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黄斑变性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黄斑变性
    就诊科室:眼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 主要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 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
    · 尚无法治愈,但可通过治疗缓解症状。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黄斑变性是什么病?

    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黄斑发生病变,即会影响视力。而黄斑变性就属于黄斑病变的一种,主要是由黄斑区结构发生衰老性改变引起[1]。
    黄斑变性一般无法彻底治愈,但可通过药物、激光等方法来控制病情,只有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才能把视力损伤降到最低。

    黄斑变性有哪些类型?

    临床上,黄斑变性可分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遗传相关性黄斑变性、近视性黄斑变性。具体如下: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好发于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双眼可先后发病,也可同时发病,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其病理改变是黄斑区形成玻璃膜疣(胶样或透明的小体)或脉络膜(视网膜和巩膜之间的薄膜)新生血管。
    2. 遗传相关性黄斑变性:好发于青少年,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
    3. 近视性黄斑变性:好发于高度近视眼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突然明显下降[2]。

    黄斑变性常见吗?

    常见。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在我国 45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 6% ~ 17%(即 100 位 45 岁以上人群中约有 6 ~ 17 位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是中老年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3]。

    黄斑变性要去看哪个科?

    眼科。

  • 症状

    黄斑变性有哪些常见的表现?

    黄斑变性主要表现为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视野中心有盲点等。

    • 视物变形:表现为看到的物体出现变大、变小、变形等。
    • 视力下降:表现为原来能看清的事物,现在需要近距离才能看清。
    • 视野中心有盲点:指注视区中央出现发黑的点。

    黄斑变性会影响视力吗?会导致失明吗?

    会。
    黄斑变性会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病程发展到晚期,视网膜大量出血,则会导致失明。

  • 病因

    黄斑变性有哪些常见病因?

    黄斑变性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出现代谢障碍,导致视网膜逐渐萎缩,使得黄斑变性的发生率越高。
    • 遗传因素:关键性蛋白基因(如 LOC 基因、TLR3 基因等)表达异常,导致黄斑变性。
    • 环境因素:由于长期受到烟尘、强光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导致视网膜受到损伤,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发生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常见于哪些人?

    • 有黄斑变性家族史的人群:由于黄斑变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通常较高。
    • 主动吸烟或被动吸烟者:烟草燃烧时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增加吸烟者或吸二手烟者患黄斑变性的风险。
    • 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船员等,他们长期在户外工作,视网膜更容易受到强光的刺激,从而发生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会遗传吗?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近视性黄斑变性可能会遗传,遗传相关性黄斑变性会遗传。

  • 诊断

    黄斑变性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野中心有盲点等症状时,应前往医院就诊。

    黄斑变性需要做哪些检查?

    1. 视力测试: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双眼视力,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
    2. 眼底检查:运用裂隙灯生物镜或间接眼底检查镜进行检查,判断视网膜是否异常,观察黄斑区是否出现病变。这项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轻微不适,需尽量配合医生,检查结束后不适感即会消失。
    3. 眼底血管造影:以荧光素或吲哚青绿为造影剂,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异常情况,判断有无新生血管,从而确定黄斑变性的类型。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通过扫描形成的黄斑区横断面图,了解玻璃膜疣的结构及邻近的视网膜结构,以便医生评估黄斑变性的严重程度。
    5. 基因检测:对于怀疑是遗传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需对其本人和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发病基因。

    黄斑变性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老花眼:因为都好发于中老年人,且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黄斑变性可能和老花眼相混淆。医生需要通过眼底检查对两者进行区分。

  • 治疗

    黄斑变性不治疗可以吗?

    不可以。虽然黄斑变性没有根治的方法,但可以通过治疗减缓病情的发展。而不治疗,则可能会导致失明。

    黄斑变性有哪些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1. 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缓解黄斑变性的症状。常用药物有曲安奈德、乙酸阿奈可他等,用药后可能会引起水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孕妇、心血管疾病患者[2]。
      2.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不仅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具有改善视力、减轻黄斑区水肿和出血的作用。常用药物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用药后可能会引起眼压升高、白内障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2]。
      3. 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能够增强视网膜的抗氧化能力,保护黄斑区,最大限度的延缓视力下降的进程。用药后可能会引起食欲减退、恶心等不良反应,要注意不能长期大剂量使用[4]。
    • 激光治疗:可通过激光光凝破坏视网膜中的新生血管,控制黄斑区渗出、出血等症状。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复发率较高[4]。

    • 光动力疗法:运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病变部位,促使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效缓解症状,如果复发,可以重复治疗。但要注意治疗后,在强光下活动时,需穿长袖长裤,佩戴手套和深色太阳镜,防止皮肤暴露在阳光下[5]。

    •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视网膜切开脉络膜新生血管取出术和黄斑转位术两种方式。但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2]。

    黄斑变性可以治愈吗?

    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患者失明[4]。

    image

  • 生活

    黄斑变性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搭配,可多吃胡萝卜、橘子等富含维生素 A、B、C、E 的食物,以改善眼部营养,增强抗氧化力。
    • 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加重病情。

    黄斑变性治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护理?

    1. 生活护理:出口佩戴墨镜或帽子,减少强光对眼睛的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少看电子产品。
    2. 用药护理:需遵医嘱定期用药,不得擅自改变药物的用量或擅自停药,若出现恶心、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3. 心理护理:若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应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黄斑变性患者需要复查吗?怎么复查?

    由于黄斑变性患者治疗后有复发的可能,因此所有患者都需要定期复查,具体听从医生安排。

    复查时,通常医生会进行常规的眼部检查。

  • 预防

    黄斑变性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由于黄斑变性的病因不明确,所以比较难预防,但可通过避免高危因素来降低患病风险,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在阳光强烈的天气,出门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墨镜或帽子,保护眼睛;
    2.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用眼过度,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
    3. 定期进行眼视力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发现眼部不适,需及时就医;
    4. 规律作息,戒烟戒酒,就算本人不吸烟,也要避免吸二手烟。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 张智敏. 实施特级综合护理干预对黄斑变性患者的应用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1): 217-220.
    [2] 杨培增, 范先群. 眼科学[M]. 第九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黎晓新, 王宁利.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李筱荣. 眼病学[M]. 第 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席淑新.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M]. 第 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