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儿童口腔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让口腔科医生欣慰的是,即使孩子没有牙痛,好多家长也带他们去口腔科,以图尽早发现问题。
不过,有经验的爸妈知道,带小朋友看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事情。诊室里,小朋友呼天抢地,痛哭流涕,在牙椅上撒泼耍赖、不配合治疗,这都很常见。
面对诸般情况,爸妈不光心疼,也很无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小朋友接受口腔科检查和治疗呢?
在跟大家介绍办法之前,丁妈需要先跟大家讲讲,害怕看牙的孩子可能有什么想法、在经历什么感觉。
1. 恐惧
小朋友上医院,总会有畏惧感。吱吱的钻声,难免让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防卫状态。而在内心恐惧的状态下,对疼痛的感觉会变得敏感。
口腔科医生见到好多小朋友,只要一躺上牙椅,就特别害怕;拿棉签轻轻一动,都会喊疼。
这样的状态下,医生根本没办法做任何检查或处理。
2. 焦虑
「会发生(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特别特别可怕的事情」,这种预期性焦虑,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身体不适,比如烦躁、出汗、脸色发白,或者打嗝、发呕、尿频。
这种身体不适是真的,并不是「装病」。当然了,假如家长由此因为「病」就不看牙也不好,会强化孩子「身体不舒服就能避免不想经历的事」的念头。
3. 行为上的抗拒
在行为方面,他们会表现出抗拒和不合作——这样,「特别特别可怕的事情」就不会到来了。
具体来说,「不合作」通常表现为不上牙椅,或者即使终于上了牙椅,也不张嘴。
更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情绪爆发,行为可能失控:
冲动型:哭闹,喊叫,乱打乱踢,或赖在地上耍脾气,谁的话也不听;
被动型:不说话,不哭闹,但动作上有意与医生要求背道而驰,说理、恐吓,均无作用。
1. 没事儿别吓唬孩子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得尽量避免说些「医生把你的牙全都拔掉」之类的吓唬之辞。
尤其是带孩子看口腔科之前,下面这样的话能避免就避免吧:
你再不听话,等会看牙那个叔叔 / 阿姨就把你的牙全部给你拔掉!
等会看牙的时候要是胡闹,医生就会把宝宝关起来,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啦!
可能有的爸妈觉得,说这样的话有点可笑;可在候诊室,这样的话可真不少见。
孩子还没开始看牙,就给他这样的心理阴影,实在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向孩子解释:医生只是看上去有点可怕,让医生看一下,以后就不会牙疼了 / 牙就变得更整齐、好看了。
2. 帮孩子提前熟悉口腔科
「未知」是恐惧的根源,克服恐惧的根本方法,就是把「未知」变成「可知」。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动画片、游戏、绘本故事,都能找到帮助家长带孩子了解口腔科的内容。
在带着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熟悉环境。
比如,有一本绘本叫《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的是害怕看牙医的鳄鱼遇到了害怕看牙的牙医,而且两个害怕鬼虽然想着完全不同的事儿,但是却会说出完全一样的话来,特别适合大人带着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在讲绘本的过程中,宝宝也有机会了解口腔科里会见到哪些东西,看牙可能会经历些什么「可怕的事」,了解了,就不那么怕了。
3. 分散注意力
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小玩具,比如书,小汽车,电子产品等,在医师操作过程中,跟小朋友说一些别的事情,或讲几个小故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忘记治疗产生的恐惧、不安。
假如孩子已经建立了「数」的概念,那么家长可以用数数的方法,告诉孩子「还有多久多久就好了」,这也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焦虑感。
有些口腔科医生会建议爸爸妈妈,在拔完牙、孩子吐掉棉卷之后,奖励孩子一个小冰激凌。
一是冰激凌比较软,不会影响拔牙创,二是冰激凌比较凉,可以缓解疼痛的症状。假如符合教育理念,可以参考这种做法。
4. 尽少参与治疗过程
有些家长啊,在治疗过程中,尽在旁边嘘寒问暖,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担心。
有些妈妈一听「得拔牙」,感觉比小朋友还要紧张,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小朋友,进一步影响诊疗过程。
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医生开始治疗,家长就尽量安静地陪伴,或者给予孩子一些鼓励的话语,尽量不要问孩子「疼不疼」这种问题。
不问倒也罢了,一问起来,孩子不痛也要撒娇哭闹了。
5. 不要强制孩子进行诊疗
有时候,不配合治疗的孩子大声哭闹,出于面子或心情缘故,一些家长也气急败坏,强压着孩子要求医生诊疗。
不负责地猜测,普通儿科门诊或许这样做,毕竟,看一眼喉咙,或者打一针,也就「结束战斗」了;但是,儿童的口腔治疗万万不能强迫儿童。
这是因为,口腔科诊疗程序比较复杂,需要时间较长,需要的工具也比较多,如果强迫孩子进行诊疗,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举个例子,牙科手机去龋时,如果儿童突然闭嘴挣扎,很可能会导致口内软组织的损伤(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腮帮子戳个洞什么的);补牙用棉卷隔湿时,如果儿童不配合致棉卷滑入气道,那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所以,孩子主动配合、忍耐医生的操作,是安全的保证。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