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腹泻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腹泻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张琮

    张琮消化内科医师

    审核专家
    常青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 腹泻伴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尽早就医。
    · 急、慢性腹泻病因各不同,需要分别考虑。
    · 不宜盲目止泻,补充丢失的水分可能更重要。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更多
  • 症状表现

    腹泻是什么?

    腹泻是指大便出现次数增多(大于 3 次/天)、含水量增多(大便特别稀)及总质量增多(大于 200 g/天)的症状[1]。

    腹泻主要是由肠道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炎症、药物、中毒等引起肠道蠕动增快、液体吸收能力下降所致。

    急性腹泻通常会在 1~2 周内自行缓解或完全消失,而慢性腹泻一般超过 2 个月[1]。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常导致腹泻症状反复发作,可能会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 缓解方式

    腹泻怎么缓解?

    首先要区分自己的腹泻是什么情况,如果怀疑食物中毒导致的,或者伴有腹痛、恶心等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肠道门诊或者急诊就诊;如果腹泻的症状比较轻,没有腹痛,只是次数增多,便稀,也可以先观察,如果症状有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具体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多喝液体(含水、盐和糖的溶液补液,最好是口服补液)以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对于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还可服用口服补液盐 ORS(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来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若为乳糖不耐症、食物过敏所致的腹泻,则禁止再摄入相关的食物。

    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以尝试服用蒙脱石散(视频)等止泻药物止泻,具体剂量可咨询医生或参考药品说明书。

    对于感染性腹泻(多伴有腹痛、便血等其他症状),不宜用止泻药物盲目止泻,这时需要先就医,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等予以治疗。

    image

  • 就诊判断

    腹泻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除腹泻外另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 血便、黑便及柏油样便;
    • 发热超过 38.5℃,持续不缓解;
    • 腹泻持续超过 2 天;
    • 出现皮疹、皮肤瘀斑;
    • 恶心、呕吐程度剧烈,致使机体无法及时补充因腹泻、呕吐所丢失的水份;
    • 明显、剧烈的腹痛;
    • 前往较远地区、疫区旅行后出现的腹泻;
    • 出现头晕、乏力、少尿(24 小时总尿量少于 400 mL)等表现;
    • 糖尿病患者,伴有慢性病(肝硬化等)老年人,婴幼儿等人群对脱水耐受差,反复腹泻,易及早就医。

    image

    腹泻需要到什么科室就诊?

    消化内科。

  • 潜在疾病

    腹泻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根据急、慢性腹泻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原因,具体如下:

    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的原因大部分为感染。

    主要包括某些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所致的急性胃肠炎,误食真菌类食物、农药及某些处方药物(非甾体类药物、胆碱能、洋地黄类药物),食物过敏,以及放疗等。

    急性中毒:河豚、桐油、鱼胆以及化学药物比如磷、铅等[1]。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一般超过两个月,病因复杂多样。

    最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可能是手术所致肠道解剖结构改变、饮酒、服用乳果糖或酚酞所致。

    也可能继发于多种其他疾病,如麦胶性肠病、乳糖不耐受症、HIV 感染、Whipple 病、贾第蓝氏鞭毛虫感染、肠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嗜酸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药物的副作用: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等药物和抗生素等[1]。

    长期腹泻有什么危害?

    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腹泻时,体内的大量水分以及钠、钾、钙等阳离子从粪便中排出。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比如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营养不良:胃肠道是人体唯一的营养吸收途径,腹泻会造成营养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比如消瘦、身材矮小等,维生素等物质缺乏,比如消瘦、厌食、全身无力等。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万学红,卢雪峰等.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35.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