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新房、搬新家,本来是让人开心的事情。
但一些关于「甲醛」的传言,让不少人的快乐打了折扣,还增加了几分担心:
「新房里的甲醛很容易致癌」
「甲醛释放长达 15 年」
甲醛真的应该让人瑟瑟发抖吗?一起来看看甲醛的 10 个真相。
很多人只知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甲醛列为致癌物质,但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被忽略了:
职业性的甲醛接触(在石油工业、制鞋厂、化工厂等工作的人,需要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甲醛),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也就是说,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甲醛才会表现出显著的致癌效果。
美国研究人员证实,高浓度甲醛会诱发大鼠的鳞状细胞癌,较低剂量下不会增加癌症发生几率。
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也显示,在接触甲醛平均水平 1.34 mg/m³ 以下和峰值水平 5.36 mg/m³ 以下的人群中,鼻咽癌发病率没有增加。我国普通居民平时所能接触到的甲醛浓度范围比这个更低。
不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甲醛浓度还是越低越安全。甲醛暴露更常见的问题,是可能会引起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一些甲醛敏感人群,如哮喘患者、孕妇、儿童等要格外注意。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低于 0.08 ppm(0.1 mg/m³)的甲醛浓度对人体来说是相对安全的。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对人体和动物的影响范围伤害性都在增加。
人类和动物研究表明,甲醛在一定的暴露水平下,可能会刺激上呼吸道和眼睛、皮肤、胃肠道。美国有毒物质和疾病登记署总结了一定浓度的甲醛范围吸入后对人类和实验动物的健康影响。
MRL(Minimal Risk Levels)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可能是安全的每日接触量的估计
0.08 ppm(0.1 mg/m³)也是大部分国家使用的室内甲醛浓度限值。我国也同样采用了这一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明确规定,居室空气中 1 小时内甲醛平均值的最高允许浓度为每立方米 0.1 mg。
甲醛虽然有刺激性,但有报告显示,甲醛的气味阈值,也就是人们能够闻到的最小浓度是 0.05~0.5 mg/m³ ,但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能闻到的气味最小浓度为 0.2~0.4 mg/m³。
简单来说就是:家里可能甲醛浓度已经超标了,我们却闻不到。还有一种情况是,闻到的刺激性气味也不一定是甲醛,可能是别的气体。
除了浓度外,不同人的嗅觉敏感也不一样,和是否吸烟、背景空气的纯度、以前的嗅觉经验,甚至心理因素都有关。
举个例子,对于不抽烟的人来说,气味阈值较低,当室内甲醛浓度未超标的情况下,依然能闻到味道;而对抽烟的成年人而言,气味阈值较高,当室内甲醛浓度已经超标的情况下,却依然感觉不到甲醛。
单纯通过闻味道来判断室内甲醛超标,显然不合理。
购物平台销量不错的便携式甲醛检测仪,虽然方便,但测不准。
2019 年 2 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上海市市场监督部门对在线销售的「便携式甲醛检测仪」的抽检结果,电商平台销售量排名前 41 个甲醛便携检测仪,合格为 0 。
图片来源: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想知道家里的甲醛浓度,最好找有 CMA 检测资质的专业第三方环境检测公司,用专业设备来进行检测。
家具几乎都包括板材、粘合剂等组成部分,这些都可能释放甲醛,一些木材本身也会含甲醛,想找到完全无甲醛的家具几乎是不可能的。
挑选家具时,尽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 E1 级(人造板及其制品)、E0 级(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 的正规品牌的家具。
根据 GB 18580-2017 强制规定,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值为 0.124 mg/m³,限量标识 E1。
GB/T 18102-2007 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中甲醛释放量规定为:
E0 级:≤ 0.5 mg/L
E1 级:≤ 1.5 mg/L
不同家具应用的标准可能有所区别,选购家具时要看准产品对应标准,选具有 E0、E1 标识的商品。
听说甲醛的挥发周期长达 3~15 年,很多搬新家的人感到惶恐。但实际上,家居中的甲醛挥发速率是逐渐降低的,并不是持续 15 年一直往外大量释放甲醛。
中国医科大学翟等将不同房屋中甲醛浓度随着时间变化的数据组合绘制成图,可以看到甲醛浓度在装修后的第 5 个月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6 个月后达到对人体相对安全的较低浓度,并且稳定释放状态。
甲醛浓度随时间的变化(6 个月后基本上都低于 0.1 mg/m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装修材料中甲醛的释放程度,会受到木材种类、含水量、室外温度和放置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2~3 年后新装修的室内甲醛含量就可以降到了与老房子相同的水平。少数材料劣质、含甲醛量多的家具,才可能长达 15 年。因此建议新房装修后,最好通风半年再入住。
甲醛和空气几乎等重,能很巧妙地藏在空气中,同样地,开窗通风换气也可以有效地把它赶出去。
有学者对短时开窗通风前后室内污染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房间在开窗通风 1 个小时后,甲醛浓度明显下降。
通风对室内不同测试点甲醛浓度的影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而且通风除了能减少甲醛外,还可以降低苯、二甲苯等其他挥发性的室内装修污染物浓度,简直是一举多得。
需要注意的是,通风还要考虑室外空气质量,在室外空气较为清洁、污染较轻时,才适合向室内进行通风改善室内空气状况。
如果实在不方便开窗通风,部分带有吸附甲醛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甲醛含量,但购买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品牌的相关测试报告,不是所有空气净化器都有效。
如果预算充足,可以考虑在装修时安装「新风系统」,同样也有不错的效果。
活性炭确实可以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去除甲醛,但是由于活性炭里的吸附剂对甲醛的吸附容量有限,捕捉气体分子的能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强。
如果遇到夏季高温天气,或活性炭吸附达到饱和后却没有及时更换,反而可能导致吸附于活性炭孔道上的甲醛分子脱附,再次进入到室内,造成二次污染。
另外,工业上除甲醛用的是大量活性炭,量级大约为一平米 10 千克,也就是说,一百平米的新房要使用 1 吨左右的活性炭才行。
在家里放置一些柚子皮的时候,感到房间异味不明显了,有些人就认为柚子皮有去除甲醛的作用。但其实是柚子皮自带的香味,覆盖了房间的异味,而并不是吸收掉了甲醛。
同理,洋葱 、茶叶、大蒜、菠萝皮都没有除甲醛的功能。除了给房间增加奇怪味道之外,真的没有任何作用。
几乎每个住新房的人都会买几盆绿植放在新家吸甲醛,但效果其实很有限。
理论上,甲醛可以通过植物叶片的吸收,从空气中转移到根际,然后转移到根区,在那里,它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然而事实可没这么理想。
植物去除挥发性有机物
左:通过叶片表皮和气孔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吸收甲醛和苯
右:可能影响去除效率的因素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每株绿植吸收甲醛能力有限,对于室内这么大的空间,小小几盆绿植的吸收效果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温度、营养、光照、甲醛浓度等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它的吸收能力。
想要用植物吸附家里甲醛,可能需要在家里种一片森林才能有效果。
另外,有研究表明植物吸收甲醛越多,对植物细胞的伤害越大,这些伤害会阻碍植株的生长,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指望它来吸收甲醛?死给你看哦。
绿植挺漂亮的,作为家里的装饰就可以啦。
总之,甲醛确实是很常见的一类室内污染物,会给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它也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可怕。
希望这 10 个关于甲醛的真相,可以帮每个人更有效、省钱地减少室内甲醛污染。
毕竟,搬家 / 买房 / 装修已经又贵又麻烦了,还是少花点冤枉钱吧……
合作专家 陈璐
审核专家 孙亚飞 Jeason 小闸蟹
策划 饭饭
监制 Feidi Murphy
封面图来源 站酷海洛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Zhai, L, Zhao, J,Xu, B, Deng, Y, Xu, Z. Influence of indoor formaldehyde pollution on respiratory system health in the urban area of Shenyang, China. Afr Health Sci. 2013 Mar; 13(1): 137–143.
[2]Gunnar Damga,rd Nielsen,Peder Wolkoff. Cancer effects of formaldehyde: a proposal for an indoor air guideline value.Arch Toxicol (2010) 84:423–446.
[3]Majbrit Dela Cruz,an H. Christensen,Jane Dyrhauge Thomsen,Renate Müller.Can ornamental potted plants remov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indoor air? — a review. Environ Sci Pollut Res (2014) 21:13909–13928.
[4] Toxicological Profile For Formaldehyd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ublic Health Service.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5]Liying Liu , Xiaoping Yu, Xiukun Dong, Qiang Wang, Yichao Wang, and Jingjng,Huang.The Research on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New Decorat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Procedia Engineering 205 (2017) 1535-1541.
[6] Xiaojiang Tang ab, Yang Bai , Anh Duong a, Martyn T. Smith , Laiyu Li , Luoping Zhang a.Formaldehyde in China: Production, consumption, exposure levels, and health effect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35 (2009) 1210–1224.
[7]Joseph K. McLaughlin. Formaldehyde and cancer: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volume 66, pages 295–301(1994).
[8] Zeleniuc Octavia.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Formaldehyde Emissions from Wood Panels. Recent, Vol. 17, no.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