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血糖控制,怎样才叫稳?

2016-09-08作者:徐乃佳

测血糖插图-900.jpg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血糖控制,讲究一个稳字。但是,还是有不少糖友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血糖控制不是追求越低越好,而是要讲究平稳?

怎样才能算是「血糖平稳」?

今天,丁香医生(dxy.com)就和大家好好讲讲,血糖平稳的事儿。

血糖控制,为什么求稳不求低?

1. 血糖不求低

许多糖友认为血糖越低越好,怕血糖高,拼命控制饮食,甚至擅自加药。这样极有可能诱发低血糖。

而糖友发生低血糖十分危险,能够引起昏迷,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救治不及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2. 血糖讲究稳

血糖不稳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 血管受损:波动性血糖,更易引起血管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

  • 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受损:大起大落的血糖,使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大量受损,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 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血糖忽高忽低,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 β 细胞也「心力交瘁」,分泌功能大打折扣。

  • 损伤神经:血糖的迅速变化,还可能引起感觉神经的损伤,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于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找上门了。

测血糖-900.jpg

血糖控制,怎样才叫稳?

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 1 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 2~3 点。

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 2~3 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 0.8 mmol/L 以内。

我们判断血糖稳不稳,一般看两个指标: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大趋势。

  • 血糖一天之内的变化,反映高峰低谷。

这两个指标都控制好了,才叫稳。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大趋势

我们常常在检查单上看到 HbA1C 的字母缩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与血中葡萄糖的浓度成正比。

大家可以想象,血红蛋白浸润在血液中,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很高,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也会变多,长期的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也会越大。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最近 2~3 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反映了血糖的大趋势。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确定。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指标:

  • 一般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5% 以内比较合适。

  • 比较年轻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 6.0% 以内。

  • 糖尿病患病较久、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 65 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到 7.0%~9.0%,具体目标需要医生来确定。

  •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基础上,18 岁以下可以控制在 7.5% 以内,18 岁以上可以控制在 7.0% 以内。

一天内血糖变化:血糖的高峰低谷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血糖的平均水平,但是仍不全面。

这是因为,如果血糖处于高高低低、波动较大的情况,平均下来,高低相抵,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达标,但这样高高低低波动的血糖,仍可以引起文章开头提到的各种并发症。

对于一天内的血糖变化,临床上有很多复杂的公式来估算。这里,给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粗略的目标:

  • 一天以内,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在 3 mmol/L 以内为好,如果超过 6 mmol/L,则血糖波动大。

  • 对于 60 岁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 4.4~10.0 mmol/L。

  • 60 岁以上、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明显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或者诊断为 1 型糖尿病的糖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放宽目标范围。

血糖平稳,3 招搞定

餐后血糖急剧增高,或者餐前低血糖,导致随后的血糖反弹,是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

为避免血糖波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保证餐前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的稳定。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 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三餐定时定量,在种类选择上,宜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适量多吃蔬菜。

如出现餐后高血糖,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将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十点进食。

锻炼-900500.jpg

2. 运动

最好安排在餐后一个小时进行,不要空腹运动,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

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如血糖<5 mmol/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

3. 药物

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比如:

减少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如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

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口服药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格列吡嗪、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等;注射类的有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 30、门冬胰岛素 5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 25R、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 50R、艾塞那肽。

其中,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既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能避免下一餐餐前低血糖。

胰岛素泵的使用也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相关文章

cover
丁香医生(dxy.com)常常和糖友们说,得了糖尿病,血糖监测必不可少。但是,说起来血糖监测,里面的讲究可多了,可不仅仅是扎手指那么简单。今天,我们请来了血糖监测的「四朵姐妹花」,让她们给大家讲讲里面的门道。大姐:毛细血管血糖在我们姐妹中,您肯定最熟悉我!我就是大家常说的「手指血糖」。我可以随时与您相见,方便快捷、反应灵敏是我的特点。相信大家自己也体会过,比如一顿吃多了、或者懒得运动了,测手指血糖
cover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定期对血糖水平进行检测。通过定期检测,有助于患者以及医生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一下血糖监测的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时候需要测量血糖?怎样记录血糖检测结果?什么时候需要向医生报告血糖检测结果?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血糖测量结果?下面,丁香医生将一一为您解答。什么时候需要测量血糖?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不尽相同,最好向自己的医生询问测量血糖的时间及
cover
怀孕,是一段充满了未知的旅程,刚熬过磨人的早孕反应,又迎来了严峻的血糖挑战。怀孕后,孕妇体内会产生抑制胰岛素的激素,加之孕期多数妈妈进食更多,运动减少等因素,血糖极易升高,超过一定标准会患上妊娠糖尿病。 孕期血糖 「失控」,不但会使孕妈妈血压增高,还会让宝宝过度发育,成为 「巨胎」,一不小心就会面临胎儿畸形、早产、流产的风险。明确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增长,对孕妈妈来说尤为重要!你需要控糖吗?除了孕中
cover
在一个糖友俱乐部里,热心糖友们常常在一起交流病情。最近,糖友们刚刚拿到医院的体检结果,五位糖友,小王、老李、小洁、赵哥、钱伯,又聚在一起聊开了。大家是一起去体检的,看到体检结果,小王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和老李的空腹血糖的检查结果都是 8.0 mmol/L,为什么医生说我的血糖控制得不好,而老李的血糖控制是达标的?原因就在于,糖尿病病情控制目标,是因人而异的。今天,丁香医生(dxy.com)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