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孩子突然说「我要打死你」,可怕的语言诅咒期怎么破?

2020-02-20作者:左飞

题图-管教孩子-900px.jpg

当我们的孩子到了 3~5 岁时期,可能会出现一段让家长很纠结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好像「很黄很暴力」,总是说「我打死你」,「我要吃了你」,「我恨你」之类的话,甚至还会爆粗口例如:

场景一:

一个周末下午,妈妈抱着三岁的轩轩跟自己的闺蜜好友在一个咖啡厅见面聊天,闺蜜阿姨很喜欢轩轩,总是逗弄他,可是轩轩并不喜欢这个过分热情的阿姨,但是闺蜜阿姨好像并不在意,还是一直逗弄轩轩这时候轩轩不耐烦了,忽然冲着阿姨很大声的说:「我打死你讨厌」,这让轩轩妈特别难看,闺蜜阿姨也在那里僵着不知如何应对,看着其他桌的客人异样的眼光,大家都尴尬至极。

场景二:

5 岁的多多看小猪佩奇已经 1 个小时了,一直在家里照顾多多的奶奶担心看太多电视会影响视力,于是叫多多关掉电视机陪自己去买菜。但是多多不肯,僵持不下,于是奶奶只得强硬关掉电视,这时候多多「爆发」了,冲着奶奶大叫『我讨厌你,你走吧!』这让奶奶很伤心,自己回到屋里抹眼泪。

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可能让家长伤心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显得特别严重,家长都会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该怎么教育,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什么叫孩子的「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 : 词穷时的「口不择言」

孩子进入 3 岁之后逐渐进入言语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得到飞速进步和发展,同时,例如羞耻感等高级情感也逐渐开始萌生。

可是,就感觉是上帝开的一个小玩笑,这时候的孩子虽然几乎能听懂所有的话语但是能说出来的词汇还是相对贫乏,并不会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形容一件事物,而这需要孩子经历更久的时间才能逐渐学会(这就是为什么直到高中我们都还要有语文作文课的原因)。

而新发展的较为复杂和强烈的情感,又急切的需要用很多惊喜的词汇,表达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孩子的语言表达和自己的情感会存在偏差,这就是孩子会说狠话的关键原因——脑袋里的语言素材不够。

为什么选择说狠话

孩子在诅咒敏感期说狠话主要有 3 个原因:

1. 急切的表达自己较为强烈的负面情感

这时候的孩子通过吸取很多电视,网络信息,大人聊天等信息,很可能就会学到「我恨你」,「死了算了」,「滚」(来自各种言情剧或电影)「打死你」(来自「熊出没」等不合格儿童动画片)等等词汇。

孩子会很容易发现当说这些话的人很生气,悲伤等负面情绪发生的时候就会说这些话。而模仿是孩子最擅长的学习手段。所以当自己也非常难受,需要表达自己强烈的负面情感的时候就很容易模仿之前学到的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但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具体这些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可能很明白周围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2. 吸引家长注意

同时,当宝宝前几次开始表达这样的词汇时,他们很容易会发现,非常「狠」的词汇极易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阻止别人的某个行为(例如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这些场景)。

比如孩子第一次模仿说了一次「狠话」的时候父母伤心或者生气,这些「新鲜」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很有趣,就会想尝试换个方式再说一次狠话看看大人还会有什么反应。

3. 好玩

当孩子已经相当熟悉大人的反应的时候就会利用这种话语来吸引大人的关注和注意力,或者利用大人的伤心达到自己的目的(小朋友可没有大人的那种道德感,思考也很自我,不会感受到这句话有多伤人的)。

父母如何教育

1. 当真你就输了

很多家长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杀死」或「恨」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为什么要说这些过分的话。很简单的原因,这些话语可以吸引大人注意力或者引起自己想看到的,而且孩子自己也不是很明白这些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这时候父母要把这个行为单纯的看成一个有待观察和修正的行为就好了,上升到情感的话,气着自己还有可能伤着孩子比如很多家长听到这些话会说:「你竟然这样说我,你知道我养你有多辛苦么?!」

这种威胁说多了,大人肯定不会当真,但孩子如果当真了,就会有可能出现安全感缺失,引起更多的行为问题,反倒可能会让孩子

2. 别急着干预

当我们发现孩子并没有对大人说这些话,而是在玩玩具或者开玩笑的时候偶尔说了一次,或者只是开玩笑似的跟爸爸妈妈偶尔说了一句,爸爸妈妈可以转移注意力,不予任何反馈。

但在平时要进一步观察是否已经养成这样的语言习惯了。因为如果家长立刻给与反馈,黑脸或者表现出来不开心反倒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的玩笑有了反应和互动,下次还会说。

3. 利用家庭规则

另外,当孩子在用语言攻击别人,并且是经常有意为之,家长可以订立家庭规则,并温柔而坚定的执行。让孩子意识到一说这些话就会发生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比如一说这种话晚上就要减少看动画片的时间,或者完善要洗碗等等。

4. 接纳沟通法

在执行完规则,孩子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负刺激(一个不好的结果,比如今天少看一集小猪佩奇)之后,还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当天晚上睡前时光)跟孩子科学的沟通,但是每个孩子的点不同,最了解孩子的还是父母,所以父母需要自己探寻跟孩子聊天的合适的方式方法不过如果一时不知道如何沟通的加上可以参照下面的步骤:

第一步:接纳孩子

要充分关注孩子当时说狠话的真正情绪:「今天你是不是特别的生气才说那句话的?」「当时你一定很难过吧?」

第二步:告知他人感受

「但是你这样说妈妈会很伤心,妈妈那么爱你,你却要打死妈妈,如果妈妈死了,你不也会很伤心吗?」「如果你很爱的人跟你说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很难过伤心?」

第三步:告知家庭规则

「所以我们家里定这个规矩就是为了不让我们彼此相爱的人伤害对方。因此今天我们执行了这个家庭规则。」

第四步:展望未来

「那下次宝宝如果还是很生气或者难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试一下我们可以向枕头发起进攻?」或者「可不可以直接告诉妈妈,妈妈我很生气?」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相关文章

cover
很多家长向我咨询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儿童时期的社交能力似乎就是让孩子更开朗,更爱交朋友;说它复杂,是因为培养孩子社交能力跟孩子自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不可能有一个公式化的方法。社交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互动时所需要用到的一系列综合技能,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执行力、决策力和自信心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cover
 0~3 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黄金期,有些孩子一岁半就能跟爸妈交流对话,而有些孩子两岁了仍然只会叫「爸爸」、「妈妈」。虽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宝宝语言发展参差不齐,但这期间如果对宝宝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入和适当的引导,是能够为宝宝的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曾经小妮的妈妈咨询我,小妮已经 17 个月了,只会简单叫爸爸等词语。大人跟她说什么她都听得懂,就是不开口,想要什么东西,只会拉着大人的衣服不动,瞪着眼睛
cover
比谈恋爱的猜心游戏更累更让人奔溃的,是猜猜宝宝在说什么。很多爸妈总期待着:宝宝能又早又流利地和自己沟通,老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又聪明又会说。但现实是:每天只能从宝宝的咿咿呀呀、磕磕绊绊的「婴言婴语」中,揣测娃的心思。心累!听不懂、猜不透,怎么办?宝宝那些令人误会的单音节音、指代不明的短语、哭笑不得的断句……娃说话怎么总是听起来傻傻(萌萌)的?语言发展有阶段,说话问题不一定是问题。其实,0~3 岁是
cover
对三代同堂的家庭来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孩子太常见了。很多老人一辈子习惯了说方言,偶尔说普通话也是带着浓厚的地方口音。我就经常被问到这个的问题——「家里老人说方言会影响宝宝学说话吗?」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答案: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锅千万别让老人背。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理应我们承担,千万别因为这个事儿破坏了家庭关系。说方言对宝宝学说话有什么影响?多种语言会引起「词汇打架」。语言学家一般认为,