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肝救子」、「捐肝救父」的报道不绝于媒体,引导正气、传播正能量之余,也让活体肝移植走入公众视线。隔行如隔山,媒体大多没有详细介绍这些医疗术语,大众也就只能在云里雾中「不明觉厉」。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些新闻背后的科学干货。
总的来说,肝脏有分泌胆汁、物质代谢、生物转化(解毒)、造血、凝血、免疫等六大功能,是人体的「化工厂」。当病变导致肝功能衰竭,如「暴走妈妈」的儿子患上了肝豆状核变性;「捐肝救父」的父亲因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为终末期肝病;换肝,即肝移植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治疗选择。
另外,一些肝癌、胆管细胞癌患者也可以通过肝移植达到根治目的。
所谓活体,是指移植的肝脏来源于来自健康人。活体肝移植的开展实属无奈,想想长得令人咋舌的器官等待名单,再看看危在旦夕的亲人,亲属和医护人员只好选择了活体肝移植。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较大的右半肝和较小的左半肝,左右半肝又可分成称为肝叶的几个部分。供者提供的只是一部分肝脏,而非整个肝脏。如成年人,一般采用右半肝作为供体,而儿童一般采用左半肝的一部分。
目前活体肝移植供体选择标准包括:
1. 年龄小于或等于 50 岁;
2. ABO 血型符合;
3. 肝脏形态、质地、功能正常,无肝炎等慢性肝病史,无脂肪肝;
4. 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无酗酒史;
5. 无恶性肿瘤、结核病,无全身感染或局部化脓性感染,无病毒及其他病原携带,如 HIV、狂犬病毒等。
有时在肝源极度缺乏的时候,也不得不利用不符合标准的肝脏,比如轻中度脂肪肝病人的、老年人的肝脏。
「等待供体难,难于上青天」是人们对器官移植的普遍印象。不过,相比肾移植、骨髓移植,肝移植对肝脏要求小很多,只需要血型相同就可以了。如果肝脏来自亲属,那就更好了。移植的肝脏能更好的被病人的身体所接受,但术后还是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来降低排斥反应。
有了供者,医生就要开始决定是否手术了。通过 CT 和磁共振检查评估病人的身体和供肝大小是否相符;供受双方的身体状况,精神心理状态是否可以接受手术等等。此外,病人家庭的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健康的肝脏拥有强大的潜在功能,正常情况下 70% 的肝脏被切除也不会引起肝功能衰竭。手术前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移植比例,一般剩余 30% 以上对供者来说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肝脏底子差了,比如有脂肪肝、肝硬化等病变,就需要保留多一些。同时,肝脏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有文献报道,活体肝移植供者在术后 2 周至 1 个月期间肝脏都出现了再生,术后 3 个月肝脏就可达到术前体积的 90% 左右。
不同于金刚狼的秒自愈,或者壁虎的断尾求生,肝脏再生是剩余部分的增生,而不是被切除部位的再生,因此再生后肝脏的形态会与术前有所不同。
至于切肝会不会「伤元气」?这个问题涉及到手术风险、术后康复等多个方面。肝脏切除手术对供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个别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活体肝移植至今仍面临许多伦理问题。但随着技术进步,此类手术的风险已经显著降低。
总而言之,如果恢复顺利,供者短期内完全有可能回归正常工作生活。与其担忧玄之又玄的「元气」,还不如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诊疗、加强营养以及尽早康复训练来得实在。
题外话:有没有发现,父母捐肝救子女的新闻远多于子女救父母的报道?
不需赘述,再华丽的赞美之词在父母的舐犊情深面前都苍白无力了,仅引用慈禧老佛爷的御笔作结: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