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耳朵,实在是承受了太多。
高铁车厢里几个小时的轰鸣、地铁上外放的土味视频、办公室里噼里啪啦的机械键盘敲击声、还有出租屋隔壁房间传来的综艺……
每一个都让耳朵受罪、脑袋崩溃。
为此,很多人都不得不作出防御动作——戴上耳机,并把音量调大。
但这样一来,遭罪的还是耳朵——长期较高的耳机音量,对听力的伤害很大!
办公室一位耳机 boy 的音量截图,好几次都冲着 100 分贝去了。
目前全球约11亿年轻人(12~35岁),都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中的噪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耳机 boy 的 IPhone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感觉,耳机声音太大确实是不好。但是每一个被噪音吵吵过的人也都知道,是真控制不住那按音量增大键的手指……
这么说来,那忍受噪音、和听力受损,我们就必须要承受一个吗?
不!感谢科技,让我们的耳朵有了新出路,那就是「降噪耳机」!(后文有 10 款降噪耳机推荐,记得收藏!)
先说一个可喜的消息:效果好的降噪耳机,能让我们在噪音环境中,保持耳机音量和安静环境时差不多,不会调得过大。
火车站噪音降噪效果模拟:
视频长度 5 秒,大小不超过 3MB
街道噪音降噪效果模拟:
视频长度 4 秒,大小不超过 3MB
视频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SKR5vIvQ&t=169s
是不是感觉世界都清净了!
而不用降噪耳机,噪音环境下就很容易把音量调得过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个人音频设备的音量设置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 60%,保证在听力安全范围内收听。
而通常情况下,在噪音环境下想要达到舒适音量、听得清楚,很容易就会超过这个限制。
就拿打工人最常见的噪音场景——地铁噪音来说,在一项关于 30 名在校大学生的听力实验中显示,在模拟地铁噪声(75 分贝)的环境下,受试者佩戴头戴式及入耳式耳机的舒适音量,均高于最高音量的 60%,所有人都超过了安全范围。
有多少人坐地铁通勤时,喜欢戴者耳机追剧、刷视频?你觉得正好能掩盖车厢嗡鸣声的音量,很可能已经在引起听力受损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是,在同样环境下,当实验中的 30 人都开启了耳机的降噪功能后,戴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的舒适音量,分别下降了 7.23 分贝和 9.07 分贝,均下降到了最大音量的 60% 以下,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除了地铁噪音,在模拟街道噪声环境下也是一样的结果。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的舒适音量分别下降了 6.04 分贝和 6.68 分贝。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 1
有人会觉得,就下降了几分贝,好像也不多?
但是,分贝值每上升 10,表示的是音量增加了 10 倍!能下降 6、7 分贝,已经给耳朵减轻不少负担啦。
对于经常需要在噪音环境中戴耳机的人来说,降噪耳机带给你的不仅是更沉浸式的听觉体验,更重要的是,比起非降噪耳机更能保护你的听力。
那降噪耳机为啥能降噪呢,该不会就是把耳朵堵得更紧吧?
的确,有些简单粗暴的产品会这样取巧——将耳机的头梁设计得紧一些、在耳罩内部放上吸声材料等,来实现耳机的物理隔音,这种叫做「被动降噪」。
「被动降噪」没有太多技术含量,隔音效果完全是用物理结构实现的,造价一般较为低廉。而且由于封闭性较强,更容易造成耳朵不适。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我们常说的降噪耳机,其实是指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
它采用的是声波叠加抵消原理:耳机上的麦克风孔,它会收集外部的环境噪音,收集进来后经过内部的降噪电路运算后,会发出与这些噪声相反的反向声波,与噪音叠加,实现互相相消。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3
也就是说,「主动降噪」耳机名副其实,是主动出击,创造出与噪音刚刚相反的声波,迎头出击!
看到这里有人会担心了——啥?降噪耳机还要发出反向音波?那岂不是耳朵要承受噪音 + 反向噪音,双倍暴击?
别担心,当然不是。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波形相同、相位相差 180 度的两个信号互相叠加时,就会产生干涉现象,两波相消。
图片来源:Youtube
物理不好的人可以这样理解: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一个凹型噪音,耳机就发出一个对成的凸型,两者叠加起来,消除~
由于这项技术成本昂贵,以前主要是用于航空、军工等领域。但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才应用到了民用耳机上。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然,「主动降噪」也不是万能的。通常来说,由于低频声波周期较长、波形相对规整,所以主动降噪对低频噪音的屏蔽效果是最好的。
比如街道上的汽车引擎声、地铁火车的、飞机的机舱轰鸣等,都属于低频音,降噪耳机就效果拔群。在通勤路上和旅行途中,主动降噪能还你一个清净。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人声通常是中高频音,波形也不太规律,主动降噪就没太大办法。所以很多耳机也都会在「被动降噪」上下一点功夫,物理性地降低人声类噪音。
降噪耳机技术虽好,但市场鱼龙混杂。
前段时间还有新闻「仅 2 款降噪耳机获工信部 A 级认证,五成降噪耳机存在问题」。
降噪耳机可以「浑水摸鱼」的地方很多——
有的研发时受限于资金投入,而对降噪算法的调校和降噪能力的优化投入不够,导致降噪性能弱;
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选用劣质的元器件,导致左右耳机之间的声压差别较大,听觉效果差;
还有的是甚至只有物理的「被动降噪」效果,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戴上还觉得挺隔音……
图片来源:微博
怎么买才不踩雷?研究所邀请了前电子工程师,为大家按照不同价位做了一份降噪耳机推荐,记得「收藏」起来!
* 续航时间来源于品牌官方测试
根据拾音麦克风位置的不同,主动降噪分为前馈式主动降噪、反馈式主动降噪、和混合式主动降噪。
降噪效果最有优势特色的是混合式主动降噪,而这是中高端降噪耳机的标配。但这款耳机以不到 300 元的价位,实现了混合式主动降噪,可以说是超规格的配置了。
抗风噪、智能入耳检测、IPX5 防水等功能都有,制作工艺也不输高级产品,机身质感很好,总体性价比非常高。
和上面那款一样,也是入门级的价格配置了混合式主动降噪。
除此之外,有 4 级抗噪等级调节,还能同时连接两台设备并一键快速切换。入耳检测、通话降噪等功能也都有配备。
电池仓呼吸灯加上长方体机身设计,外观也个性亮眼。
曾经的入耳式降噪机型代表产品。
虽然现在其领先地位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但降噪芯片用的依然是索尼最新一款的自研芯片。
20 级降噪等级、抗风噪模式、自定义触控操作、32 小时超长续航等特性,在这个价位来说体验很不错。
不过电池仓的体积比 AirPods Pro 略大一些,如果想直接放进裤兜携带,可能会觉得有点鼓鼓的。
LDAC 支持 + Hi-res 双金标认证,降噪性能与音质表现都有保障。
快速切换通透模式、智能麦克风降噪等功能在同价位产品中均属出色。
很值得一提的是续航时间达到 40 小时。如果关闭降噪作为普通耳机,使用时间更可达到 60 小时。
真正做到了充电一次,使用一周。
虽然是上一代的旗舰产品,但降噪性能和音质表现在当前仍然是超高水准,不输自家新款。
20 级降噪等级,还可以根据环境噪音自动匹配降噪方案。
30 + 小时续航,支持快速充电。
考虑到其价格和性能,XM3 可以说是当前综合推荐指数最高的头戴式降噪耳机之一。
同样是曾经的旗舰级产品,综合降噪性能参数现在仍稳居同类产品前十名。
机身重量仅有 240 克,佩戴非常轻便舒适。20 + 小时的续航不算很长,日常使用基本够用。
美中不足是可选择设置的降噪等级只有三种,相比当前旗舰级产品来说略少。
蓝牙延迟表现一般,特别是在安卓系统上,如果是对操作和反馈非常敏感的手游玩家,可能会略微影响游戏体验哦。
与苹果生态设备无缝契合,可以多设备自由切换。
外观造型流畅圆润,非常轻便易携带,搭配充电盒可续航 24 小时。IPX4 防水防汗,夏天爱流汗星人也不怕。
虽然降噪参数上逊色于顶级头戴式机型,但如果你有多台苹果设备,那 AirPods Pro 可以说是最合适的入耳式降噪耳机。
索尼新一代的旗舰机型,延续了上一代 XM3 顶级的降噪性能,并进一步优化了算法。
20 级消噪等级自适应调节加抗风噪功能,一流的品质。
还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设计——Speak to Chat 功能可以在检测到使用者说话时,自动暂停音乐播放;轻触右侧耳罩即可主动放大周围环境声。在随时需要交流的办公室场景,简直太适用了。
续航约 37 小时,佩戴舒适。美中不足是与 PC 连接的延迟略大,不太适合用电脑玩游戏、开音视频会议时使用。
综合降噪性能上佳,特有的空间音频功能可以追踪头部动作,模拟影剧院的听觉体验。
使用上与 Siri 及苹果设备无缝契合,而安卓用户的体验感就会差一些。
与人体接触的部分使用了穹网织物和记忆海绵材质,佩戴透气不闷热。
20 + 小时续航,5 种配色可选,不锈钢框架虽然美观坚固,但也带来了足足 385 克的产品重量,几乎是同类产品中最重的。
11 级消噪等级,轻触耳罩即可切换 3 种预设,可以很方便地在室内、街头、车上等多种使用场景之间快速转换。
4 个自适应拾音麦克风,通话音质清晰干净,同时也针对 Siri 进行了专门优化。
三种配色,20 + 小时续航,搭配标配的电池盒使用,总续航时间可延长至 60 小时。即使电池电量耗尽,也可以通过音频线作为有线耳机继续使用。
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性能强大又全面,特别适合商务人群和经常外出的用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还有一个小技巧:在办公室戴降噪耳机,偷偷开启「通透模式」,可以面无表情地偷听同事讲八卦~掌握了的记得「点赞」。
研究所还要提醒大家:过马路、开车时,请把耳机摘下来,咱安全第一!另外,连续佩戴耳机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1 个小时。
快「转发」给你还在怀疑降噪耳机的朋友,帮 TA 打开新世界大门~
也别忘了给关心你耳朵的我们点个「在看」再走哇。
合作专家 刘 PP 中国航天第一研究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 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合作专家 胡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科学审核 潘春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科学审核 诚远 资深家电从业者 某大厂家庭健康管理顾问
内容策划 一一 合作请联系 dingyiai@dxy.cn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 樊哲宇, 赵航, 李美敏,等. 噪声环境下使用主动降噪耳机对听力的保护效果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 18(2):4.
[2] 费艳锋, 曹祖杨, 李坚维. 关于主动降噪耳机的研究[J]. 电声技术, 2020, 44(5):4.
[3] 王双, 闫实, 李莹,等. 降噪耳机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J]. 电声技术, 2021, 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