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18 岁后眼睛度数不会涨了」是谣言

2022-06-15作者:丁香医生问诊君

这些年,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增多,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中,近视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需要明确的是,「18 岁后眼睛度数不会涨了」的确是谣言。


近视是一种疾病,近视患者都伴随眼轴的增长,眼球壁的变薄,因此它的并发症会随着眼轴增长逐渐出现。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或者部分疾病都会促使近视加深。


所以即使已经成年,该控制用眼还是要控制。



  • 近视预防:除了少看电视、少玩手机,非常重要的是——少宅着,多去户外!


  • 定期检查:所有近视患者,都应该每年验光一次;高度近视患者,更要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 眼镜度数:参考正规医院或验光机构的专业验光师的验光单配镜,验光后需要试戴一下,无头晕恶心,视物清晰即可。不要刻意降低或增加度数。


其实不想近视度数继续加深,眼科医生也有办法。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在线咨询眼科医生,会根据你的个人需求,给到具体的治疗方案、生活指导等。



不想近视度数加深 眼科医生来帮忙

点击下方即可咨询

👇



一对一教你科学呵护双眸


❶ 近视眼镜


近视眼戴眼镜之后,为什么度数仍然增加呢?


  • 戴眼镜后仍然不重视用眼卫生,时间久了,导致近视度数增加;
  • 有的人由于潜在的眼睛疾病造成视力暂时下降,却误以为近视而配戴近视镜,使视力急剧下降;
  • 验光度数不准,如果戴上偏高度数的近视镜必然会使近视加深;
  • 眼镜质量不合格。


怎么挑合适的眼镜?角膜塑形镜、蓝光眼镜有用吗?散光怎么选隐形眼镜?


❷ 近视手术


很多人想通过近视手术一劳永逸,但担心并发症、后遗症,或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近视手术的条件等原因,一直不敢去做。


❸ 儿童近视


现在近视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也开始担心自己的高度近视,会不会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另外孩子平时喜欢眯着眼,到底什么度数需要准备给孩子配眼镜呢?平时生活、饮食习惯上,又有什么可以预防近视的好方法呢?


❹ 近视疑问


可能您还有更多关于眼睛的疑问,近视、青光眼、白内障、干眼症、结膜炎等眼科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医生。


眼睛问题,在丁香医生平台仅需 3 步就能快速获得解决方案。


➊ 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月龄)、身高、体重、过敏史等。

注:身份证信息可以选填。


➋ 病史信息


症状出现时间、病程进展、主要表现、如果有患处照片、相关检查报告等。


➌ 希望解决的问题


以上信息一次性提供给医生,就可以安心等待医生回复了,而且还有两次追问机会,与医生充分沟通。


近视问题 三甲医生一对一咨询

👇




策划制作


策划:杰西  |  监制:萌萌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cover
近年来,我国的近视发生率不断攀升,目前我国近视人数已经达到 6 亿,青少年近视率更是超过 90% ,位居世界第一。尽管近视目前暂时依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无论是大众还是医疗专业人士,都在不断追求新的近视治疗方法。其中,既能有效控制近视,又能使患者摘下「框架眼镜」的 OK 镜是备受瞩目的治疗手段。作为眼科医生,我常收到这样的询问:戴 OK 镜能治近视吗?戴 OK 镜和戴框架眼镜哪个好?戴 OK
cover
一、戴眼镜会导致度数增加?(1)不合理的用眼习惯在这个连吃饭大家都低头玩手机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已忘了「眼睛离书本约1尺」,忘了「看书一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不良的用眼方式导致了近视,带了眼镜后也没有改变,度数加深怎么能说是戴眼镜造成的呢?(2)眼镜时戴时取很多人抱着戴眼镜会加深度数的观念,迟迟不去验光矫正,或者即使配了眼镜也只是在看书、上课等情况下才佩戴,以为这样可以保护眼睛。殊不知一会清楚、一会
cover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配近视眼镜。一来网上配镜价格相对更便宜,二来还可以慢慢地挑选款式。不过,有的朋友拿到眼镜戴上后,会觉得戴着不舒服,甚至看不清。这是因为他们不幸踩坑了,没有掌握正确的网上配镜技巧 ——除了要找信誉良好的大品牌商家,提供正确的配镜数据也非常关键。一、网上配镜,要提供哪些数据?在网店挑选好款式之后,可以向客服询问需要哪些数据来配镜。图片来源:图虫创意一般来说:如果眼睛没有散
cover
在屈光问题里,散光可以算是除了近视之外的第二大困扰了。散光到底有多高发?看看统计数据就知道了:图片来源文献:Shao‑En Chan,et al. Astigmatism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revalence, change, and effect on myopic shift. Jpn J Ophthalmol. 2018 May;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