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额窦炎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额窦炎
    就诊科室:耳鼻咽喉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 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障碍等。
    · 由窦源性感染、鼻腔源性感染等引起。
    · 可通过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方式治愈。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额窦炎是什么?

    额窦炎是指额窦处的黏膜发生化脓性炎症 [1],常继发于急性鼻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本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头痛,开始为全头痛或眶上神经痛,后局限到前额部。头痛呈规律性发作,晨起后头痛,逐渐加重,中午最剧烈,午后逐渐减轻,夜晚完全消散。患者还可能出现流涕、嗅觉障碍、鼻塞等症状 [1]。

    本病可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治愈,但慢性额窦炎常反复发作。

    额窦是什么?

    额窦是鼻窦的一部分,是鼻腔周围的含气骨腔,一般两侧对称排列 [1]。

    额窦炎常见吗?

    本病常见,目前暂无流行病学数据。

    额窦炎有哪几种类型?

    根据病程可分为 [2]:

    1. 急性额窦炎:是额窦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炎、鼻息肉等鼻腔疾病。
    2. 慢性额窦炎:多因急性额窦炎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导致。
  • 症状

    额窦炎有哪些症状?

    1. 鼻塞:表现为患侧持续性鼻塞,也会累及双侧,引起嗅觉障碍,比如嗅觉减退、嗅觉丧失等。
    2. 流涕:表现为鼻腔内有大量的脓性或黏脓性鼻涕。清晨起床后流鼻涕的现象略有增加 [1,2]。
    3. 头痛:一般为前额部的周期性真空性头痛,即清晨起床就会感到头痛,进而逐渐加重,到午后开始减轻,到夜晚时完全消失。第二天,上述症状又会重复出现。真空性头痛是指鼻根处、前额处有钝痛的感觉,伴有流泪等 [2]。
  • 病因

    额窦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 窦源性感染:由于额窦的开口比较细小,很容易发生堵塞或者狭窄,如果出现上呼吸道感染,额窦极易蓄积脓液,继发细菌感染 [1]。
    2. 鼻腔源性感染 [1]:
      1. 急性鼻炎:急性鼻炎是额窦炎的常见原因。若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蔓延至额窦内,引起急性额窦炎。
      2. 其他鼻腔疾病:比如鼻甲肥大、黏膜肥厚、鼻中隔偏曲以及鼻腔的肿瘤或者异物等都可以堵塞窦口,引起额窦炎。
      3. 污染因素:比如游泳、跳水以及潜水的方式不当或者游泳后用力擤鼻涕,都有可能会吸入不干净的水,导致携带致病菌的水源进入鼻腔导致本病。
    3. 创伤源性感染 [1]:
      1. 外伤:比如鼻部骨折、异物存留或者血块的感染等,都可引起额窦炎的急性病变。
      2. 气压损伤:就是由于气压骤变,比如乘坐电梯、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等,本身患有鼻腔炎症的人群在气压影响下,会导致鼻腔炎性物被吸入额窦内,而导致额窦炎。

    额窦炎好发于哪些人群?

    1. 患有其他鼻腔疾病者:比如急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患者可由于额窦口被堵塞,而发生本病。
    2. 鼻部受过外伤者:因外伤导致鼻部感染,继而可引起本病。
    3. 水上运动方式不当者:由于携带致病菌的水源不慎进入鼻腔而发生本病。

    额窦炎会遗传吗?

    不会。

  • 诊断

    额窦炎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前额部疼痛等症状时,应前往医院就诊。

    额窦炎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1. 鼻窦体表投影区检查:可用于急性额窦炎与其他疾病(如上颌窦炎)的鉴别诊断。
    2. 前鼻镜检查:有助于了解鼻腔情况,如是否有肿物或异物 [2]。
    3. 鼻内镜检查:有助于了解鼻腔内部的情况,窦口及附近黏膜的病理改变,包括分泌物的来源、分泌物是否脓性或者黏脓性的、窦口形态以及黏膜的红肿程度等。
    4. 影像学检查:
      1. 鼻窦 CT 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黏膜有无增厚以及病变的累及范围等,是诊断额窦炎的首选检查 [1]。
      2. 核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可很好地显示鼻腔内的软组织,可与肿瘤相鉴别。

    额窦炎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额窦炎易和急性鼻炎、各个鼻窦的炎症(比如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等混淆 [1]:

    1. 急性鼻炎:因为都有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急性鼻炎容易和急性额窦炎混淆,可通过鼻窦 CT 检查鉴别诊断。
    2. 各个鼻窦的急性炎症:如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等,都有鼻塞、流鼻涕等症状,额窦炎容易和这些疾病混淆。可通过鼻窦 CT 检查鉴别,儿童患者建议通过症状和鼻腔镜检查鉴别。
    3. 肿瘤: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等,都有鼻塞、鼻涕、头痛等症状,额窦炎容易和这些疾病混淆。可通过核磁共振检查鉴别诊断。
  • 治疗

    额窦炎患者去医院一般先挂什么科?

    耳鼻喉科。

    额窦炎一般如何治疗?

    1. 药物治疗:

      1. 抗生素:适用于急性额窦炎的患者,可及时控制感染,防止发生并发症。
        选用抗生素最好依据鼻内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而定,在未得到确切的检验依据前,医生一般会选用针对化脓性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链球菌等)和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效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长时间使用药物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对本类药物过敏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瘤患者等人群禁用。

      2. 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水肿效应,无论病因是感染性还是变态反应性(机体对一些物质过于敏感,如动物皮毛、花粉等)的,病变范围轻还是重,局部糖皮质激素都可作为主要药物。本病患者常规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雾治疗(比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等),来控制鼻窦黏膜的炎症及水肿。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鼻灼热感等。

      3. 抗组胺药物:可用于存在过敏因素的患者,有助于减轻鼻黏膜的水肿程度。常用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长时间用药可有口干、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禁用。

      4. 减充血剂:能够减轻炎症所致的充血和水肿。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会对黏膜纤毛系统的形态与功能造成破坏,尤其是羟甲唑啉,麻黄碱等,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酌情使用,一般不超过七天。

      5. 黏液稀释剂:如桉柠蒎肠溶胶囊、标准肠溶桃金娘油等,可稀释脓性分泌物,恢复黏膜纤毛的活性,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和改善鼻腔黏膜环境的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偶有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及过敏反应(皮疹、面部浮肿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 手术治疗:
      鼻内镜额窦手术:适用于经常剧烈头痛、慢性额窦炎反复急性发作、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其目的是切除不可逆的病变,实现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重建 [1,2]。

    3. 鼻腔冲洗
      :适用于鼻涕过浓的患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行使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分泌物,进而改善鼻腔黏膜的微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冲洗液可选择生理盐水等 [2]。

    4. 物理治疗:比如局部热敷、超声雾化等。适用于急性额窦炎的患者。此类治疗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炎症消退等 [1]。

    额窦炎可以治愈吗?

    可以治愈。

    急性额窦炎患者可在短时间(两周内)内治愈,慢性额窦炎患者则可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后治愈。

  • 生活

    额窦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本病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饮食宜清淡,不宜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辣火锅、葱、姜等,以免影响病情恢复 [3]。

    额窦炎患者,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1. 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感染,要及时观察体温变化,是否出现寒战、头痛等症状,如有异常需立即就医。
    2. 多注意休息。
    3.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4. 用药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得擅自改变用药频率或剂量。
    5.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鼻涕多的患者,可以按塞一侧鼻孔,稍微用力外擤,而后交替擤另一侧。鼻涕过浓时可以用盐水洗鼻「视频 用药类 如何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医用滴瓶」,避免损伤鼻黏膜。
    6. 注意鼻腔卫生:不要用手抠鼻子,早晚使用棉签蘸取清水清洗鼻腔。
  • 预防

    额窦炎可以预防吗?额窦炎怎么预防?

    额窦炎是可以预防的,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 积极锻炼,加强身体素质。
    2. 积极治疗急性鼻炎等,防止本病的发生。
    3. 鼻部受外伤后需及时治疗,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生。
    4. 游泳、跳水时要注意姿势的正确,避免因方式不当而造成本病。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第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孙虹,张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第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席淑新.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