在心脏各处。随着每一次心脏的跳动,也会有部分血流到冠状动脉里,然后沿着各个分支,流到心脏各处,保证心肌的营养,维持心脏的运转。
冠状动脉说是人的「生命动脉」,而心梗,「断掉」了生命动脉。
当冠状动脉断流,它所滋养的心肌就会缺血。
我们常常把心脏比喻成房子,把心肌比喻成房子的墙,而缺血的心肌,就是一堵随时可能塌掉的墙,受到影响的这颗心脏,随时都有可能停止跳动,病人的生命,也处在随时可能崩塌的边缘。
心梗发生后,病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痛,典型心梗的疼痛是人所能感觉的最剧烈疼痛之一,而且伴随着濒临死亡的恐怖感觉,最常见的是胸口痛,也可能是胃痛、背痛、胳膊痛、喉咙痛、牙痛……
每当发现疑似心梗的病人,就像是死神来了。我们医生要做的,就是跟死神赛跑,抢到前面,把病人救回来。
心梗之后,医生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室颤。
室颤是要命的
心脏的跳动都是规律的,在一次正常的心跳中,心房先把血液挤压到心室,然后心室再收缩,像水泵一样,把血液泵到全身。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由神经指挥的,就像房子的电路和通讯系统一样,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心脏的各项活动。
心梗发生之后,就好像心脏这个房子的墙发生了腐朽,那其中的电路很可能会受到干扰,产生各种乱七八糟的电流,指挥部传达的正常电流被严重干扰,整个系统也无效了。
没有了指挥,心脏就可能乱跳,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室颤是最危险的一种。
室颤,也叫心室颤动,心室本来应该有规律有力量的跳动,这时候变成了瞎哆嗦一般地乱颤,根本没有办法把血运出去。
一旦发生室颤,电击除颤是最有效、最快病人的心脏重新恢复有效跳动的方法。
郭老伯发生室颤之后,医生们马上推来了一台机器,抓起了两个黑色把手一样的电极板,放在了郭老伯的胸口上,这就是医生口中的「除颤器」。
所谓电除颤,就是给心脏一个有力的外来电击,先把电路中各种紊乱的电流停掉,给正常的电流一个传达的机会,正常的电流如果能趁这次机会传导心肌,心脏就能恢复有效的跳动,继续给全身供血,病人就能暂时脱离危险。
说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其实充满危机:
病人的心脏随时可能停跳、脑组织随时都会发生坏死。
这种情况下,一秒钟都不能耽误,早一秒让病人的心跳恢复正常,病人挺过「鬼门关」的机会,就多一分。
任何可能让医生分心、延误处理的事情,哪怕只有几秒钟,都有可能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大家应该都没有经历过电除颤,但可以想像一下身体被电击的场面,被电击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对病人进行电击除颤治疗,我们是有一套非常标准的麻醉操作流程,一定会让病人基本感觉不到痛苦。但前提是: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郭老伯的室颤,发生得非常突然,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实在没有时间进行麻醉;二是他的异常被发现得太及时了,他的大脑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缺血,大脑的各种功能还存在,他的意识还没完全丧失,在电击刺激下,病人还能感受到疼痛,于是,发出了阵阵惨叫......
此时,不是我们医生视而不见,而是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保住病人的生命。
我们首先要恢复病人正常的心跳,及时开始支架手术,把堵住的血管撑开,解除心脏的缺血状态,这样才能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正常的心脏支架手术是「无痛」「微创」的,病人可能会感到比平时输液稍微重一点的疼痛,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忍受这些痛苦。
当家属说出「我们又不懂,他们(医生)怎么说反正都有理由。」的时候,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不理解」。
因为,其中的凶险,没有医学知识的他们感受不到。
如果这个病人没有发生室颤,按照正常流程,应该是先麻醉,病人也不会这么痛。可是病情瞬息万变,如果先麻醉再抢救,这条命很可能救不回来了。
医生也有成为病人家属的一天,家属焦急的心情我们都知道。
只是,跟死神抢一条命,是一场硬仗。
为什么抢救时不让家属进去?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厨师在做菜的时候,不希望别人在旁添乱一样。
抢救病人,是一个更紧急、更复杂的事情,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耽误病人的性命。
如果家属在现场,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影响抢救的秩序,最终的受害者,正是他们的亲人。
并非刻意剥夺家属的知情权,只是事情紧急,一切以病人的生命为重。
大家能看到,在病人情况稳定下来,我们就第一时间向家属解释了患者的情况。
作为医生,当病人危在旦夕,我们比家属更着急、更希望病人平安。他们不愿看到家人受苦,有这样过激的反应我们也能理解。
我写下这篇文章,就是希望避免这种误会,如果大家都掌握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医生患者之间更好地沟通,也能增加信任。
信任和理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重建医患间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东方卫视《急诊室故事》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